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澤平,王志斌,郭玉東,王碧松,高 陽
(北京市藥品檢驗所,北京 100035)
發(fā)熱是多種疾病常見的共有臨床表現,大多發(fā)熱性疾病患者的體溫曲線變化往往反映病情變化和病變的特點。近年來各種大鼠發(fā)熱模型的建立為解熱藥物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目前報道的常用大鼠發(fā)熱模型有干酵母、LPS、2,4-二硝基酚、角叉菜膠等發(fā)熱模型,其中最常用的是干酵母、LPS大鼠發(fā)熱模型。由于動物自身特點和環(huán)境因素的綜合影響,不同文獻報道的同種發(fā)熱模型的發(fā)熱趨勢,如發(fā)熱高峰,峰值時間,發(fā)熱時程等各不相同。
為提高各種大鼠發(fā)熱模型的可利用度,深入研究不同發(fā)熱模型大鼠的發(fā)熱特點,本實驗中,采用適應性較好、應激反應小的雄性SD大鼠在同一實驗室環(huán)境中(溫度22±2℃,濕度50% ±2%),對大鼠干酵母、2,4-二硝基酚、LPS、細菌內毒素(標準品)發(fā)熱模型的發(fā)熱過程,發(fā)熱特點進行評價。
1.1 實驗材料
1.1.1 實驗動物:雄性SD大鼠,級別:SPF級;許可證號:SCXK(京)2006-0009,購自北京維通利華實驗動物技術有限公司。
1.1.2 實驗試劑:氯化鈉注射液,批號:
101217406,石家莊四藥有限公司;高活性干酵母粉,批號:20110104W,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細菌內毒素國家標準品(9000EU),批號:981,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脂多糖(LPS),批號:
L2880,Sigma公司。
1.1.3 實驗儀器:TE2101-L電子天平(北京賽多利斯儀器系統(tǒng)有限公司);PB602-N電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儀器(上海)有限公司);MC-106B歐姆龍電子體溫計(大連歐姆龍有限公司)。
1.2 實驗方法
1.2.1 實驗動物的準備:正式試驗前,實驗動物在實驗環(huán)境(溫度22℃ ±2℃,相對濕度50% ±2%)中適應3 d,每日早晚各一次對大鼠施行適應性測量肛溫操作,實驗前6 h禁食不禁水,測定肛溫前讓動物排空糞便[1]。每次測溫前電子體溫計探頭涂凡士林,插入大鼠直腸3 cm(可在3 cm用橡膠或膠布等固定,確保每次插入深度一致),待讀數穩(wěn)定以后記錄體溫值。
1.2.2 皮下注射干酵母和2,4-二硝基苯酚復制大鼠發(fā)熱模型:雄性 SD大鼠60只,體重(210 g~240 g,于實驗當日在實驗前測大鼠體溫3次,取其平均值作為基礎體溫,其中若體溫大于38.3℃或相鄰兩次體溫差值大于0.5℃的動物淘汰。篩選出合格大鼠50只大鼠隨機分為5組,每組10只:空白組皮下注射0.9%氯化鈉注射液(10 m L/kg);干酵母A組皮下注射:20%現配的高活性干酵母混懸液(10 m L/kg);干酵母 B組皮下注射10%現配的高活性干酵母混懸液(10 m L/kg);2,4-二硝基苯酚A組皮下注射現配的2,4-二硝基苯酚30 mg/kg;2,4-二硝基苯酚 B組皮下注射現配的2,4-二硝基苯酚15 mg/kg,給藥體積均為10 m L/kg。干酵母A、B組分別在皮下注射干酵母混懸液0.5 h后開始監(jiān)測大鼠體溫,此后每間隔1 h監(jiān)測體溫1次,供監(jiān)測13 h,次日再測一次24 h體溫;2,4-二硝基苯酚A、B組分別在皮下注射后,前1 h每20 m in測溫1次,此后每0.5 h測溫1次,監(jiān)測7 h。計算各組各監(jiān)測點升溫值(實測體溫與基礎體溫差值),繪制平均升溫曲線;比較不同模型的發(fā)熱過程和特點。
