曾長秋,李霞
(中南大學,湖南長沙410083)
民族性、時代性、人民性與紅色文化的傳播*
曾長秋1,李霞2
(中南大學,湖南長沙410083)
紅色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民族性、時代性、人民性的基本特質。這些特質不僅是紅色文化的本質規(guī)定,也是紅色文化的生命力之源,更是新時期紅色文化傳播的精神導向、創(chuàng)新動力和實踐基礎。
紅色文化;民族性時代性;人民性;傳播
任何一種文化,只有彰顯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只有堅持與時俱進的科學品質,只有根植和服務于廣大人民群眾,才能煥發(fā)出持久的生命力。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紅色文化既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深厚積淀,又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所夯筑的時代精神的具體體現(xiàn),同時也是人民群眾集體智慧的結晶和無窮創(chuàng)造力的生動反映。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標志和靈魂。一個民族所創(chuàng)造和享有的文化具有與其他民族文化相區(qū)別的特色和個性,并因它的長期存在而形成民族傳統(tǒng)和民族精神,對該民族產生巨大影響。而民族精神的差異和民族品格的區(qū)分,最終又通過民族文化來體現(xiàn)。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實踐中形成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質文化的有機統(tǒng)一體。其精神文化包括戰(zhàn)爭年代形成的革命傳統(tǒng),如井岡山精神、蘇區(qū)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以及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所形成的時代精神,如九八抗洪精神、奧運精神等。其制度文化包括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理論、綱領、路線、方針、政策以及文獻作品等。其物質文化包括反映歷史史實的遺址、實物、紀念地以及博物館、紀念館、烈士陵園等。紅色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特質,其“民族性”體現(xiàn)為三個方面。
其一,紅色文化彰顯了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精神支撐。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保?]P31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是民族文化的深層內涵。我國各民族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中,特別是在近代以來抵御外侮、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斗爭中,共同培育和熔煉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tǒng)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紅色文化所包含的井岡山精神、蘇區(qū)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巖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正是這一民族精神在特定時期的具體化。它們彰顯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是這一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的深化和升華。隨著時代潮流的奔騰向前,紅色文化又賦予這一民族精神以新的內容,如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大慶精神”、新時期的九八抗洪精神和四川抗震救災精神、奧運精神等,這些精神將伴隨中華民族的前進腳步而不斷增添新質。
其二,紅色文化是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與發(fā)展。優(yōu)秀民族傳統(tǒng)文化是紅色文化的思想根基和精神源頭,紅色文化是對優(yōu)秀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和發(fā)展。一方面我們看到,紅色文化是堅定信念、不怕犧牲的革命文化,是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建設文化,是銳意進取、開拓創(chuàng)新的改革文化,是崇尚和諧、追求和諧的和諧文化。它站在優(yōu)秀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高度,從文化內涵上繼承和發(fā)展了民族傳統(tǒng)文化。另一方面以民族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為背景、以革命斗爭為題材內容的紅色小說、紅色歌曲、紅色電影、紅色戲劇等經典文藝作品,以及改革開放以來拍攝的紅色影視作品,舉辦的各類紅色文化活動,倡導的紅色文化旅游,創(chuàng)辦的以弘揚紅色精神、傳播紅色文化為主旨的紅色網站等,則從文化形式、文化形態(tài)、文化載體以及傳播途徑上充實和豐富了民族傳統(tǒng)文化。
其三,紅色文化與中華民族近現(xiàn)代史緊密相聯(lián)。“只有銘記歷史,特別是銘記我們黨領導人民創(chuàng)造的中國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過去、全面把握現(xiàn)在、正確創(chuàng)造未來?!保?]P1中華民族的近現(xiàn)代史就是一部自強不息的斗爭史。尤其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由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史,更是留下許許多多紅色的歷史記載。一方面,紅色文化的孕育、形成、發(fā)展與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近現(xiàn)代史緊密相聯(lián),與中華民族近現(xiàn)代史中大大小小的歷史事件緊密相聯(lián);另一方面,紅色文化又是對民族歷史的深刻記載和生動體現(xiàn)。一處革命遺址就是一個民族救亡圖存的歷史現(xiàn)場,一個紅色故事就是一段中華兒女英勇抗戰(zhàn)的歷史傳奇,一首紅色歌曲就是一份民族不屈斗爭的歷史回憶。
