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論羅欽順對王陽明心學的辯難

        2012-04-10 11:49:37姚才剛向拯翔
        關鍵詞:心學格物天理

        姚才剛,向拯翔

        (1.湖北省道德與文明研究中心,湖北武漢430062;2.湖北大學哲學學院,湖北武漢430062)

        論羅欽順對王陽明心學的辯難

        姚才剛1,向拯翔2

        (1.湖北省道德與文明研究中心,湖北武漢430062;2.湖北大學哲學學院,湖北武漢430062)

        王陽明心學自產(chǎn)生以來,便備受當時學者們的關注,其信奉者、追隨者較多。不過,它又是一種較易引起爭議的學說。在王陽明心學形成與發(fā)展的過程之中,羅欽順即與王陽明展開辯駁。他對王陽明心學的辯難可歸納為以下數(shù)方面:一是從體用、修養(yǎng)工夫、常識等角度批駁了王陽明關于“良知即天理”之類的說法;二是認為王陽明的“心即理”說會滋生“求內(nèi)遺外”等弊??;三是反對王陽明將格物解釋為“正念頭”,等等。羅欽順批駁、辯難王陽明心學,旨在扭轉王陽明心學過于內(nèi)在化的傾向。不過,羅欽順對王陽明心學的辯難也有不合理之處。

        心學;良知;格物;辯難

        王陽明(1472—1529)心學自產(chǎn)生以來,便備受當時學者們的關注,其信奉者、追隨者較多。不過,它又是一種較易引起爭議的學說。在王陽明心學形成與發(fā)展的過程之中,羅欽順(1465—1547)等學者即與王陽明展開過辯駁。羅欽順和王陽明是同時代的人,兩人“在私人情誼上是好朋友,但在學術見解上卻是針鋒相對的爭論對手”[1]98。本文擬梳理、剖析羅欽順對王陽明心學的辯難。

        一、關于“良知即天理”之辯

        良知說是王陽明“從百死千難中得來”(《順生錄·年譜二》),它是王陽明心學體系中最為核心的內(nèi)容。而羅欽順對王陽明的良知說卻十分不滿,他主要從體用、修養(yǎng)工夫、常識等角度批駁了王陽明關于“良知即天理”之類的說法。

        從體用的角度來看,羅欽順說:“夫謂良知即天理,則天性、明覺只是一事。區(qū)區(qū)之見,要不免于二之。蓋天性之真,乃其本體;明覺自然,乃其妙用。天性正于受生之初,明覺發(fā)于既生之后。有體必有用,而用不可以為體也?!盵2]118體用是中國哲學中的一對重要范疇,魏晉玄學以及隋唐佛教各宗派都探討過體用問題。宋明理學家同樣十分重視體用范疇,且大都主張體用一致。羅欽順雖然也認為“有體必有用”,但他旋即又指出,“用不可以為體”。在他看來,良知不是本體性范疇,它只是本體之“妙用”。體、用之間不能混淆,良知與天理也不能直接劃上等號。

        從修養(yǎng)工夫的角度來看,羅欽順說:“蓋以良知為天理,則易簡在先,工夫居后,后則可緩?!^天理非良知,則易簡居后,工夫在先,先則當急?!盵2]120依羅欽順,若像王陽明那樣倡導“良知即天理”說,則將無法彰顯修養(yǎng)工夫的重要性。原因在于,“良知即天理”說意味著,人只要能夠體悟本心、良知,天理便向人呈現(xiàn)出來,人無須向外尋求天理,也不需要刻意地去做學、問、思、辨、行的工夫??梢姡_欽順反對王陽明所追求的這種易簡之理,他轉而突出循序漸進的后天工夫。在他看來,從理論上劃清良知與天理之間的界限,才能使學者不迷信頓悟的捷徑,從而踏踏實實地做修身工夫,這才是儒者應走的正途。

        羅欽順還從常識的角度指出“良知即天理”之悖謬。他說:“今以良知為天理,即不知天地萬物皆有此良知否乎?天之高也,未易驟窺,山河大地吾未見其有良知也。萬物眾多,未易遍舉,草木金石吾未見其有良知也。求其良知而不得,安得不置之度外邪?殊不知萬物之所得以為性者,無非純粹精之理,雖頑然無知之物,而此理無一不具。不然,即不得謂之各正,即是天地間有無性之物矣。以此觀之,良知之非天理,豈不明甚矣乎!”[2]123羅欽順認為,只有人才有良知,山河大地、草木金石等都不可能有良知,可是它們都蘊含有“理”,一物有一物之理,天下萬物莫不各具其理,事物有“理”卻無“良知”。由此則可看出,不可徑直將良知與天理加以等同,“良知即天理”的說法不能成立。