1.2.3 腹腔注射細菌內毒素和脂多糖復制大鼠發(fā)熱模型:按1.2.2項下方法測大鼠基礎體溫并篩選,篩選出的50只合格大鼠隨機分為5組,每組10只??瞻捉M腹腔注射0.9%氯化鈉注射液(10 mL/kg);內毒素A組腹腔注射細菌內毒素60 EU/kg;內毒素B組腹腔注射細菌內毒素120 EU/kg;脂多糖A組腹腔注射脂多糖20 ug/kg;脂多糖B組腹腔注射脂多糖100 ug/kg。細菌內毒素A、B組和脂多糖A、B組分別在腹腔注射后0.5 h開始測溫,此后每0.5 h測溫1次,共監(jiān)測8 h;空白組在對應模型的各個體溫監(jiān)測點均平行監(jiān)測。計算各模型各時間點升溫值(實測體溫與基礎體溫差值),繪制平均升溫曲線;比較不同模型的發(fā)熱過程和特點。各模型基礎體溫見表1。
表1 各模型大鼠基礎體溫值Tab.1 The value of basal body temperature in the rats
2.1 干酵母發(fā)熱模型
結果如圖1所示:SD大鼠皮下注射干酵母后,開始時體溫降低,A組(20%干酵母)最大降溫幅度為0.04℃(ΔT=-0.04℃),B組(10%干酵母)為0.32℃(ΔT=-0.32℃)。注射2 h后,大鼠體溫迅速上升,6~7 h達到峰值,A組峰值為2.25℃,B組峰值為2℃,此后升溫曲線處于峰值平臺期并能維持6 h。注射后12 h大鼠體溫開始下降,直至24 h升溫值才降至0.6℃以下。兩組大鼠升溫趨勢一致。注射干酵母后,隨體溫變化大鼠出現開始時體溫降低,足、唇蒼白,后隨體溫逐漸升高,均出現蜷縮,足部、耳廓、嘴唇尾深紅發(fā)燙,大部分大鼠有豎毛,趴伏,呼吸增快等現象。
2.2 2,4-二硝基苯酚發(fā)熱模型
如圖2所示:SD大鼠皮下注射2,4-二硝基苯酚后,體溫立即迅速增高,20 min即升至0.6℃以上。注射后1~1.5 h達到峰值,A組(30 mg/kg)峰值達到3.09℃;B組(15 mg/kg)峰值為1.48℃。此后體溫開始逐漸恢復,B組在注射后3h即監(jiān)測到體溫降至0.6℃以下,而A組則能維持到注射5h以后。兩劑量組大鼠升溫趨勢一致。實驗過程中,A組大鼠在注射2,4-二硝基苯酚后隨體溫增高都出現了仰臥、流涎、呼吸急促、癱軟無力等癥狀,后隨著體溫逐漸下降,癥狀減輕至消失。B組則未出現明顯的以上癥狀。
2.2 LPS發(fā)熱模型
如圖3所示:腹腔注射 LPS(20μg/kg)30 min后,大鼠即出現體溫顯著升高,隨即在約2 h和4 h時出現兩個高峰,最大峰值為1.13℃。注射后6 h監(jiān)測到體溫降至 0.6℃以下。大鼠腹腔注射 LPS(100 μg/kg)30 min時開始出現體溫顯著升高,隨后在2 h,4 h,6 h時出現3個高峰,呈現明顯的三相熱,最大發(fā)熱峰值為1.58℃,注射后8 h監(jiān)測到體溫降至0.6℃以下。在腹腔注射LPS后,A組(100μg/kg)大鼠產生三相熱過程中,出現豎毛、寒顫、精神萎靡,甚至伴有腹瀉等癥狀。B組(20μg/kg)大鼠也出現精神萎靡,寒顫等癥狀,但只有個別出現輕微腹瀉。
圖1 SD大鼠干酵母發(fā)熱模型升溫曲線Fig.1 The elevated temperature curves in the dry yeast-induced rat feaver models
圖2 SD大鼠2,4-二硝基苯酚發(fā)熱模型升溫曲線Fig.2 The elevated temperature curves in the 2,4-dinitrophenol-induced rat feavermodels
圖3 SD大鼠脂多糖(LPS)發(fā)熱模型升溫曲線Fig.3 The elevated temperature curves in the lipopolysaccharide-induced rat feavermodels
2.3 細菌內毒素發(fā)熱模型
如圖4所示:腹腔注射細菌內毒素后,A、B組均在30 m in即能檢測到體溫顯著升高,大鼠升溫呈現明顯的雙相熱,在1 h~1.5 h、3 h時出現高峰,最高峰值分別為0.99℃和0.93℃。注射后(4.5 h~5 h監(jiān)測到大鼠體溫降至0.6℃以下。注射細菌內毒素后,發(fā)熱大鼠大部分出現寒顫、戰(zhàn)栗、豎毛等癥狀。
2.4 各發(fā)熱模型發(fā)熱過程及特點
