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強
中國女性歷來被國人冠之以勤勞、善良、任勞任怨,在很多文學家的筆下是美麗的象征和堅貞的代表,然而縱觀中國女性的生存歷史,他們雖然勤勞善良,美麗堅貞,但也不難發(fā)現(xiàn),她們的命運在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變化也在悄然發(fā)生變化,這種變化并沒有隨著社會文明程度提高而改善,相反她們的命運卻每況愈下,讓人同情,令人深思,筆者想從中學課本中的幾篇課文里塑造或涉及的女性形象來探討中國女性命運的變遷,由此窺一斑而知全豹,全面了解中國女性命運的變遷。
根據(jù)選入現(xiàn)行中學教材中的《詩經(jīng)·氓》、《詩經(jīng)·靜女》、《孔雀東南飛》、《柳毅傳》、《竇娥冤》、《西廂記》、《牡丹亭》、《祝?!?、《紀念劉和珍君》、《荷花淀》 等文學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可以將中國女性命運變遷分為五個時期,即先秦時期,漢朝至唐朝,宋朝至清朝前期,清朝末年至民國初年,1921年至1949年。
秦代以前,人類經(jīng)歷了由母系氏族社會和父系氏族社會進入階級社會——奴隸社會的過程。在這歷史進程中,由于受母系氏族社會的影響,女性在家庭和社會里的地位相對較高,受禮教約束較少,男女關(guān)系相對是平等的。我國現(xiàn)實主義文學源頭——《詩經(jīng)》就有體現(xiàn)。選入教材的《詩經(jīng)·氓》、《詩經(jīng)·靜女》能說明這點。在《詩經(jīng)·氓》里有這樣的詩句:“送子涉淇,至于頓丘,”這兩句詩可以看出,這個時期的女子可以自由出入于家門和社會,并與心上人商討婚姻大事,這與后來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質(zhì)的區(qū)別?!胺宋已芷?,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乘彼陒垣,以望復(fù)關(guān),不見復(fù)關(guān),泣涕漣漣,既見復(fù)關(guān),載笑載言。”從這幾句詩可見這一時期的女子相當自由,可以與男子約會,而且勇敢地表達自己對愛情的渴望。“及爾偕老,老使我怨,淇則有畔,隰則有岸,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這些詩句可以看出這時期女子的婚姻非常自由,沒有“好女不事二夫”的束縛和貞操觀,可以自由地與男子解除婚約。在《詩經(jīng)·靜女》中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自由戀愛的熱烈場面?!办o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不煒,說懌女美。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庇蛇@些詩句可見在秦代以前,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較高,有相當?shù)淖杂桑绕湓谀信P(guān)系上是平等自由的。這一點在古代一些典籍中也可以找到佐證,《列子·湯問》中說 “男女雜游,不聘不媒”,《史記》記載,“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留,六搏投壺,相引為曹,推手無罰,目眙不禁,前有墜珥,后有遺簪,日暮酒闌,合掌促坐,男女同席,舄履交錯,杯盤狼藉,堂上燭滅,羅襦襟解,微聞香澤”?!稘h書》里寫到燕地民俗,燕地賓客相過以婦待宿,嫁娶之夕,男女無別。
中國的閨媛之禮始于周代,主要是對女孩子進行道德教育,其目的就是培養(yǎng)女孩子能成為合格的女人,閨媛之禮經(jīng)過不斷發(fā)展,到了漢代,這種閨媛之禮終于完善。男女社會地位發(fā)生了質(zhì)的變化,女性由于受到種種閨媛之禮的約束而淪為被支配的對象。選入中學教材的《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的形象就能說明這點。從詩句“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笨梢妱⑻m芝是閨媛之禮培養(yǎng)出來的一個合格女人,可是她仍然擺脫不了被休被侮辱的命運。她嫁到焦家后,“君既為府吏,守節(jié)情不移,賤妾留空房,相見常日稀,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彼∈嘏缘呢憹嵱^,即使一年半載不見丈夫的面,也從未做出軌茍且之事,獨守空房之余還要辛勤勞作,更有婆婆虐待,其中的苦或許只有她一人知道。婆婆數(shù)落她“此婦無禮節(jié),舉動自專由”,甚至在劉蘭芝離開婆家向婆婆告別時,“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而蘭芝言語之謙恭,態(tài)度之和藹,感情之傷感,讓人頓生憐憫之情,惻隱之心。此時,劉蘭芝仍然不忘閨媛之禮,沒有絲毫反抗,恪守孝道。當她被休回到娘家才十余日,便接二連三地就有人向她提親,可她都一一謝絕,直到被兄長逼迫時才答應(yīng),其實她已做好了以死抗爭的心理準備,這又是閨媛之禮在起作用,即“三從四德,好女不嫁二夫”在起作用。最終“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以死來維護自己的清白,以生命為代價完成對閨媛之禮的注釋。由此可見,從漢代起女性的自由受到嚴重的約束,社會地位每況愈下。她們逐漸淪為男性社會的附屬物,男女平等關(guān)系嚴重失衡。還有入選中學教材的唐傳奇小說《柳毅傳》也能說明這點,小說中洞庭龍君之小女,雖貴為龍女,亦遭凌侮而不敢言,只得托柳毅傳書送信盼父母救助,可見唐代婦女也受閨媛之禮的束縛而不能自拔。
