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梅 王志英
山東威海衛(wèi)人民醫(yī)院,山東威海 264200
選擇2010年1—12月住院需要靜脈輸液的新生兒140例,年齡自出生至生后28 d,其中由產科直接轉入的新生兒 96例(年齡:出生后 30 min~3 d),門診收住院 44例(年齡 4~28 d)。病種包括新生兒窒息、早產兒、新生兒胎糞吸入綜合癥、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顱內出血、肺透明膜病、新生兒肺炎、高膽紅素血癥等,急危重患兒44例。
材料選擇一次性使用留置針(Y型)24G。
采用雙人輔助穿刺法。兩種方法:一種是助手握住患兒手、足腕部以使血管充盈,又起到固定肢體的作用,手稍向上用力,又可幫助繃緊皮膚,固定拉直血管,使穿刺易于成功,利于外套管的送入。見回血后穿刺者又手直接向外退出針芯,助手同時一手送入外套管(一手仍在固定中),外套管送人成功后,助手放松握著的手,但不完全放開,以協(xié)助固定穿刺側肢體利于穿刺者固定留置針。另一種是助手雙手分別握住穿刺部位上下端,雙手對穿刺部位皮膚進行按摩,不要拍打,疼痛可使血管收縮。一只手先握住上端握松幾次,以利于血管充盈,再握住上端,另一只手握住下端,兩手配合繃緊穿刺處皮膚,要充分暴露穿刺處,穿刺者常規(guī)消毒皮膚右手持針柄以穿刺,我們認為進針角度以40~45°最好,這樣減少針尖切皮面積,減輕疼痛,減少進針阻力,針尖部進入皮膚后迅速下壓針體以20~15°角進入血管,(有報道:45°角進針成功率最高,60°角進針疼痛最小。)見回血后左手送人外套管,右手退出針芯。
一次進針成功為一針成功,退針或重新穿刺為非一次成功。行淺靜脈留置針術380例次,一次成功361例次,一次穿刺成功率 95%,見表 1。
表1 穿刺結果[n(%)]
進針過深刺穿血管、方向掌握不好、回血后送管失敗、分離針芯時刺穿血管或脫出血管、血管短選擇進針位置距血管太近、病情危重微循環(huán)障礙靜脈留置失敗改用普通頭皮針足背靜脈穿刺1例。
靜脈留置針能確保輸液通暢,用藥及時,可保護靜脈,減少因反復穿刺造成的痛苦和血管損傷,保持靜脈通道通暢,利于搶救和治療[1]。減少了重新穿刺的機率,減輕了患兒的痛苦,也減輕了家長的心理負擔。
取消止血帶而代之以手握法,避免患兒扎止血帶所致的不適,防止了松解止血帶時的作用力導致的穿刺針頭斜面滑脫出血管外,避免了操作者見回血時用左手協(xié)助送管固定患兒困難致送管失敗,提高成功率。
選擇頭皮靜脈輸液的患兒由于有助手配合約束患兒,患兒會恐懼、哭鬧、出汗多、掙扎動作大、不易固定,所以重新穿刺率高。而選擇四肢淺靜脈輸液的患兒,靜脈相對粗、直觀、易于固定,所以四肢靜脈輸液患兒穿刺成功率高。但應用普通頭皮針靜脈輸液重新穿刺比例高,手背部為20.21%,足背部為11.11%[2],且在窒息合并顱內出血的患兒要保持安靜,為防止出血加重,盡量不要搬動患兒頭部[3],不宜行頭皮靜脈穿刺,在嬰幼兒,尤其新生兒、早產兒、重癥患兒搶救時,在四肢淺靜脈留置靜脈留置針,及時建立靜脈通道,確保輸液通暢,具有實際意義。新生兒搶救中經驗,前額部皮膚多青紫明顯,頭皮靜脈穿刺困難,更適宜選擇四肢淺靜脈。
雙扎止血帶法[4]不適于小兒,尤其是新生兒手足纖小,一根止血帶時局部出現發(fā)紅、甚或有皮膚出血點,手足下端很難再扎止血帶。助手分別握住穿刺肢體上下端時,起到雙止血帶使血管充盈的作用。
護士操作的熟練程度、技術水準是影響穿刺成功的因素[5],由有經驗心理素質穩(wěn)定的高年資護士進行操作,提高了成功率。家長都希望由老護士為其做靜脈穿刺,但科室又需要培養(yǎng)新人,雙人操作時由兒科高年資護士做助手,能穩(wěn)定低年資護士與家長的情緒,并給予指導,起到以老帶新的效果。靜脈穿刺時的妥善固定是整個穿刺過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穿刺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以手握患兒穿刺處上部也起到了良好的固定作用。
