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志軍
項目導向的職業(yè)教育管理
臧志軍
一位校長曾如是說:今年的職業(yè)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局拿出一份詳細的年度計劃,對每個月的工作進行了細致的布署,基本上每個月都有二三件教育局規(guī)定的工作需要完成,看著這份計劃,一方面對今年的工作心里有底了,另一方面也在想這些工作從校園安全到教學比武,無一不包,目標詳細,方向明確,我們做校長的只要照著執(zhí)行就好了,那學校還要設校長干什么?
這位校長提出了一個校長自由裁量的問題,即教育主管部門可以在多大范圍、多大程度上介入學校的內部事務。近年來,一直有人鼓吹把教師轉換為公務員,認為這樣可以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也有人主張借鑒德國、日本等國的法律,把學校定義為“非獨立營造物”。殊不知,公務員工作遵循的是行政邏輯,其核心理念是服從,服從法律、服從上級,教師工作遵循的是學術邏輯,其核心理念是創(chuàng)新,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創(chuàng)新教法、創(chuàng)新管理方法。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師無法成為公務員,同時,應“賦予高等學校、職業(yè)技術學校、業(yè)余進修學校等學校以主體資格”。如果真的這樣,教育主管部門應盡量少過問學校的日常教學、校務管理、校企合作等事項,因為這些都在獨立法人可自主決定的范圍之內。
不過,教育主管部門從未抑制過介入學校日常教育教學行為的沖動,可能是因為他們不希望學校成為一個對外界封閉的黑箱,從而失去對教育教學過程的管理。但是學校,尤其是高等學校和職業(yè)學校,學科分類復雜,專業(yè)性非常強,導致這些學校的組織結構也較為復雜,非專業(yè)人士難以進行有效管理。于是,教育主管部門大面積采取了項目化的管理方式。
項目化管理可以說是現代企業(yè)管理的一種常見方式。有研究者指出,有些企業(yè)“完全是通過一個項目發(fā)展起來的”,有些企業(yè)的“業(yè)務對象和利潤載體本身就是項目”,可以說,現代企業(yè)在很大程度上是項目導向的。甚至有人說,項目已經滲透進“社會的每一層次和每一角落”,成為一種社會管理方式。用項目的方式來管理教育,至少有三方面的好處:一方面,項目管理的方式可以打破由于知識細分造成的學科之間的界限,有利于學校內部或不同學校之間的資源整合,可以形成教育合力;另一方面,通過項目的方式則可以為教育活動附著許多教育以外的標準與尺度,這樣就把教育過程化約為數字性指標,從而把教育管理者不熟悉的領域轉換為他們所擅長的部分,很明顯,項目已經成為對專業(yè)化的社會活動和專業(yè)技術人員進行管理的最佳載體;同時,項目也成為一種可視化的教育投入方式,通過所附帶的資金,各種項目的標志性成果使教育投入的成效外顯可視。
項目化管理的這些優(yōu)點使得各種教育項目大行其道。我們隨手可列舉出以下一些由教育主管部門設計的項目:
*中等職業(yè)教育改革發(fā)展示范學校建設計劃
*國家示范性職業(yè)學校數字化資源共建共享計劃
*中央財政支持高等職業(yè)學校提升專業(yè)服務能力項目
*公共實訓中心建設計劃
*中等職業(yè)學校高水平示范性實訓基地建設
……
另外加上各種層級的教學比武、技能大賽、學校評估,每個學校所承接的各種項目不可謂不多。
數量眾多的教育項目一方面給學校帶來的大量的資金,另一方面也在重新定義著職業(yè)學校。
首先,數量眾多的教育項目把職業(yè)學校變成了一個大項目部。一個項目的完成經常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學校不得不抽調人員組成專門決策和執(zhí)行機構,因此,在日常的管理架構之外學校中就出現了一個或幾個項目部。我們能否做如下設想:也許有朝一日,目前的科層化的學校管理結構被解構掉,從而實現學校行政管理的扁平化。
其次,數量眾多的教育項目使學校的管理權力有愈發(fā)集中的趨勢。因為教育項目數量較多,而學校中能夠進行項目管理的人員總是很有限,所以項目管理的重擔總會壓在有限的幾個人身上,使這些原本就擔任某些職務的管理人員成為學校管理的權力與責任的集中點。
再次,數量眾多的教育項目使學校越來越像企業(yè)而不像教育機構。項目具有與生俱來的結果導向的特性,在當下的時代,這一特征總是與數字化標準相聯(lián)系。所以,在我們的教育管理中也出現了大量的數字化標準:教師要發(fā)表多少篇論文、校企合作項目要達到多少金額、畢業(yè)生要達到多少雙證率,等等。但教育活動因為強調對人的教化而主要是過程導向的,并不都能以數字進行描述,從這個意義上講,學校正在背離它的本義。
最后,數量眾多的教育項目也產生了新的教育不公平。有人把項目化管理稱作“錦上添花”,意指項目以及項目所附帶的資金只會分配給那些有相當建設基礎的學校,而基礎薄弱的學校得到項目的機會相當少。于是,在職業(yè)教育界也出現了“贏家通吃”的局面。
從當前的情勢來看,項目化管理已是大勢所趨,無法回避,我們應該認真評估這種管理方法對職業(yè)教育造成的影響,盡量使其發(fā)揮正向鼓勵的作用。
(作者系江蘇技術師范學院職教研究院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