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劉知幾與章學誠的史家修養(yǎng)理論比較研究*1

        2012-02-14 11:17:21董傳嶺
        關鍵詞:理論歷史

        董傳嶺

        (菏澤學院 社會科學系,山東 菏澤 274015)

        中國史書浩繁,史家眾多,有意識、有目的地對史學進行整理和總結(jié),創(chuàng)建史學理論的史家也為數(shù)不少,唐代劉知幾和清代章學誠是其中的佼佼者。劉知幾的《史通》和章學誠的《文史通義》被譽為“史學雙璧”,他們的史學理論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在他們博大精深的史學理論中,史家修養(yǎng)理論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學界對劉知幾、章學誠史學理論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注]主要有耿天勤的《論劉知幾“史才三長”論的形成和發(fā)展》(山東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4期);(美)倪德衛(wèi)的《章學誠的生平及其思想》(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許凌云的《劉知幾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倉修良、葉建華的《章學誠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等。但就他們史家修養(yǎng)理論的比較研究尚付闕如。對劉知幾和章學誠的史家修養(yǎng)理論進行比較研究,不僅使我們認識他們史學理論的異同,還能深刻理解史家修養(yǎng)理論,對我國當代史學發(fā)展也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一、劉知幾、章學誠史家修養(yǎng)理論的關系

        唐代劉知幾(661-721年)撰寫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史學批評著作《史通》,清代章學誠(1738-1801年)撰有史學理論著作《文史通義》,二者都提出了有關史家修養(yǎng)的理論,對后世史學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章學誠的史家修養(yǎng)理論深受劉知幾的影響,但他在繼承劉知幾理論的同時,又有重大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自古以來,史家一直非常注重史家修養(yǎng)理論探討和自身修養(yǎng)的培育。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曾提出“書法不隱”的良史標準。劉知幾更是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史才三長”論,他在回答禮部尚書鄭惟忠時,明確指出:“史才須有三長,世無其人,故史才少也。三長:謂才也,學也,識也”[1]3173。他認為一個優(yōu)秀的史學家應當具備“才、學、識”基本修養(yǎng),三者缺一不可。章學誠高度贊同這些觀點,他認為:“‘才、學、識’,三者得一不易,而兼三尤難,千古多文人而少良史,職是故也。昔者劉氏子玄,蓋以是說謂足盡其理矣”[2]65,并進一步闡述了三者關系。

        章學誠在繼承劉知幾史家修養(yǎng)理論的基礎上,又進行了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他認為史家不僅應具備“才、學、識”,還應當強調(diào)“史德”。學界對章學誠“史德”說的理解與評價,存有較大分歧。有些學者認為章學誠所提出的史德論早已包含在劉知幾的史識論之中,沒有什么新意,如鄧瑞先生在《試論劉知幾對史學的貢獻》一文中就曾說:“清代學者章學誠曾談到的‘史德’,實已寓于劉氏的‘史識’之中”[3]45。其實,倉修良先生在1979年撰文《“史德”、“史識”辨》也曾指出:“德”與“識”屬于不同概念,章學誠的史德論,并不是對自孔子、劉知幾、胡應麟等人以來強調(diào)史家必須據(jù)事直書、書法不隱、端正心術等觀點的簡單重復,而是賦予了更深層次的內(nèi)涵和解釋。筆者以為,章學誠的“史德”中雖然包含劉知幾“史識”中的若干精神,但史德論要明顯高于史識論?!笆返隆钡奶岢鍪钦聦W誠對劉知幾“史才三長”說的重大發(fā)展,德是指行為規(guī)范、道德品質(zhì),識則是指對歷史發(fā)展、歷史事實、歷史人物是非曲直的觀察、鑒別和判斷能力。雖然劉知幾的史識論也要求史家在寫作時須辨別是非善惡,但章學誠的史德論,從思想和道德的高度對史家修養(yǎng)提出了更高要求,他強調(diào)史家在著述時應盡可能拋卻主觀觀念,端正心術,做到直書、實錄,反映歷史真實面貌,“當慎辨于天人之際,盡其天而不益以人”[2]66,提出了史家主觀與史實客觀之間的關系問題,史家要盡可能使主觀符合客觀,要盡其天職。所以,我們應當肯定章學誠在史家修養(yǎng)理論方面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