        可是,王陽明卻從境界論的角度出發(fā),得出了與羅欽順相反的結論。他說:“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無人的良知,不可以為草木瓦石矣。豈惟草木瓦石為然,天地無人的良知,亦不可為天地矣。蓋天地萬物與人原是一體,其發(fā)竅之最精處,是人心一點靈明。風雨露雷、日月星辰、禽獸草木、山川土石,與人原只一體?!盵3]107王陽明心學從根本上來看是一種境界形態(tài)的哲學,后人理解其提出的一些命題,也應立足于境界論。如果僅從常識的角度來看,“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之類的說法著實讓人摸不著頭腦。羅欽順否認草木瓦石有良知,進而質疑“良知即天理”的命題,依照常識,此種說法無疑是正確的,但從常識的角度來批駁王陽明心學,則是不相應的。現(xiàn)代學者馮耀明先生在評述現(xiàn)代新儒家“內(nèi)在超越”說時,也對“草木瓦石有良知”的說法加以質疑。他認為,若肯定此說法,將會泯滅人和禽獸的分辨。也就是說,天地萬物既然和人一樣,具有本心、良知,如此一來,孟子所謂的人和禽獸的區(qū)別便會蕩然無存[4]86~89。馮耀明先生擅長分析的方法,講究邏輯的一致,這一點是沒有錯的??墒?,包括王學在內(nèi)的很多中國傳統(tǒng)哲學命題很難僅僅通過精確的概念分析去把握,要領悟這些命題的實義,還應結合具體的語境來分析,并選取合理的詮釋視角。

        比如,王陽明所謂“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的說法,與其下文“蓋天地萬物與人原是一體”的主張是相互關聯(lián)的。前句中的“是”應當不是實指,而是虛指。若是實指,則明顯不通,它確實如馮耀明先生所言,會使孟子以來的“人禽之辨”變得毫無意義,故只能是虛指。楊祖漢先生曾對此作了分析,他認為,“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一語的真實意蘊是:人的良知呈現(xiàn)時,物我主客的區(qū)分俱泯,故可感到人所呈現(xiàn)的良知,即是天地萬物的良知,天地萬物都在良知之中?;蛘哒f,從本源上看,天道、天理無所不在,不能只根據(jù)天道在人的表現(xiàn)方式以規(guī)定天道,否則天道的“超越性”便沒有了。但天道、天理在人、物之表現(xiàn)終有不同,對于人而言,是性亦是心,人能覺察此理,故天理對人而為超越,復又內(nèi)在而為其性。對于物而言,天道、天理只是“超越而為其體”,物不能覺察,不能顯發(fā)此理,說物具有良知,只是潛在地具有,而不能真正地呈現(xiàn)良知[5]98~100。

        二、關于“心即理”之辯

        “心即理”說是陸王心學的基本命題之一。但在羅欽順看來,“心即理”說不無紕漏。首先,該說易滋生“求內(nèi)遺外”之弊。羅欽順認為,包括王陽明在內(nèi)的心學家往往“蔽其見于方寸之間”[2]23,人的視野若只局限于這方寸之內(nèi)(即“心”),天地萬物之理便被漠視了,這使得人們僅僅反觀內(nèi)省,而不及于其他,此時,人之思慮難免流于揣測,墮為意見。依羅欽順,心是“人之神明”,能夠認識事物之理,但心并不能等同于理,窮理不能等同于“窮此心”,心之外仍有無窮無盡的理需要去探求。若倡導“心即理”說,將會妨礙人們向外探索。

        羅欽順與朱熹一樣,強調對外在物理的探索,主張窮究草、木、魚、蟲等各種事物之理。他當然不是要做純客觀的自然科學研究,而是試圖以外在物理的視角來印證人倫之理。對外在物理的探求盡管不是羅欽順的最終目的,可是此種過程在他看來是不可或缺的,原因在于,將天地萬物之理置之度外,便不可能真正去盡己之性、盡物之性,并進而參天地、贊化育。

