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華
不完全性腸梗阻是外科常見急腹癥,臨床表現(xiàn)為腹痛、腹脹、嘔吐、停止排便排氣[1],如治療不及時,發(fā)展為絞窄性腸梗阻,將給患者帶來手術的痛苦。2009年10月~2010年10月筆者所在科運用中西醫(yī)結合療法治療不完全性腸梗阻,治療效果得到顯著提高。經過精心治療和護理干預,取得了良好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100例,男51例,女49例,年齡最小10歲,最大70歲。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兩組病例在性別、年齡、民族等方面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常規(guī)治療相同,均給予禁食,持續(xù)胃腸減壓,補充水、電解質,維持酸堿平衡,應用抗生素及能量支持。試驗組給予大承氣湯煎劑(生大黃15 g,枳實15 g,厚樸20 g,桃仁 10 g,木香 10 g,丹參 30 g,冬瓜子 30 g,浙貝母 10 g,砂仁10 g)分別胃管注入和灌腸,并配合中藥穴位貼敷。
1.3 護理
1.3.1 起居護理 保持病室環(huán)境整潔安靜,陽光充足,溫度適宜,保證充足睡眠。
1.3.2 中藥灌腸護理 上述中藥加水750 ml,濃煎成500 ml,取125 ml,溫度39℃ ~41℃為宜,采用小量不保留灌腸法,灌腸液面高于肛門30 cm,肛管插入直腸10 cm,每12 h灌腸1次。10歲以下患兒,將中藥濃煎成300 ml,取75 ml,按上述方法,采用較小肛管灌腸。觀察患者有無腹痛、腹脹,囑其盡量保留藥液10~20 min再排便。如患者感覺腹脹或有便意,囑其張口深呼吸,放松腹肌,并降低灌腸筒的高度,減輕腹壓。隨時注意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2],如發(fā)現(xiàn)脈速、面色蒼白、出冷汗、劇烈腹痛、心慌氣急時,應立即停止灌腸并及時與醫(yī)生聯(lián)系,采取急救措施。
1.3.3 中藥胃管注入護理 溫度38℃ ~40℃為宜,注藥前后胃管內均需注入少量溫開水,以防管腔堵塞。取煎劑125 ml,每12 h從胃管注入1次,閉管2 h。10歲以下患兒取75 ml,同法胃管注入。及時觀察記錄注入時間、種類、量、患者反應,并注意引流液的色澤、性質和引流量,正確記錄。保持胃腸減壓管暢通,防止扭曲受壓,如有堵塞可用少量生理鹽水低壓沖洗,及時清倒負壓吸引內的胃液。妥善固定胃管,留有一定的長度,以免翻身或活動時胃管脫出。
1.3.4 中藥穴位貼敷護理 中藥敷臍[3],采用中藥大黃15 g,芒硝20 g,枳實10 g,川厚樸 15 g,研末,取適量用白醋調成膏狀,貼敷于神闕穴,外用敷料蓋住并以膠布固定,每12 h換藥1次。注意觀察腸蠕動情況及貼敷部位皮膚有無紅腫、丘疹等過敏反應,記錄貼敷時間。
1.3.5 心理護理 患者長期留置胃管,自我形象絮亂,心理負擔較重,精神緊張、煩躁不安。護理人員應輕言細語,幫助患者消除顧慮、向患者和家屬介紹成功病例,增加信任感,取得合作,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
1.3.6 飲食護理 早期應禁食,并做好口腔護理,待胃腸功能恢復后,拔除胃管,可進少量流質飲食,如無不適,可過度到半流質、軟食、普食。應少量多餐,不宜給牛奶,豆?jié){等產氣之物。
1.3.7 生命體征的觀察 嚴密觀察患者的神志、血壓、脈搏、呼吸情況。
1.3.8 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失衡 由于腸功能未恢復,在輸液過程中應嚴密觀察和準確記錄出入水量,必要時留置尿管,監(jiān)測每小時尿量。輸液所需容量和種類要根據患者嘔吐情況、胃腸減壓量、缺水體征、血液濃縮程度、尿量和相對密度、血清電解質、血氣分析、中心靜脈壓監(jiān)測結果而定。
試驗組50例,治愈17例,有效31例,無效2例,有效率為96%。對照組50例,治愈8例,有效26例,無效16例,有效率為68%。兩組治愈率、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不完全性腸梗阻多為腸內容物不能正常運行或通過障礙,中醫(yī)學認為本病屬于“關格”?!夺t(yī)貫》曰:“官者下不得出也,格者上不得入也”,其病機多為腸道痞塞不通、氣血不暢、通降失調,不通則痛、氣滯則脹、氣逆則嘔。取大黃、枳實、厚樸、桃仁、木香、丹參、冬瓜子、浙貝母、砂仁加水煎服及灌腸,及枳實、大黃、川厚樸、芒硝研末外敷臍部,利用其攻積導滯、通下逐水、活血化瘀、消食化積、逐痞通經之功、通過神闕穴特殊解剖位置,藥穴合用,效用互助,達到疏通臟腑經脈、下氣降逆、疏通腸腑氣機之目的,促進胃腸蠕動,保護腸黏膜,促進腸內毒素排出,減少細菌及毒素移位,抗菌消炎,改善微循環(huán),加快胃腸功能恢復。筆者所在科根據上述治療原則,采用中西醫(yī)治療及護理干預方式,以促進胃腸蠕動及肛門排氣,收到了良好效果,值得推廣。
護理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不完全性腸梗阻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護理措施得當,可大大提高治療效果。通過嚴密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及心理反應,能及時預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減輕患者痛苦,縮短病程,降低治療費用。
[1]郭彥.常見病中西醫(yī)結合健康教育指導[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1999:6.
[2]李小寒,尚少梅.基礎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8.
[3]周鳳麗.敷臍散治療腹部術后胃腸功能失常60例[J].光明中醫(yī),2010,(9):1662 -1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