        二、劉知幾、章學誠史家修養(yǎng)理論的異同

        劉知幾提出“史才三長”理論,明確指出一個良史應同時具備史才、史學、史識。究竟什么是“才、學、識”,他雖未在《史通》一書中明確闡明,但其在評論史書、史事時都貫穿了這一理念。章學誠對劉知幾的“史才三長”論十分推崇,并進一步闡述了“才、學、識”的含義:“記誦以為學也,辭采以為才也,擊斷以為識也”[2]65,“義理存乎識,辭章存乎才,征實存乎學”[2]109,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史德”說,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了劉知幾的“史才三長”說。劉知幾與章學誠的史家修養(yǎng)理論既有相同處,又有不同點。

        (一)劉知幾、章學誠均重視“才、學、識”

        所謂“史才”,是指史家的才干,包括史家應具有的搜集、選擇、組織史料和文字表達的能力等。如果沒有史才或史才不足,則史家所撰史書必然庸劣,史書所載的事跡也難以廣為流傳。做為一個合格的史家,史才是必備的素質(zhì),正如劉知幾所說的:“茍非其才,則不可叨居史任”[4]76。劉知幾還強調(diào)文字表達能力,他說:“言之不文,行之不遠”[4]45。在從事歷史寫作時,文字表達能力非常重要,沒有較強的文字表達能力就無法準確流暢地表達出作者的思想,當然也難以廣泛流傳。同樣,章學誠也主張一個良史應具備“史才”,他在《文史通義·史德》中說:“非才無以善其文”[2]65,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史家沒有組織史料和文字表達的能力,是不能把文章寫好的;而文章不生動流暢,就不能達到良好的表述效果。可見,史才是一個良史應具備的基本修養(yǎng)之一。

        所謂“史學”,是指史家應具有廣博的知識和積累豐富的史料。劉知幾主張博學多聞,廣采眾說,認為學者要“博聞舊事,多識其物”[4]84。博聞就要積累豐富的史料,擴大眼界,這是治史的基礎。劉知幾指出:“蓋珍裘以眾腋成溫,廣廈以群材合構(gòu)。自古探穴藏山之士,懷鉛握槧之客,何嘗不征求異說,采摭群言,然后能成一家,傳諸不朽”[4]34。劉知幾明確一個史家只有做到博學多聞才能成為一家,流傳后世。章學誠也認為歷史要通過具體史事來體現(xiàn),沒有豐富的史料,歷史研究無從談起,“非學無以練其事”[2]65。由此觀之,博覽群書,掌握大量文獻資料是一個優(yōu)秀史家必備的基本修養(yǎng)之一。

        所謂“史識”,是指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是非曲直的鑒別、判斷能力,即史家應具有獨立的歷史見解、彰善貶惡的立場和善惡必書的態(tài)度。劉知幾強調(diào):“猶須好是正直,善惡必書”[1]3173,意思是史家要有忠于史職、堅持直書的精神。他在《史通·鑒識》中指出,歷史的傳承主要依靠文章,史學家在寫文章時應當“辨其利害、明其善惡”[4]62。他指出史家還應具備認識歷史的理論水平,“假有學窮千載,書總五車,見良直而不覺其善,逢牴牾而不知其失,葛洪所謂藏書之箱篋,《五經(jīng)》之主人。而夫子有云:雖多亦安用為?”[4]152這就是說如果史家對史料缺乏鑒別能力,即使擁有再多的材料和知識也是枉然。章學誠在《文史通義·說林》中也說:“文辭,猶財貨也;志識,其良賈也”[2]108,換言之,文辭就像財富貨幣,而史識像一個精明的商人,會經(jīng)營比擁有財富更重要??梢?,史識也是一個優(yōu)秀史家應具備的最重要的修養(yǎng)之一。

        (二)劉知幾最重“史識”,章學誠尤重“史德”

        1.劉知幾認為“史識”最重要。首先,其認為史識體現(xiàn)在史學之中,史識是觀點,是靈魂,是統(tǒng)帥,他曾說:“夫郡國之記,譜牒之書,務欲矜其州里,夸其氏族。讀之者安可不練其得失,明其真?zhèn)握吆酰俊盵2]109在收集材料時,應具有史識,能辨別材料的真?zhèn)危邆鋵v史事件、歷史人物是非曲直的鑒別、判斷能力。其次,劉知幾的史識也體現(xiàn)在史才中。劉知幾談論史才,主要是指有關寫作的方法和語言技巧。歷史是客觀的,在從事歷史寫作時,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要秉筆直書即要實錄,做到不掩惡、不虛美。為此,劉知幾在《史通》中專門寫作了《直書》、《曲筆》專篇,強調(diào)秉筆直書,反對曲筆阿時,對直書予以表彰,對曲筆進行無情鞭笞。據(jù)事直書就是按照歷史的本來面目如實地記載歷史,就是史家要做到“愛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惡必書”[4]117。他極力贊揚歷史上敢于秉筆直書的史家們“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大無畏氣概;相反,對那些曲筆之徒,則進行了無情批判。他在《曲筆》一文中對舞詞弄札、文過飾非之徒的曲筆行徑進行了猛烈抨擊,把他們當做“記言之奸賊,載筆之兇人”[4]60,甚至覺得將他們拉到市朝示眾、投入虎狼之口都不過分??傊?,在劉知幾看來,史識既寓于史學之中,又體現(xiàn)在史才之內(nèi),所以,史識尤為重要。