        從王陽明的角度來看,他不能接受羅欽順的“求內(nèi)遺外”之責。王陽明說:“夫理無內(nèi)外,性無內(nèi)外,故學無內(nèi)外;講習討論,未嘗非內(nèi)也;反觀內(nèi)省,未嘗遺外也。夫謂學必資于外求,是以己性為有外也,是義外也,用智者也;謂反觀內(nèi)省為求之于內(nèi),是以己性為有內(nèi)也,是有我也,自私者也:是皆不知性之無內(nèi)外也。”[3]76王陽明主張內(nèi)外一體,學者不應強分內(nèi)外,如此一來,反觀內(nèi)省也未必會導致“遺外”,而講習討論等外在行為也“未嘗非內(nèi)”。其實,羅欽順并不反對這種內(nèi)外一致的看法,他本人也主張兼顧內(nèi)外,只不過,羅欽順反對王陽明由“心”出發(fā)來統(tǒng)合內(nèi)外,他本人則認為人與萬物應統(tǒng)一于“氣”。

        其次,羅欽順認為,“心即理”說易與禪學混淆。他說:“嘗閱《陽明文錄》,偶摘出數(shù)處。……顧乃誣孟子以就達磨,裂冠毀冕,拔本塞源,言之可為痛恨!其自誤已矣,士之有志于學而終不免為其所誤者,何可勝計!”[2]153~154羅欽順認為,王陽明混淆了儒、佛界限,甚至篡改、歪曲孟子學說而曲意逢迎佛禪,這種做法對儒學有較大的破壞作用,也誤導了當時的士人。羅欽順認為,王陽明心學之所以落入禪學窠臼,是因為其“心即理”說一味突出心之靈明的發(fā)用,取消了“理”、“性”的主導地位。他說:“其所以安于禪學者,只為尋個理字不著,偶見如來面目,便成富有,而其才辨又不足以張大之,遂欲挾此以陵駕古今,殊不知只成就得一團私意而已。嘗見《傳習錄》有云:‘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卻是義外。至善是心之本體。’又云:‘至善,即是此心純乎天理之極便是,更于事物上怎生求?’以此知陽明不曾尋見理字?!盵2]152在羅欽順看來,王陽明學說的著眼點在“心”,而不在“理”,“理”在陽明學說中沒有得到妥善的安置。羅欽順將王陽明所言之“心”理解為靈覺之心(羅氏此處對陽明有誤解,陽明所謂的“心”主要是指道德本心),而其辨儒、佛之異,恰恰認為儒家突出性、理或道心,佛家則依賴靈覺。因而,羅欽順將王陽明心學判為佛禪之學。

        不但如此,羅欽順還將有心學傾向的其他學者,如陸九淵、楊簡、陳獻章、湛若水等人,也一概視之為禪。在他看來,心學即形同禪學。不過,這種見解很難令人信服。丁為祥先生指出,就理學與心學的關系而言,“心即理”與“性即理”自足以揭示其相互的分歧,但這一分歧說到底不過是理學內(nèi)部的分歧,并不具有根本對立的意義[6]51。筆者認為,心學末流雖然有發(fā)展成為禪學的可能性,但陸九淵、陳獻章、湛若水、王陽明等人的學說絕對算不上禪學。他們倡導心學,根本目的仍是試圖重振儒家圣賢之學。他們的思想確實十分活躍,尤其是陸、王,意氣風發(fā),敢發(fā)新論,而且不忌言佛、老,對佛禪及道家的心性論、修養(yǎng)方法多有汲取,但他們都未舍棄儒家人倫綱常,所念茲在茲者仍是儒家的成德之教,因而,他們都是標準的儒家圣賢人物,而不是禪宗大師。當然,由于他們過于推崇個體心靈的解放,以至于發(fā)展到后來,一些心學末流才逐漸收拾不住陣腳,沖破儒學的藩籬。

        三、關于“格物”之爭

        羅欽順與王陽明曾互致書信辯論格物問題。羅欽順在讀了王陽明所贈《大學古本》和《朱子晚年定論》之后,心中存疑,便致書陽明,與其討論格物以及《朱子晚年定論》中的相關問題。王陽明作了《答羅整庵少宰書》予以申辯。數(shù)年之后,羅欽順又作書,對王陽明的格物說提出三點質疑。惜乎王陽明已去世,書信未能寄出。