中國封建社會經(jīng)歷盛唐之后,開始走下坡路,統(tǒng)治階級為了挽救傾頹之勢,便讓御用文人編排出了宋儒理學,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欲”的禮教,要求女子守貞,寡婦守節(jié),甚至提出滅絕人性的“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的荒謬論調(diào),這種理學思想在宋元明清達到高峰。
入選中學教材的元雜劇《竇娥冤》便可窺豹一斑,竇娥作為抵債之物在七歲時就被送給蔡家做童養(yǎng)媳,17歲成婚,不到兩年就守寡,與婆婆相依為命,艱難度日。最終落得個身首異地,千古奇冤。關(guān)漢卿在控訴和抗議封建社會的同時,也有為竇娥能夠堅守貞操樹碑立傳,維護封建禮教“天理”之嫌。而竇娥本人也成為封建禮教的犧牲品。還有入選的明代擬話本小說《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中的杜十娘,她先在妓院受凌辱,后與李甲相愛,不料李甲乃負心薄悻之徒,在歸途中將杜十娘賣給了鹽商孫富,十娘心灰意冷之際痛斥孫富,埋怨李甲,最終抱寶匣沉江而亡。還有《紅樓夢》中眾多女子,無論貴為皇妃的元春,還是身份卑賤的丫環(huán),她們的命運都一樣,要么成為封建包辦婚姻的犧牲品,要么以青燈黃巻為伴,埋葬青春年華。這一時期,更讓女性命運悲慘的是明朝將纏足作為一種道德規(guī)范來約束女人,女子人人纏足,不纏足就嫁不出去,這樣女人就更不幸了,她們除了精神上的不幸,還要承受肉體的痛楚。
清末明初,一部分女性力爭擺脫封建禮教的束縛,和男性一道尋找救國救民的道路,此時的女性,她們渴望和男性平等地生活、建功立業(yè)。秋瑾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她為追求自由和國家民族的獨立解放而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但是另一方面,二千多年的封建歷史給國人思想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大多數(shù)女性依然受封建禮教的束縛而不能自拔,依然遵循著“好女不事二夫”、“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等禮教。魯迅在1918年就對女性貞操觀發(fā)表了震古爍今的觀點:“社會的公意,向來以為貞淫與否,全在女性。男子雖然引誘了女人,但不負責任。譬如甲男引誘了乙女,乙女不允,便是貞節(jié),死了,便是烈,甲男并無惡名,社會還算淳古。倘若乙女允了,便是失節(jié),甲男也無惡名,可是世風被乙女敗壞了!”女性依然是男性的玩物,而且還要承擔敗壞道德的罪名。魯迅的小說《祝?!犯苷f明這一點,祥林嫂死了丈夫,被婆婆強迫嫁給賀老六,可她命運不濟,不久賀老六也亡故了,所幸還遺有一子——阿毛,似乎可以活下去,但更不辛的是阿毛也被狼叼去了,于是她徹底地失去了依靠(封建社會女子的從父、從夫、從子的“三從”,此時都還存在),不久又被大伯趕出賀家,走投無路之際求靠老主人——魯四老爺,魯四老爺勉強留下她,但在祝福這個魯鎮(zhèn)最忙的時間里卻不讓她沾手,就是因為她是嫁過兩次的女人,可憐祥林嫂就連出賣自己勞動力換得與其他仆人同樣勞動機會都不可能,還有,處于同等地位的柳媽等女人給她編織的迷信鬼話,讓她不能自拔,最后她絕望地死去,其實她就是被封建禮教所吞噬,而且還要背負敗壞道德有傷風化的罪名。
1919年發(fā)生的五四運動拉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從此中國社會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人們開始重新審視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思想,同時有取舍地吸取西方文化和思想。從這個時候起,中國女性的思想和地位也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她們開始追求與男性平等的權(quán)利和自由。入選中學教材的魯迅作品《紀念劉和珍君》中劉和珍、楊德群、張靜淑等女子便是這一時期新女性的代表,她們已經(jīng)摒棄了束縛她們的封建禮教繩索,在社會這個大舞臺公開亮相,為國家民族的獨立解放奔走呼號。如果說劉和珍等是城市女性的覺醒代表,那么孫犁作品《荷花淀》中水生嫂便是農(nóng)村女性的覺醒與抗爭的代表?!逗苫ǖ怼分幸运榇淼膹V大農(nóng)村婦女,她們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lǐng)導(dǎo)下,深明大義,送夫參軍,助夫殺敵,將自己的幸福和國家民族的獨立解放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此時,她們已經(jīng)從劉和珍等徒手請愿者成長為拿起武器進行斗爭的戰(zhàn)士,這是一個質(zhì)的飛躍,她們爭得了與男性相同的權(quán)利,而不是依附于男人而生存的小女人,此時,女性已經(jīng)和男性成為平等的,相對獨立的兩個人生活在社會里,她們不再是男性的玩物或工具,從根本上實現(xiàn)了男女的平等。
中國傳統(tǒng)女性經(jīng)歷了自由平等——受侮辱——解放自由的艱苦歷程,在傷痛她們那段屈辱歷史的同時,讓人感到欣慰,因為她們終于可以與男子平等地生活在這個世界里敢愛敢恨,自由出入社會職場,尋找自己的人生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