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紅 陳 晶 李 群 李虹彥
下肢靜脈血栓是骨科手術的常見并發(fā)癥[1]。脊柱手術較髖、膝關節(jié)手術出現下肢靜脈血栓的幾率小[2,3],但隨著脊柱手術技術及手術材料的發(fā)展與廣泛應用,手術的難度及復雜性逐漸增加,手術對患者的創(chuàng)傷及手術時間也相應的增多,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也相應增加。而血栓的形成不但加重患者的經濟負擔,還會增加患者臥床時間,進一步加重護理工作。因此,預防脊柱手術患者靜脈血栓形成顯得十分重要,方法主要包括藥物及機械措施,但每種方法都存在各自的缺點,而聯(lián)合應用不但能提高效果還能避免并發(fā)癥。現報道如下。
我科2009年1月~2010年6月期間共收住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177例,其中男134例,女43例。年齡19~75歲,平均53歲。其中腰4-5間盤突出者79例,腰5~骶1間盤突出者63例,腰3~4間盤突出者9例,腰1~2間盤突出者5例,2個及2個以上節(jié)段間盤突出者21例。手術治療行單純間盤摘除者45例,間盤摘除加內固定者132例。手術均行俯臥位,術后臥床1~6周。術后3 d所有患者均給予低分子肝素鈣抗血栓治療。將其隨機分為A組(n=89)和B組(n=88),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A組使用間歇氣壓療法聯(lián)合低分子肝素鈣,患者術后當日開始使用間歇氣壓療法,2次/d,每次150 min,3~14 d 1個療程,治療中強度以患者自覺耐受為度。低分子肝素鈣按0.1 ml/10 mg的劑量每12 h肌內注射1次,使用時間一般不超過10 d,使用過程中要監(jiān)測血小板的計數。B組單純使用低分子肝素鈣,劑量與方法同A組。每天觀察雙下肢的感覺及運動情況,分別于術后1周、2周、1個月及3個月行雙下肢靜脈彩超判斷是否有血栓形成。
A組患者沒有血栓形成的病例,B組有5例患者出現下肢靜脈血栓,此5例病例中,全部是老年人,年齡最小56歲,最大75歲,均為臥床時間超過1周,發(fā)生下肢靜脈血栓的時間:術后2周3例,術后1個月2例。
4.1 間歇氣壓療法的原理 間歇氣壓療法(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是用小腿外部加壓的方法促進靜脈血液循環(huán),形成脈動流,增強纖溶系統(tǒng)活動來預防血栓形成的一種醫(yī)療技術。IPC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機械對下肢間歇加壓,使下肢靜脈血管盡量排空,減壓時靜脈血液自動回流,進而加快了靜脈血流速度,減少了血液瘀滯,并且能形成脈動流,促進下肢血液循環(huán),改善全身血液循環(huán)狀況。間歇氣壓法產生的效果受很多因素影響,如加壓時的壓力大小、加壓時的間歇時間、加壓時間等。
4.2 腰椎手術易形成血栓的原因 血栓形成的三個條件:心血管內皮細胞損傷,血流減慢和血流產生漩渦,血液凝固性增加。腰椎手術存在以下危險因素:大部分患者采取俯臥位,術中壓迫下腔靜脈、髂靜脈和股動脈,術中植入人工骨釋放能量對血管灼傷,全麻,下肢癱瘓,術后長時間臥床等。大部分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合并神經根壓迫癥狀,癥狀與血栓的癥狀易混淆,這一點也是臨床上出現血栓的一個因素。
4.3 IPC對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作用 IPC抗血栓的機理被認為增加靜脈血流速度及增強血液纖溶系統(tǒng)的活性,但一些學者卻此產生爭議,Cahan等[4]認為,IPC不能通過增加纖溶性進而預防血栓的形成,而只能通過減少下肢淤血而起預防血栓形成。盡管存在爭議,但IPC在臨床的應用結果顯示對預防血栓形成還是有效的。Lee等[5]將317例患者分為使用IPC和不使用IPC觀察血液的高凝狀態(tài)及對血栓形成的影響情況,結果顯示IPC能降低血液的高凝狀態(tài),對預防血栓形成有很大用處。張川等[6,7]通過研究發(fā)現IPC是預防內科重癥患者發(fā)生深靜脈血栓的一種安全有效的措施。