        羅、王兩人在格物問題上存在較大的分歧。大體而言,羅欽順仍恪守程朱格物舊說,而王陽明則將《大學》格、致、誠、正完全打通,認為格物即是“格心”,即是“正念頭”。兩人見解有捍格之處,爭辯乃不可避免。

        先看羅欽順的格物論。他說:“格物之義,程朱之訓明且盡矣,當為萬物無疑。人之有心,固然亦是一物,然專以格物為格此心則不可?!盵2]114羅欽順十分贊賞程朱對格物的訓解,認為“物”即是萬物。人(心)固然也是萬物中的一物,格物自然包含“格心”,可是格物不能等同于“格心”,除了人“心”之外,一草一木之理皆需窮究。羅欽順的格物論兼顧了內(nèi)在之性理與外在之物理。他說:“夫此理之在天下,由一以之萬,初匪安排之力,會萬而歸一,豈容牽合之私?是故,察之于身,宜莫先于性情,即有見焉,推之于物而不通,非至理也。察之于物,固無分于鳥獸草木,即有見焉,反之于心而不合,非至理也。必灼然有見乎一致之妙,了無彼此之殊,而其分之殊者自森然其不可亂,斯為格致之極功。然非真積久力,何以及此?”[2]3~4在羅欽順看來,格物在“察之于身”的同時,也應“推之于物”;在“察之于物”的同時,也應“反之于心”,達到“一致之妙”,才是“格致之極功”。他主張,對于人心之理、“鳥獸草木”之理乃至天地萬物之理,都應窮究。

        羅欽順進而指出,王陽明將“物”訓為“意之用”(或“意之所在”)、將“格”訓為“正其不正以歸于正”是十分偏狹的,此舉將會遺忘掉大千世界,而只返歸內(nèi)心。羅欽順說:

        竊惟圣門設教,文行兼資,“博學于文”,厥有明訓。顏淵稱夫子善誘,亦曰“博我以文”。文果內(nèi)耶,外耶?是固無難辨者。凡程朱之所為說,有戾于此者乎?如必以學不資于外求,但當反觀內(nèi)省以為務,則正心誠意四字,亦何不盡之有?何必于入門之際,便困以格物一段工夫也?顧經(jīng)既有此文,理當尊信,又不容不有以處之,則從而為之訓曰:“物者,意之用也。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歸于正也。”其為訓如此,要使之內(nèi)而不外,以會歸一處。亦嘗就以此訓推之,如曰:“意用于事親,即事親之事而格之;正其事親之事之不正者以歸于正,而必盡夫天理。”蓋猶未及知字,已見其繳繞迂曲而難明矣。審如所訓,茲維《大學》之始,茍能即事即物,正其不正以歸于正,而皆盡夫天理;則心亦既正矣,意亦既

        誠矣。繼此誠意、正心之目,無乃重復堆疊而無用乎?[2]108~109

        羅欽順與王陽明所爭仍是內(nèi)外之爭,羅欽順主張兼顧內(nèi)外,而不是僅僅反觀內(nèi)求。他認為,儒家圣賢所立之教“文行兼資”,內(nèi)外一體,由博返約,王陽明過于強調求之于內(nèi),使圣賢之學失之偏頗。而且,羅欽順還指出,王陽明將格物理解為“格心”、“正念頭”,會給《大學》文本帶來矛盾和混亂,即要么使《大學》格物之功成為多余,因為正心、誠意即足以揭示此層意涵;要么使誠意、正心條目顯得“重復堆疊”。

        對于羅欽順的以上質疑與指責,王陽明無法接受。他認為,其學說并沒有割裂內(nèi)、外之關系(本文前面已對此作了分析,此處不贅);他對《大學》三綱八目的疏解,也沒有陷入矛盾和混亂之中。王陽明說:“來教謂‘如必以學不資于外求,但當反觀內(nèi)省以為務,則正心誠意四字,亦何不盡之有?何必于入門之際,便困以格物一段工夫也’——誠然,誠然。若語其要,則修身二字亦足矣,何必又言正心?正心二字亦足矣,何必又言誠意?誠意二字亦足矣,何必又言致知?又言格物?惟其工夫之詳密,而要之只是一事,此所以為精一之學,此正不可不思者也?!盵3]76羅、王之間的分歧,是由思維方式的不同而引起的。羅欽順所謂的心、意、知、物諸概念各有分界而不可混雜。王陽明以心、意、知、物為一事的不同方面,而此事可視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在羅欽順,格物至修身層次歷然。在王陽明,這些步驟無層次可循,《大學》之三綱八目融通為一,工夫亦一時并了[7]340。

