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獨立報》2月4日文章,原題:內陸的平靜 伊芙·阿諾德1955年加入著名的馬格南圖片社,是該組織第一位女性成員。人們了解阿諾德,大多是源自她為瑪麗蓮·夢露拍攝的照片。但人們想不到的是,她曾于1979年來華,在青藏高原、上海、內蒙古、新疆等地都留下足跡。她用自己的相機,拍下長江沿線的美麗與荒涼。
有人認為阿諾德鏡頭中的中國已經消失,但實際并非如此。她的照片捕捉到一種期盼與樂觀,率先預見到中國過去30年取得的進步。她的攝影作品是對世界上最偉大社會變革之一的夢幻佐證。
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經歷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在中國人的生活中,有些事卻一直沒變。在阿諾德的照片中,可以看到游人躺在青島海灘上享受日光浴。今天,同樣的地點依然游人如織。只是現在游人數量更多,因為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有錢度假了。
自阿諾德到訪后,內蒙古發(fā)生了顯著變化。當地的自然資源源源不斷地輸送到中國各地的工廠,進而推動中國發(fā)展。內蒙古是中國最大的產煤區(qū),運輸司機夜以繼日地把本地煤運送出省。
在阿諾德的照片中,新疆一片田園鄉(xiāng)村風光。而今新疆則遍布石油井架,運油出省的公路縱橫交錯,與內蒙古的情形一模一樣。我們還能找到中國最早的大工業(yè)生產的影子———類似狄更斯筆下的工廠把大量白色不明物質傾排進長江。如今,這樣的情形有很多,以至于長江失去往日風貌。
阿諾德曾站在蘇州運河邊,拍下來往船只。如今,運河岸邊又增添蘇州博物館的熠熠光彩。博物館由知名建筑家貝聿銘設計,娓娓講述著當地的歷史。試想在1979年,運河駁船上的赤膊水手有誰能想像到運河今天的變化呢?
從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中國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見證了世界力量軸心的東移。阿諾德的照片恰恰捕捉到了這一巨變的開始?!ㄗ髡呖死5?middot;庫南,張博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