        2.章學誠尤重“史德”。雖然章學誠對劉知幾的“史才三長”說極為贊賞,對于“史才三長”中的史識更是推崇,但他認為如果僅僅用“史才三長”來概括一個良史應具備的全部修養(yǎng),這是很不夠的,正如他在《文史通義·史德》中所說:“雖劉氏之所謂‘才學識’,猶未足以盡其理也”[2]65。因此,章學誠在總結(jié)劉知幾理論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提出了“史德”說,深化和發(fā)展了劉知幾的史家修養(yǎng)理論?!暗抡吆??謂著書者之心術也”[2]65。所謂“史德”就是史家的心術,這種心術并不是指史家日常行為中的品德,而是指史家在從事歷史寫作時,是否對歷史存有敬畏之心,能否忠于客觀史實,務求公正。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外二種)中的《史家的四長》中曾說:“實齋所謂史德,乃是對于過去毫不偏私,善惡褒貶,務求公正”[5]130。由此可見,心術端正不端正,公平不公平,是“史德”的具體表現(xiàn)。為什么要這么重視心術呢?章學誠在《文史通義·史德》中指出:“夫文非氣不立,而氣貴于平。人之氣,燕居莫不平也,因事生惑,而氣失則宕,氣失則激,氣失則驕,毗于陽矣。文非情不深,而情貴于正?!渲心\潛移,似公而實逞于私,似天而實蔽于人?!试恍男g不可不慎也”[2]66-67。這就是說,寫文章時要心平氣和,心術端正,要有史德。如果一個人心不平氣不和,沒有史德約束,那么,寫出來的文章就容易加入個人的愛恨情仇,難免喪失客觀真實性??梢?,對于歷史寫作,史德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怎樣做才算有史德呢?章學誠說:“蓋欲為良史者,當慎辨于天人之際,盡其天而不益以人也。盡其天而不益以人,雖未能至,茍允知之,亦足以稱著書者之心術矣”[2]66。這就是說,史家在寫作時要“盡其天”,何為天?天,指歷史的本體,即歷史認識的對象?!氨M其天”就是要使人的主觀認識盡量符合客觀歷史實際,“不益以人”就是在評述歷史時不加入主觀因素、人為因素,這樣做了,即使不能完全達到,也是盡到了史家的職責,也是良好史德的表現(xiàn)。雖然劉知幾的史識中也包含按照客觀事實、秉筆直書的觀點,但章學誠把它提升到新的理論高度,他指出:“能具史識者,必知史德”[2]65。

        三、劉知幾、章學誠史家修養(yǎng)理論的貢獻

        (一)明確了良史的基本修養(yǎng)

        劉知幾、章學誠明確了史家修養(yǎng)標準,對史學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何謂“良史”?劉知幾給了我們明確的答案:一個良史首先應同時具備“才、學、識”,三者缺一不可。如果有學而無才,就好像有大量財富而讓一個愚蠢的人去經(jīng)營,這是不能夠賺到錢的;如果有才而無學,就好像一個有奇妙構(gòu)想的工匠而沒有材料,也是沒辦法造出精美宮殿的。章學誠在繼承劉知幾“史才三長”說的同時,又進一步指出良史應兼具“義、文、事”,識來斷義,才以善文,學能練事,良史具備“才、學、識”的目的,就是使“義、文、事”三者完美地融合于史著之中[2]51-55。此外,章學誠還特別強調(diào)要把“史德”即著書者的心術作為良史修養(yǎng)的重要考量標準??偟膩碚f,作為一個合格的史家,“才、學、識、德”四者缺一不可。首先,一個合格的史學家應當是好學的。只有好學,才能做到博聞。其次,一個合格的史學家應當是明智的。只有明智,才能辨別是非真?zhèn)?、善惡美丑,才能做到擇其善者而從之。再次,一個合格的史家應當是善文的。只有善文,才能讓文章生動順暢,讓人愛看,達到良好效果。最后,一個合格的史學家應當是客觀的,只有客觀,才能做到秉筆直書,實事求是。