“時代是一定時期經濟、政治、文化等狀況的總和,它有著相對突兀的主題,是一個客觀的歷史進程。任何思想理論要想始終保持生命力,就必須與時代發(fā)展的進程相一致,反映時代的特征并科學解答時代主題?!保?]P63而當作觀念形態(tài)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4]P663。包括紅色文化在內的任何一種文化形式或形態(tài),總是與時代發(fā)展的進程相一致,必然具有一定時代的特征。紅色文化要保持它廣泛的影響力和持久的生命力,必須做到與時俱進,在文化內容、文化形態(tài)、文化載體等方面開拓創(chuàng)新。紅色文化具有鮮活的時代性特質,其“時代性”體現(xiàn)為三個方面。
其一,紅色文化是時代的產物。有學者將紅色文化的發(fā)展劃分為三個歷史時期:“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的形成期、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的豐富期、建國后的進一步完善和拓展期?!保?]另一種劃分方法,將紅色文化劃分為“紅色時代”的紅色文化與“后紅色時代”的紅色文化。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劃分,紅色文化的主體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進行革命斗爭與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中逐步積累和形成的,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又注入了具有時代感召力的新思想、新內容、新載體,在建設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歷史階段,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中國各族人民還將為它續(xù)寫新的篇章[6]。無論哪一種劃分方法,都將紅色文化視為各個具體時代的特殊產物。也就是說,紅色文化的孕育、形成、豐富和發(fā)展,始終與歷史進程相一致。
其二,紅色文化反映了時代特征。如果我們視“文化大革命”的結束、改革開放的開啟為“紅色時代”和“后紅色時代”的分界點,那么,在“紅色時代”涌現(xiàn)出的大量“紅色經典”作品,如歌曲、戲劇、語錄等等,這些文學作品用藝術手段表現(xiàn)出了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崢嶸歲月,表現(xiàn)出了那個時代戰(zhàn)爭與革命主題下同仇敵愾、艱苦奮斗等特有的時代特征。而在“后紅色時代”,和平與發(fā)展成為時代主題,共產黨人不忘先輩奮斗歷史、不忘共產主義信仰,積極弘揚紅色精神、傳承紅色文化,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創(chuàng)造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奇跡。當前,又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xiàn)全面小康社會為奮斗目標。全國上下在行動上開始唱紅色歌曲、學紅色歷史、覓紅色蹤跡;在理論上讓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成為“大眾化”通識;在實踐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偟膩碚f,“后紅色時代”的紅色文化體現(xiàn)了改革創(chuàng)新、開拓進取、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和諧發(fā)展的時代特征。兩個時代的紅色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又占有各自特殊的地位,體現(xiàn)著各自特殊的時代特征和時代價值。
其三,紅色文化是與時俱進的先進文化。紅色文化是中國革命道路和革命精神的綜合體現(xiàn),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民族性與時代性相結合的新型文化。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以當時的先進文化——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在此后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中,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形成了新的先進文化,即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梢哉f,紅色文化自產生之日起,無時無刻不以先進性作為自己的目標。它的先進性體現(xiàn)在它所包含的理論體系的科學性、真理性,體現(xiàn)在它的創(chuàng)造主體始終是人民中的先進分子,體現(xiàn)在它始終以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作為自己的職責所在,體現(xiàn)在它始終把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宗旨,體現(xiàn)在它始終代表著社會發(fā)展的趨勢、引領著人民群眾的最高價值和道德追求。
在文化史上,最先明確系統(tǒng)地提出“人民性”的是19世紀俄國文論家和革命民主主義者別林斯基和杜勃羅留波夫(尤其在后者的《俄國文學發(fā)展中人民性滲透的程度》中),但他們主要強調文學的人民性,而在文化和社會發(fā)展相聯(lián)系的層面提出人民性,則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獨創(chuàng)性所在[7]。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和革命的生力軍,也是紅色文化生產的主體和生力軍。紅色文化具有鮮明的人民性特質,其“人民性”體現(xiàn)為三個方面。