如表2,從升溫起始時間看:2,4-二硝基苯酚發(fā)熱模型致熱最快,其次是LPS發(fā)熱模型和細菌內毒素發(fā)熱模型。大鼠干酵母發(fā)熱模型開始時體溫小幅度降低,注射后2~3 h體溫開始迅速升高;從峰值出現時間看:干酵母發(fā)熱模型峰值出現時間較晚,在注射后6~7 h。其他三種發(fā)熱模型均在1 h~1.5 h即開始出現峰值。LPS和細菌內毒素發(fā)熱模型呈現多項熱,有2~3個高峰;從最大峰值看: 2,4-二硝基苯酚(30 mg/kg)發(fā)熱模型峰值最高,干酵母發(fā)熱模型也較高,其次是 LPS發(fā)熱模型,而細菌內毒素峰值不超過1℃;從發(fā)熱時程(以平均升溫值大于0.6℃為發(fā)熱標準看:發(fā)熱時程最長的是干酵母模型,能持續(xù)20 h左右,發(fā)熱時程最短為2,4-二硝基苯酚(15 mg/kg)發(fā)熱模型,只能持續(xù)升溫3 h左右,LPS和內毒素發(fā)熱模型能維持升溫5~8 h。
圖4 SD大鼠細菌內毒素發(fā)熱模型升溫曲線Fig.4 The elevated temperature curves in the bacterial endotoxin-induced rat feaver models
表2 大鼠發(fā)熱模型體溫升高趨勢Tab.2 The trends of body temperature elevation in the ratmodels
大多數發(fā)熱性疾病,體溫升高與體內病變有著內在的依賴關系,可以說,發(fā)熱常是疾病發(fā)生和發(fā)展的信號,必須引起重視[2]。研究證明,發(fā)熱是由外致熱原刺激機體的產內生致熱原細胞釋放內生致熱原,后者作用于體溫正調節(jié)調節(jié)中樞,釋放中樞正調節(jié)介質,使體溫調定點上移,同時作用于相關體溫負調節(jié)中樞,釋放負調節(jié)介質,抑制體溫過高[3-5]。
干酵母所致的發(fā)熱是由于注射部位的局部潰爛引發(fā)的劇烈炎癥反應,是最常用的大鼠發(fā)熱模型[6]。實驗結果顯示:干酵母發(fā)熱模型大鼠經過短時間降溫后體溫迅速增高,并能在高峰維持一個高峰平臺期,注射24 h后仍能觀察到注射局部有明顯的炎癥癥狀。從實驗結果可見兩組動物發(fā)熱趨勢基本一致,且升溫幅度與注射的干酵母濃度呈正比,說明干酵母致大鼠發(fā)熱模型升溫作用持久穩(wěn)定。在具體實驗中,可根據受試藥物解熱作用強弱選用合適的干酵母濃度。結合干酵母所致大鼠發(fā)熱的原因及升溫特點,該模型應適用于解熱作用持久,藥效較為顯著的解熱藥物研究。
2,4-二硝基酚為一強的代謝刺激劑,皮下注射2,4-二硝基酚能刺激動物出現無菌性炎癥,為非感染性發(fā)熱模型[7]。從實驗結果可以看出,2,4-二硝基酚所致大鼠發(fā)熱程度與熱程與其濃度呈正比。并且在發(fā)熱過程中,該模型大鼠出現的仰臥、流涎、呼吸急促、癱軟無力等癥狀與其升溫的幅度有直接關系,即升溫值越高,出現癥狀越明顯。2,4-二硝基苯酚作用迅速,短暫,升溫幅度高,不適用于作用緩慢、持久的解熱藥物解熱作用的考察,而適用于作用迅速,療效顯著,用于治療非感染性發(fā)熱的解熱藥物研究。
脂多糖(LPS)是革蘭氏陰性細菌的內毒素(ET)的活性成分,因此細菌內毒素和LPS的致熱原理是一致的,即作為致熱原激活單核巨噬細胞產生內生致熱原導致機體發(fā)熱。研究證實微量的 LPS就能引起劑量依賴性發(fā)熱,通常劑量(20~250μg/ kg)的LPS可引起雙相或三相熱,降低劑量則表現單相熱,解熱實驗常用LPS劑量為20μg/kg和100 μg/kg[8,9]。本實驗中 20μg/kg劑量致大鼠 0.5 h產生的發(fā)熱高峰可能是應激性發(fā)熱,因此不考慮為第一相熱,即20μg/kg能致大鼠產生雙相熱,100 μg/kg能致大鼠產生三相熱。發(fā)熱整體趨勢與文獻報道一致,但最大峰值的時間不同,初步判斷是由動物品系和實驗室環(huán)境因素所導致。