        (二)以身作則,樹立了光輝典范

        劉知幾、章學誠不僅給我們指明了一個優(yōu)秀史家應具備的基本修養(yǎng),而且,他們也身體力行,踐行這些理論準則。生活在大唐盛世的劉知幾,一生努力向上,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史家應具備“才、學、識”,并把它們作為始終堅持和追求的目標,正如許凌云在《劉知幾評傳》中說的那樣,“劉知幾在《史通》中所反復強調(diào)的史學理論,包括史家修養(yǎng)的理論,正是他在五十年史學生涯中所始終堅持和追求的目標。他是一位才學識德兼?zhèn)涞氖穼W家,正像他的理論達到了時代的高度,甚至超越了他的時代一樣,他的為人也達到了時代的高度,甚至超越了他的時代。劉知幾論史家修養(yǎng)的理論見解,不僅是中國優(yōu)良史學傳統(tǒng)的繼承和發(fā)展,而且也是他半個世紀史學生涯的理論概括”[6]300。而生活在乾嘉考據(jù)時代的章學誠,更是以不同凡俗的眼光批判了繁瑣考據(jù)的流弊,雖然這使他生前著述與學術觀點遭到當時社會的冷落,以致他去世后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nèi)也沒得到足夠重視,甚至無人給他寫一篇像樣的傳記;但孜孜追求“史德”的史家是不會被歷史埋沒的,在21世紀的今天,章學誠的思想依然閃爍著智慧光芒,為人稱道。章學誠“雖然,當舉世沉酣于窮經(jīng)考禮、審音說字之際,章氏獨究心乙部,出其弘識孤懷以救末流之弊,而卓然有以自立,不可謂非豪杰之士也”[7]222。

        劉知幾、章學誠對我國史家修養(yǎng)理論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但由于時代和階級局限,他們的史家修養(yǎng)理論也難免存在消極因素。劉知幾雖然極力提倡直書精神,但也具有維護名教的觀念;他所說的史識是受地主階級偏見支配的。章學誠雖然要求史家在治史態(tài)度上“盡其天而不益以人”,但對于孔孟之道認為還是應該維護的,甚至主張用儒家的“仁”、“義”之說去修煉自己的史德;他大力提倡的“心術正”也包含了尊君父大義、維護名教等思想,帶有封建主義的烙印。

        四、劉知幾、章學誠史家修養(yǎng)理論的現(xiàn)實意義

        比較劉知幾與章學誠的史家修養(yǎng)理論,不僅使我們發(fā)現(xiàn)他們理論的異同,深刻理解史家修養(yǎng)理論,而且對當今提高史家修養(yǎng)和促進史學發(fā)展也具有重要啟示意義。已經(jīng)步入21世紀的中國史學界,仍存有諸多問題,如史學大師難出、史學名著甚少、有抄襲現(xiàn)象等等。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解決這些問題關鍵是要提高史家自身修養(yǎng)。如何提高史家自身修養(yǎng)?劉知幾、章學誠的史家修養(yǎng)理論給了我們諸多有益啟示。

        (一)要在“學”上下工夫

        擁有豐富的史料和廣博的知識是一個優(yōu)秀史家必備的基本修養(yǎng)之一。史學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內(nèi)容宏富,包羅萬象。劉知幾曾說,要想成一家之言就必須征求異說,博采眾長。章學誠主張:“非學無以練其事”。 史料是歷史研究的基礎,歷史遺留下來的史料可謂浩如煙海,汗牛充棟,這就要求我們對史料進行鑒別和篩選,博觀而約取,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史家要博學多識,不僅要廣集博采,博覽群書,詳盡占有第一手資料;還要擁有淵博的歷史學和相關學科的知識。我們還要做到術業(yè)有專攻,在“博”的同時還要“?!?。學識是一個長期積累和修養(yǎng)的過程,我們要勤看、勤學、勤積累,刻苦致學,持之以恒。

        (二)要在“才”上下工夫

        從事歷史研究,必須掌握寫文章的技術,做到結(jié)構(gòu)合理,表達清晰,富有文采。史家要通過史學外在結(jié)構(gòu)的設計——記述史實、闡發(fā)史論、著書立說的體裁與體例,用恰當?shù)谋硎鲂问?,達到著述的目的。我們要借鑒古今名著,不斷探索,創(chuàng)造新的體裁與體例。文采對歷史寫作非常重要,章學誠曾說:“史之賴于文也,猶衣之需乎采,食之需乎味也”[2]67,就是說歷史的傳播有賴于文辭,好像衣服需要色彩、食物需要味道一樣。史家要注重語言修養(yǎng),使自己具有精練優(yōu)美的語言和高超的表達技巧,表述不僅要準確求實,言之有物,含義清晰,文字通達洗練,還要兼具文學性與形象性,讓文章能吸引讀者眼球,激發(fā)讀者興趣。