其一,紅色文化是人民群眾實踐活動的智慧結晶。紅色文化是革命的文化,是先進的政黨文化,紅色文化更是人民的文化。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光榮,是黨的光榮,紅色文化更是人民的光榮?!叭嗣瘢挥腥嗣瘢攀莿?chuàng)造歷史的真正動力,人民是我們事業(yè)發(fā)展取之不盡的力量源泉?!保?]P228從歷史來看,離開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歷史創(chuàng)造,離開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奉獻犧牲,紅色文化便失去了孕育的土壤。從現(xiàn)實來看,離開了在廣大人民群眾中的傳播,離開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便失去了生存和發(fā)展的空間。從理論來看,離開了廣大人民群眾的集體智慧,紅色文化的理論性將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從實踐來看,離開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與精神生產活動,離開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紅色文化將無以為繼。
其二,紅色文化本質上是為人民服務的。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上,從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到列寧提出的“為千千萬萬勞動人民服務”,再到毛澤東精辟概括的“為人民服務”,表明了任何一種文化在保持它的先進性的同時,也必須同時保持深刻的“人民性”。文化的人民性與先進性是不可分割的辯證統(tǒng)一體。文化的發(fā)展只有符合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將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宗旨,才可被定義為“先進的”文化。從精神領域來看,紅色文化統(tǒng)一了思想、引領了風尚、鼓舞了斗志。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了自力更生、發(fā)展自我的精神力量。從經濟領域來看,以傳承紅色精神、體驗紅色文化為主旨的紅色旅游拉動了紅色資源豐富、經濟發(fā)展相對落后的革命老區(qū)的經濟發(fā)展;各種形態(tài)的紅色文化產品既豐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又刺激和活躍了市場。從社會領域來看,紅色文化為老百姓的生產生活創(chuàng)造了開拓進取、和諧穩(wěn)定的社會氛圍。
其三,紅色文化始終根植于社會和人民。紅色文化是人民群眾精神面貌的反映,同時也是人民群眾的追求與向往。紅色文化只有根植于社會、根植于人民,只有不斷從人民中和其他先進文化中汲取先進因素,才能煥發(fā)出持久的生命力。從紅色文化的孕育、形成、豐富和發(fā)展的歷史來看,一是紅色文化的主題和任務是由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活動提出的;二是紅色文化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始終是由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活動推動的;三是紅色文化的弘揚和傳承只有通過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活動才能完成。另外,紅色文化的生命力和戰(zhàn)斗力始終取決于它對社會實踐所提出問題的關注與回應。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保?]P1460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指出了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支撐”,“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9]P1紅色文化是民族性、時代性、人民性相結合的典范。紅色文化傳播以民族性、時代性、人民性為邏輯起點、實踐基礎和價值歸宿,承擔起相應的文化使命,是歷史必然也是現(xiàn)實之需。
首先,紅色文化傳播應把握民族性。一是因為民族性是紅色文化固有的特質,是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核;二是因為紅色文化必須以民族性作為自身生存和發(fā)展的根基;三是文化傳播本身所具有的民族性,決定了民族性是紅色文化傳播的精神導向。我們知道,文化傳播不同于日常的一般信息傳播,除了自然傳播形式之外,更主要在于有意識、有計劃、有目的的傳播。它是“以改變人的思想觀念為目的,以建立一套社會主流文化系統(tǒng)和態(tài)勢為目標的思想文化傳播活動?!保?0]P13按照西方學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理解,文化傳播(包括文學藝術、教科書、報刊、影視等等),構成了一個民族“想象的共同體”,其在民族國家建構中起著重要作用。這種作用我們稱其為精神導向的作用?!耙磺杏欣硐胗斜ж摰奈乃嚬ぷ髡?,都要擔當起時代賦予的神圣使命,積極投身謳歌時代的文藝創(chuàng)造活動。進步文藝,書寫著一個民族的希望,昭示著一個國家的未來,深深影響著一個民族的精神和一個時代的風尚。”[11]P7我們看到,新時期紅色文化傳播的使命在于樹立民族新的精神,在于以民族性作為精神導向來構建民族國家。因此,我們不僅要提倡紅色文化的民族性,使紅色文化保持和發(fā)展“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12]P844,還要明確提倡紅色文化傳播應起到統(tǒng)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斗志的精神導向作用,應成為表達健康民族精神的共同體。