4.4 聯(lián)合與單純使用低分子肝素鈣預防血栓形成比較 已有充分證據證實[8],低分子肝素對外科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風險的重癥患者有良好且相對安全的預防作用,但缺點是有出血傾向,圍手術期需慎用。IPC不會引起出血,但是單獨使用效果差,并且在沒有證據證明患者沒有血栓形成前,需慎用,因為患者如果存在下肢靜脈小血栓時,使用IPC會導致其他器官栓塞的可能。IPC與藥物預防聯(lián)合應用可以提高療效[9],還能避免不良并發(fā)癥。B組單獨使用低分子肝素鈣的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為5.68%,而IPC聯(lián)合低分子肝素鈣的A組沒有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病例,A組較B組血栓發(fā)生率明顯降低,所以術后IPC聯(lián)合低分子肝素鈣預防血栓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4.5 IPC在臨床術后患者護理應用中的注意事項 深靜脈血栓在骨科大手術患者形成的時間主要發(fā)生在術后24 h,術后危險性可持續(xù)到術后3個月內。這就要求我們術后盡早采取措施預防血栓的形成。Westrich等[10]認為,IPC使用時間的長短與血栓的發(fā)生率呈負相關,而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患者早期雙下肢主動活動時能引起腰腿疼,故主動活動受限,進而失去靜脈泵功能,血栓容易形成,這就要求我們盡早使用IPC及抗血栓藥物,隨著雙下肢功能的改善,可適量減少使用IPC的時間。我們使用IPC的時間一般是術后持續(xù)使用8 h,以后每天使用2次,每次1 h,直至術后2周。
[1]劉永西,尚立林,鮮文峰,等.術前合并下肢深靜脈血栓行髖關節(jié)置換手術25例分析[J].中國煤炭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10,13(4):510-511.
[2]Lieberman JR,Hsu WK.Prevefi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e disease after total hip and knee arthroplasty[J].J Bone Joint Surg Am,2005,87(9):2097 -2112.
[3]Platzer P,Thalhammer G,Jaindl M,et al.Thromboembolic complications after spinal surgery in trauma patients[J].Actaorthop,2006,77(5):755-760.
[4]Cahan MA,Hanna DJ,Wiley LA,et al.External pneumatic compression and fibrinolysis in abdominal surgery[J].J Vasc Surg,2000,32(3):537-543.
[5]Lee BY,ButlerG,Al- Waili N,et al.Role of thrombelastograph haemostasis analyser in detection of hypercoagulability following surgery with and without use of 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J].J Med Eng Technol,2010,34(3):166 -171.
[6]張 川,曾 薇,周 紅,等.間歇充氣加壓治療預防內科重癥患者靜脈血栓栓塞癥[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yī)學,2011,23(9):563-565.
[7]李 蕎,張 川,曾 薇.間歇充氣加壓預防重癥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護理體會[J].現代臨床醫(yī)學,2011,37(3):215 -216.
[8]曾 薇,張 川,鄭碧霞,等.間歇重啟加壓治療對GICU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作用[J].四川醫(yī)學,2010,31(11):1576-1579.
[9]中華醫(yī)學會骨科學分會.預防骨科大手術深靜脈血栓形成指南(草案)[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9,17(2):118 -119.
[10]Westrich GH,Specht LM,Sharrock NE,et a1.Venous haemodynamics afte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evaluation of active dorsal to plantar flexion and several mechanical compression devices[J].J Bone Joint Surg Br,1998,80(6):1057 -1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