由于致熱原理一致,探索性建立大鼠細菌內毒素標準品的發(fā)熱模型,其發(fā)熱特點為明顯雙相熱,但從升溫曲線看出細菌內毒素高低劑量的升溫幅度差異很小,提示該模型的致熱作用在一定范圍內與劑量呈正比,但超過一定范圍后加大劑量,大鼠升溫值可能并無明顯增幅,其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LPS發(fā)熱模型動物升溫過程中,出現的癥狀的程度與發(fā)熱程度呈正比,其癥狀與臨床感染性炎癥所致發(fā)熱相似,因此該模型常用于解熱藥物篩選及炎性發(fā)熱機制的探討,可適用于抗炎抗病毒類解熱藥物解熱作用及機制的研究。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的100μg/kgLPS引起大鼠出現豎毛、寒顫、精神萎靡并伴有腹瀉等癥狀與升溫幅度并沒有直接關聯,即升溫高或低都出現了上述癥狀。20μg/kg組大鼠也出現精神萎靡,寒顫等癥狀,但只有個別出現輕微腹瀉。
以上同種發(fā)熱模型組間比較看出,同種外致熱原所致發(fā)熱模型中,所用外致熱原濃度與升溫起始時間沒有明顯聯系,但可以明顯看出外致熱原濃度越高,發(fā)熱峰值出現時間延遲,發(fā)熱最大峰值越高,發(fā)熱時程延長。解熱藥物研究中,選擇大鼠發(fā)熱模型應綜合考慮藥物和模型特點。這其中要考慮:解熱藥的起效時間是否在模型升溫之后;解熱藥的作用時間是否在模型的熱程內;解熱藥的藥效強度是否能適用于模型;解熱藥的解熱原理是否與模型的致熱原理相符。對于療效和作用特點不明確的藥物,建議選用熱程長,且發(fā)熱穩(wěn)定的干酵母模型,以確保能檢測藥物解熱作用的全過程。
實驗過程中發(fā)現,正式實驗前的適應性測溫非常重要。大鼠在未適應測溫操作之前,測得的體溫偏高,而在3~5 d,2~3次/d的適應性測溫后,大鼠體溫穩(wěn)定,淘汰率很低。實驗中測溫操作頻繁,加上造模后影響大鼠正常飲食,禁食時間過長會影響大鼠體溫,以6 h為宜。為確?;A體溫的準確性,最好在實驗當天,先適應性測溫一次,15~30 m in后再測基礎體溫。除溫度和濕度外,噪聲干擾會使大鼠體溫應激性升高,因此在大鼠適應期和正式實驗中,都應保持安靜的環(huán)境。所有的外致熱原,最好是現用現配,放置過久會影響其致熱作用。在配置2,4-二硝基酚的過程中,因其在水中溶解度小,需要在配置過程中滴加少量5 mol/L NaOH震蕩至全溶,加入NaOH量過多則會刺激動物而影響實驗結果。
[1]章卓,萬敬員,羅福玲,等.羥基積雪草苷與積雪草苷對LPS誘導大鼠發(fā)熱模型的影響[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7,18(8):1799.
[2]黃啟福.病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127.
[3]湯毅珊,王寧生,張銀卿.雄黃及含雄黃復方對炎癥介質IL-1β、IL-6、TNF-α和NO的影響[J].中藥藥理與臨床,2007,23(5):107.
[4]顧學紅,任愛農,彭蘊茹,等.清氣涼營注射液的解熱作用[J].中成藥,2010,32(2):200.
[5]葉紅,朱麗娜,馮甲棣,等.丁香酚對酵母菌發(fā)熱大鼠血漿及腦脊液中精氨酸加壓素含量的影響.中國醫(yī)科大學學報[J],2006,35(3):260-264.
[6]徐叔云,卞如濂,陳修.藥理學實驗方法[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993.
[7]黃志桓,柳長鳳,劉樹民,等.基于代謝組學技術的2,4-二硝基苯酚和干酵母致熱病證候模型的對比研究[J].中藥藥理與臨床,2010,26(3):61.
[8]孫明瑜,高琳,謝鳴,等.小柴胡湯合煎液與分煎合液對LPS誘導大鼠發(fā)熱模型的影響[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03,10(12):17-19.
[9]張福利,馮俏,馬伯艷,等.脂多糖對寒體、熱體、常體大鼠攻毒發(fā)熱后體溫曲線、IL-1β的影響[J].江蘇中醫(yī)藥,2009,41(1):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