其次,紅色文化傳播應把握時代性。一是因為時代性是紅色文化本質規(guī)定,是紅色文化的理論內核;二是因為時代性是紅色文化豐富發(fā)展不可缺少的空間;三是因為時代性為紅色文化傳播提供了創(chuàng)新動力。任何一種文化模式或文化形態(tài)、文化內容,都存在于具體的時代之中,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文化要求和文化特色。所有的文化都是在具體的時代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每一個時代都在不斷創(chuàng)造著各種文化形態(tài)和文化內容,使得人類文化不斷累積、保存而日趨豐富。任何一種文化若脫離了時代發(fā)展潮流,忘記了歷史所賦予的時代使命,若不去把握時代的內容、集中反映時代的本質特征從而體現(xiàn)時代精神的精華,若不以時代性要求自己、發(fā)展自己,就將缺乏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的動力,就無法將文化的種子播撒到人民群眾的土壤中生根和發(fā)芽。紅色文化的時代性具體體現(xiàn)為紅色文化的先進性、創(chuàng)新性。從某種意義上說,把握紅色文化傳播的時代性就是把握其先進性和創(chuàng)新性。先進性和創(chuàng)新性是紅色文化發(fā)展的硬道理,是推動紅色文化傳播的主要路徑。把握先進性,就是要以先進性作為紅色文化的追求。一方面努力培育紅色文化具有先進性理論內涵,另一方面用紅色文化蘊涵的先進性理論解答當前經濟社會發(fā)展所提出的新情況、新矛盾、新問題。把握創(chuàng)新性,就是要創(chuàng)新傳播內容和傳播形式,增強紅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黨員干部群眾自覺學習、傳承和踐行紅色文化;就是要注重結合現(xiàn)實生活和運用現(xiàn)代科技傳媒手段,增強其生命力、影響力和時代感;就是要積極培育具有時代特征的紅色人物、紅色品牌,不斷豐富紅色文化的內涵??傊哂袝r代特色、反映時代特征、引領時代進步、以創(chuàng)新理論姿態(tài)和創(chuàng)新形式出現(xiàn)的紅色文化才能為人民所樂于接受,也才能有效地發(fā)揮其資政育人、服務社會的功能和作用。
最后,紅色文化傳播應把握人民性。一是紅色文化自身所具有的人民性本質,這是紅色文化的實踐內核;二是紅色文化傳播的實踐基礎,要求宣傳教育工作者深入挖掘紅色文化的人民性,在傳播過程中充分體現(xiàn)人民性,使紅色文化傳播與人民生活實踐充分結合;三是文化傳播的質量和效果的好壞,應以人民性為評價尺度,應以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評價標準。近些年來,黨中央對文化宣傳部門提出的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三貼近”原則,充分體現(xiàn)了文化傳播應注意“人民性”的規(guī)律?!吧鐣髁x文化事業(yè)是億萬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的事業(yè),人民群眾是文化建設的主人,是一切文化創(chuàng)造和文化力量的最深厚的源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是從群眾的創(chuàng)造活動中吸取營養(yǎng),又用健康的文化成果教育人民,振奮全國人民獻身現(xiàn)代化建設的巨大熱情和創(chuàng)造精神,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的四有新人?!保?3]P58紅色文化是先進性與人民性的內在統(tǒng)一。紅色文化傳播既要堅持其先進性,以先進性堅定信仰、引領方向;又要堅持人民性,以人民性激發(fā)活力、提供動力。紅色文化傳播只有把握“人民性”,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精神生活需要,紅色文化才能真正發(fā)揮統(tǒng)一思想、引領風尚、鼓舞斗志的作用。紅色文化傳播只有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實踐,始終把反映、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和人民群眾所面臨的各種實際問題作為自身傳播發(fā)展的著眼點和出發(fā)點,才能永遠扎根于人民這片沃土。
[1]十六大以來黨和國家重要文獻選編(上)[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胡錦濤.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體學習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6-07-25(1).
[3]郁志龍.時代性: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張力[J].甘肅理論學刊,2010,(3).
[4]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曾振華.紅色文化的傳播價值和傳播策略[J].當代傳播,2008,(6).
[6]李霞,曾長秋.論紅色資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求實,2011,(5).
[7]周思成.全球化背景下對先進文化的人民性的歷史思考[EB/OL].http://www.cctb.net/topic/jd90/ zwxd/201107/t20110725_28934.htm,2011-07-25.
[8]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在京舉行中央政治局主持會議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胡錦濤作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1-10-19(1).
[10]郝雨.中國現(xiàn)代文化的發(fā)生與傳播[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2.
[11]胡錦濤.在中國文聯(lián)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協(xié)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2]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任文竹.民族性與時代性相結合的新型文化[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1999.Z1.
責任編輯:曹桂芝
C91
A
1004-3160(2012)05-0056-05
*本文系湖南省2011年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資助項目《紅色資源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研究》[編號:CX2011B038]的階段性成果。
2012-06-27
1.曾長秋,男,湖南瀏陽人,中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學、馬克思主義理論;2.李霞,女,江西興國人,中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