        羅欽順在其寫給王陽明的第二封書信中,進一步質疑了王陽明的格物說。筆者這里僅以他的其中一個疑點為例略加說明。羅欽順說:“又執(zhí)事答人論學書有云:‘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各得其理者,格物也?!瘜徣缢?,則《大學》當云‘格物在致知’,不當云‘致知在格物’;當云‘知至而后物格’,不當云‘物格而后知至’矣。且既言“精察此心之天理,以致其本然之良知”,又言‘正惟致其良知以精察此心之天理。’然則天理也,良知也,果一乎,果非一乎?察也,致也,果孰先乎,孰后乎?”[2]113在羅欽順看來,王陽明對于格物致知的理解正好與《大學》的旨趣相背離?!洞髮W》主張“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可是,王陽明既然主張“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那就意味著須先致知(致良知),格物反倒成了致知之后的一個結果。當然,王陽明因去世無法讀到此書,兩人沒有就以上問題形成正面交鋒。但可以想見,即使王陽明在世,也不可能與羅欽順達成和解,原因在于,羅欽順所固守者乃是程朱格物說的本義,而王陽明恰恰是要扭轉程朱格物舊說,以創(chuàng)立一種新的學說。

        四、結語

        我們以上展示了羅、王之間在良知、心與理的關系、格物等問題上的紛爭。應該說,羅欽順對王陽明心學的詰難既有值得稱道的地方,也有不甚合理之處。羅、王之間的分歧反映了他們?yōu)閷W宗旨上的差別。

        大體而言,羅欽順之學在某種程度上表現(xiàn)出客觀的特性,它揭示了宇宙的大化流行,正視客觀存在的事物,促使人去面對物質世界和生活世界,而不是僅僅在心性天地里打轉轉。他反對陽明的“心外無理”、“心外無物”說,在他看來,天地宇宙的變化是“萬古自如”的,有它自己固有的規(guī)律,而非“吾心之變化”。羅欽順是朱熹理學的追隨者,尊信朱子,但他同時又倡導“理氣合一”說,主張理在氣中。羅欽順是一個介于理本論和氣本論之間的儒者。他試圖對王陽明心學內(nèi)在化的傾向加以批判與扭轉。

        羅、王之間在致思方式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王陽明主張向內(nèi)自省、反躬自求,而不太關注外向性的認知(當然,他有時也倡導內(nèi)外一體之說)。在王陽明看來,如果不返求內(nèi)心,向外追逐,則愈求愈遠,反而不利于成就道德。這種突出本心、良知的做法雖然簡約易行,可是卻產(chǎn)生了漠視事物存在、忽略客觀知識的弊病,因而遭到羅欽順的批評。羅欽順認為,王陽明將天地萬物都懸置起來,僅僅在一腔之內(nèi)探求,遺卻了客觀事物,有違孔孟儒學的真義,他轉而突出外在客觀知識以及讀書窮理等活動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朱熹哲學的精神。在羅欽順看來,知識的探索與積累有益于人的道德提升,“道問學”與“尊德性”可以相互發(fā)明、相互促進。

        知識和道德之間的關系究竟如何?對于這個問題,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們可以說聚訟紛紜,莫衷一是。應該說,知識確實不是成就道德的充分必要條件,即使是一個人的知識很多,甚至有關道德的知識也很多,也不能保證他在行動上就是一個道德完人。但是,知識對于道德無疑是有助緣作用的。平日如果重視知識特別是道德知識的積累,事情發(fā)生之后才不會倉皇走作,才能作出正確的道德判斷。否則,在某個緊急時刻,一個人自以為是按照自己的良知在做事情,但事后反省,自己情急之下所采取的處理方式可能是不太妥當?shù)?。因此,我們既不可把道德問題完全歸結為知識,又不可徹底抹殺知識對于成就德性的作用。一般來說,“人是受知識的啟發(fā)并在知識的指導下獲得德性的”[8]156,從這個角度來看,羅欽順繼承朱熹學說重“智”的思想及對客觀物理的探索精神,并由此立場來修正王陽明心學,應有一定的價值。