將止血帶取消,替換為手握血管上方,也可避免在穿刺困難時,止血帶結扎時間過長所致的下端青紫、皮膚出血點,穿刺中有時遇到未一次成功而在退出針時,可以放松握著的手,但不完全放開,再行握松幾次以促進血管充盈,然后再握住重新穿刺。壓脈帶要求一人一根,用后須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30min,晾干備用,避免引起交叉感染。取消止血帶也減少了消毒的環(huán)節(jié)。
與報道常規(guī)應用止血帶穿刺成功率無差異,與頭皮靜脈留置針輸液穿刺成功率相近[6],但四肢靜脈穿刺較頭皮靜脈穿刺更易為家長所接受。問卷調查顯示96%家長選擇四肢靜脈。四肢靜脈相對較粗、直觀、易于固定。所以四肢靜脈穿刺成功率高[2]。
密切觀察。由于小兒不能表達自己的感受,自控能力差,肢體活動多,加之血管纖細,易發(fā)生液體外滲,在整個輸液過程中,尤其在更換液體時,都要密切注意輸液部位有無腫脹、發(fā)紅、針眼處漏液,尤其在新生兒、重癥患兒應用輸液泵、微量泵控制輸液時,由于泵入的壓力,不像重力輸液時易于發(fā)現滴入不暢,在已有外滲的情況下,液體仍能進入而未報警,可導致液體外滲不易發(fā)現,出現肢體腫脹,更應仔細觀察。
此外,還有單人操作法,隨著此方法的日漸成熟,我們亦應用于較大嬰幼兒,可由家長抱持小兒,在上肢穿刺時,小兒可取坐位,坐位小兒更易接受,家長一側手臂環(huán)繞扶持在小兒胸部并以手握住穿刺側肘部,另一手握住手腕部(距穿刺處10 cm),既起到固定作用,還減輕了小兒的恐懼。向心、離心穿刺均可。下肢穿刺時,小兒亦可取坐位,家長一手握住小兒足腕部,其余同上肢穿刺法。在行下肢小隱靜脈穿刺時建議離心穿刺,血管在足踝部凸起部位,向心穿刺時行進是由低處向高處,極易刺破血管,或送管困難,致穿刺失敗。外套管處在關節(jié)處,小兒活動時易打折,輸液不暢。而離心穿刺時進針處在踝關節(jié)以上,易于繃緊皮膚,也易于將針坐固定在足腕部。由于留置針體位于足腕部不易活動處,故不易打折。坐位行穿刺較之躺臥可減輕患兒的恐懼感。
如何提高小兒靜脈穿刺成功率,提高滿意度,是兒科護理工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探索總結經驗,護士要善于總結經驗教訓,隨著靜脈留置針的應用,兒科靜脈輸液負擔較前減輕,但相對于頭皮針,留置針的穿刺難度也有增加,通過此種方法,提高了穿刺成功率,使?jié)M意度得到了提高,也有利于新人的培養(yǎng),減輕了患兒的痛苦,為治療、搶救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1]李小寒,尚小梅.基礎護理學[M].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288.[2]白翠云,肖鳳英.影響小兒靜脈輸液成功的因素分析[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6,25(10):800-802.
[3]高月琴,王維清.新生兒窒息的搶救及護理體會[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6,25(12):1015-1016.
[4]呂燕.淺靜脈穿刺雙止血帶結扎法的臨床觀察[J].護理學雜志,2004,19(17):13.
[5]白翠云,肖鳳英.影響小兒靜脈輸液成功的因素分析[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6,25(10):36-38.
[6]湯文決.系統(tǒng)培訓在小兒淺靜脈留置術中的應用[J].現代護理,2006,9(21 下):1993-1994.
[7]馬維潤.改進手背淺靜脈穿刺方法的效果觀察[J].中國療養(yǎng)醫(yī)學,2006,15(3):20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