        (三)要在“識”上下工夫

        識是史家治史的指導和靈魂。史料只有經(jīng)過史家運用一定的治史理論、方法進行組織、思辨、闡發(fā)和總結(jié),才能成為一部史著。一部史著若無史家的卓識見地,理論無新建樹,即使史料再翔實也不能算上乘之作。章學誠強調(diào):“非識無以斷其義”。我們應當具有獨到的見解,不因襲傳統(tǒng),具備科學的歷史觀和歷史研究方法。就目前來講,史家應該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以史實為基礎,運用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觀點和方法研究、分析和解決歷史問題。同時,史家還應學習和了解最新的史學理論和研究方法,勇于創(chuàng)新。

        (四)要在“德”上下工夫

        史實是歷史學的基礎,信史是史學的生命。史家應具備高尚的史德,秉筆直書,實事求是,做到客觀公正。劉知幾把“秉筆直書”做為史家修養(yǎng)的核心。章學誠強調(diào)“盡其天而不益以人”。我們在歷史研究中要保持氣平情正,心術端正,不夸大、不附會、不武斷;尊重客觀事實,使主觀符合客觀,不掩惡、不虛美,據(jù)事直書。堅持“論從史出”、“論由史定”,尊重史實,實事求是,反對“以論帶史”或“以論代史”,使自己的作品經(jīng)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我們應加強史德修養(yǎng),站穩(wěn)公正無私和純粹客觀的立場,以“秉筆直書”和“紀史以實”為信條,尊重史實,按照歷史的本來面目寫歷史。

        綜觀上述,劉知幾、章學誠提出的史家修養(yǎng)理論,明確了一個史家應具備的基本素養(yǎng),為史家修養(yǎng)樹立了“標桿”,對提高史家自身修養(yǎng)和史學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由于時代和階級局限,他們的史學修養(yǎng)理論又有不足之處。我們應當積極吸其精華,棄其糟粕,苦練內(nèi)功,從“才、學、識、德”等方面下苦工夫。相信批判和繼承劉知幾、章學誠兩位史學大家的史家修養(yǎng)理論,對促進我國當代史學發(fā)展是大有裨益的。

        參考文獻:

        [1] 劉 昫.舊唐書(十)[M].北京:中華書局,1975.

        [2] 章學誠.文史通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 鄧 瑞.試論劉知幾對史學的貢獻[J].學術月刊,1980(10):44-47.

        [4] 劉知幾.史通[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9.

        [5]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外二種)[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6] 許凌云.劉知幾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7] 張舜徽.史學三書平議[M].北京:中華書局,1983.

        猜你喜歡
        理論歷史
        堅持理論創(chuàng)新
        當代陜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論
        理論創(chuàng)新 引領百年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新歷史
        全體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九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理論宣講如何答疑解惑
        學習月刊(2015年21期)2015-07-11 01:51:44
        歷史上的5月
        日本肥老妇色xxxxx日本老妇|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人妻中出| 久久影院最新国产精品| 内射白浆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日韩欧群交p片内射中文| 午夜一级在线| 日韩国产自拍成人在线| 美女视频在线观看亚洲色图 | 99国产小视频| 日韩色久悠悠婷婷综合| 强d乱码中文字幕熟女免费| 免费中文熟妇在线影片| 在线观看网址你懂的| 亚洲人妻av综合久久| 新婚少妇无套内谢国语播放 | 无码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欧美丰满熟妇aaaaa片| 欧美1区二区三区公司| 一本色道久久88加勒比综合| 日韩av激情在线观看| 熟女俱乐部五十路二区av| 中文字幕日本熟妇少妇| 在线视频色系中文字幕| 精品人妻中文无码av在线| 四虎影视亚洲精品| 综合人妻久久一区二区精品 | 亚洲综合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国产人精品视频69|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水野优香中文字幕av网站| 性生交大片免费看淑女出招| 精品亚洲国产探花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av一区二区日韩| 亚洲日韩精品a∨片无码加勒比| 日本乱人伦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大乳少妇| 加勒比日韩视频在线观看| 9 9久热re在线精品视频| 青春草国产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一二区精品自拍| 97人伦影院a级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