        不過,羅欽順對王陽明心學的辯難也有不合理之處。比如,王陽明倡導“心即理”,他所謂的“心”是道德本心的意思,具有超越性。而羅欽順卻常常從經(jīng)驗層面來理解“心”的概念,他將人心與其他事物并列,人心乃萬物之一種,如果說人心與其他事物有何區(qū)別,僅僅在于人心是存儲意念的器官,人心是人的“神明”,具有認知能力,他未將“心”上升為一種本體性的存在,如此一來,“心即理”的命題即無法成立。顯然,羅欽順對王陽明的“心即理”說有曲解之處,他所作的批評自然是不太相應的。對于同一個概念,在不同學說中會有不同的內(nèi)涵,這在中外哲學史上乃常有之事??墒牵_欽順卻無視這種情況,甚或以己意強加于對方,以至于枉費了不少筆墨,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辯難。再如,羅欽順等人將王陽明心學直斥之為禪學,乃言過其實了,王陽明心學有禪學化的傾向,但不能等同于禪學。這同時也說明,羅欽順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一種開放、包容的精神。他緊守儒家立場,對儒家之外的學說排斥甚嚴,這種排他性的做法恰恰違背了儒家開放的精神,與當今世界重視溝通理性、講求交流互濟的風氣更是不能相容。

        [1]胡發(fā)貴.羅欽順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2]羅欽順.困知記[M].閻韜,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0.

        [3]王守仁.王陽明全集[M].吳光,等,編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4]馮耀明.本質主義與儒家傳統(tǒng)[J].鵝湖學志(臺北),1996,(16).

        [5]楊祖漢.當代儒學思辨錄[M].臺北:鵝湖出版社,1998.

        [6]丁為祥.羅欽順的理氣、心性與儒佛之辨[J].中國哲學史,2002,(3).

        [7]張學智.明代哲學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8]江暢.論德性教育的意義和任務[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5).

        B82-0;B 248

        A

        1001-4799(2012)03-0046-05

        2011-01-15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11BZX046;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資助項目:09YJC720019;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資助項目:2011jyty049

        姚才剛(1972-),男,湖北棗陽人,湖北省道德與文明研究中心副教授,哲學博士,主要從事中國哲學、中國倫理學研究;向拯翔(1989-),男,湖北宜昌人,湖北大學哲學學院2011級碩士研究生。

        朱建堂]

        猜你喜歡
        心學格物天理
        王陽明心學的價值擔當
        公民與法治(2022年7期)2022-07-22 07:12:40
        從道德“格物”到政治“格物”——荀子“義”論的新進展
        中醫(yī)導引法——八段錦(一) 兩手托天理三焦
        王申勇:“格物”的精神與“動情”的演繹
        藝術品鑒(2020年3期)2020-07-25 01:53:52
        論新時代構建共產(chǎn)黨人心學的三重維度
        天理與國法:災異譴告話語中的慎刑之道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20
        Abstracts and Key Words
        哲學分析(2017年2期)2017-05-02 08:31:38
        見心見行 知行合一 “中國藍”新員工培訓中的心學實踐
        格物
        醒獅國學(2015年5期)2015-05-30 10:48:04
        楊簡心學的形成及其浙學精神的展現(xiàn)
        国产蜜臀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色天香卡2卡3卡4| 久久棈精品久久久久久噜噜| 国内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另类| 精品国产3p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少妇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人成未满十八禁网站| 国产又色又爽又刺激视频| 狼人综合干伊人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人成人乱码亚洲av| 欧美人与物videos另类|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长腿丝袜在线观看国产 | 久久人人爽av亚洲精品| 精品久久人人爽天天玩人人妻| 久久尤物av天堂日日综合| 亚洲天堂av在线观看免费| 久久理论片午夜琪琪电影网| 竹菊影视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国产乱子伦农村xxxx| 亚洲女同系列在线观看| 女人脱了内裤趴开腿让男躁| 日本一区不卡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色一区二区| 中国一级特黄真人片久久| 人人爽人人爱| 福利网在线| 亚洲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玩中年熟妇让你爽视频| 欧美a在线播放| 少妇性l交大片免费1一少| 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缴情| 一卡二卡三卡视频| 国产成人色污在线观看| 青青草 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本国产亚洲网站免费一区二区|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在线|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国产免费看网站v片不遮挡| 精品婷婷国产综合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