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慶彬
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我們共手術治療了156例法洛氏四聯(lián)征心臟患者,無手術死亡,效果滿意,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156例,男92例,女64例;年齡9個月~35歲;體重4.5~58 kg。均有不同程度的紫紺、活動受限及活動后蹲踞現(xiàn)象。X線檢查心胸比率0.42~0.69,超聲心動圖示左心室舒張期未容積指數(LVEDVI)23.6~52.5 ml/m2,其中73 例 LVEDVI小于30 ml/m2,紅細胞壓積在 0.37 ~0.78,室間隔缺損嵴下型91例,嵴內型52例,干下型13例。單純漏斗部狹窄34例,漏斗部合并肺動脈瓣狹窄69例,漏斗部合并肺動脈瓣、瓣環(huán)及肺動脈干狹窄53例,本組13例合并有卵圓孔未閉,7例合并有動脈導管未閉。
1.2 手術方法 本組手術均采用對肺損傷較小的胸部正中切口[1]。在全麻中度低溫體外循環(huán)下進行。心肌保護首次灌注4℃晶體液,心臟停搏后改為15℃泠血心臟停搏液,間隔20 min灌注1次,主動脈開放前以30℃溫血灌注。行右心室流出道切口,切除大部分肥厚的室上嵴及部分肥厚的隔束、壁束。勿損傷乳頭肌,用滌綸片修補室間隔缺損,間斷縫合缺損后下緣,其佘連續(xù)縫合。97例單純行右心室流出道加寬,使用自體心包補片;36例行跨瓣環(huán)加寬,使用帶單瓣的右心室流出道補片。右室流出道和肺動脈加寬均采用MCGoon加寬標準[2]。合并其他心臟畸形者給予同期糾治。平均心肺轉流時間(108±26)min,主動肺阻斷時間為(78±20)min。全組術后多數使用正性肌力藥物,68例曾用多巴安,13例多巴安、多巴酚丁胺聯(lián)合使用,4例使用腎上腺素治療。
全組術后均無死亡。6例術后發(fā)生急性心包填塞,經二次開胸止血及清除血塊后好轉。2例術后出現(xiàn)低心排綜合征,經使用正性肌力藥物治療后治愈。該2例患者LVEDVI均小于30 ml/m2。其他患者均恢復順利,紫紺消失。出院前復查心功能恢復良好,心臟超聲提示右心室流出道疏通滿意,室間隔無殘余分流。術后隨訪,除3例曾發(fā)生心功能不全外(LVEDVI均小于30 ml/m2),其他病例未見異常。
手術時機及適應癥的選擇是手術成功的前提。法洛四聯(lián)癥是復雜的先心病,多數患者于成年前死亡,因此應盡早施行手術治療。過去認為LVEDI<30 ml/m2時手術應慎重[3],但我們觀察到本組73例LVEDIV<30 ml/m2的患者中,術后2例出現(xiàn)低心排綜合癥。3例于術后3個月到半年內出現(xiàn)心功能不全,并不增加手術死亡率,但此類患者術中更應注意心肌保護及術后強心藥物的合理應用。
滿意的心內畸形矯正是關鍵:(1)技術要點是合理的右心切口。本組18例右心橫切口,其余均為縱切口,縱切口流出道長度不大于右心室長度的0.5,這樣最大限度地減少心肌纖維的損傷。(2)良好的右心室流出道疏通。切除大部分肥厚室上嵴,適度切除部分肥厚膈束、壁束及異常肌束,但必須保持右心室結構完整性,保證右心室正常收縮功能。(3)室間隔缺損后下緣采用帶墊片間斷式縫合,其他部分采用連續(xù)縫合,避免損傷心臟傳導系統(tǒng),防止殘余分流。(4)跨瓣帶單瓣右室流出道補片效果理想,且操作簡便。術后隨訪均未發(fā)現(xiàn)明顯肺動脈瓣返流。
圍手術期處理是手術成功的保障:(1)心功能的保護,避免開胸時出現(xiàn)低血壓、缺氧等,縮短開胸時間,減少心肌損傷;(2)正確術后處理恰當的輔助呼吸,注意有效的循環(huán)血量,避免過多的液體輸入,保持出入量平衡,保持滿意的膠體滲透壓。合理使用利尿劑,盡量排出組織內多余的水分,保證血液循環(huán)穩(wěn)定。
1 Kqushal SK,venugopal P,Saxena A,et al.Surgical experience with total correction of tetralogy of infancy.Int JCardol,1996,55:30-40.
2 汪曾煒.法洛四聯(lián)癥.見:孫衍慶主編.現(xiàn)代胸外科學.第1版.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0.1083.
3 汪曾煒,劉維永,張寶仁,主編.心血管外科卷.第2版.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1995.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