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丹丹(江蘇省太倉市新區(qū)中學)
唐惠忠(江蘇省太倉高級中學)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課程目標”部分明確提出,語文學習中要“注意觀察語言、文學和中外文化現(xiàn)象,學習從習以為常的事實和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培養(yǎng)探究意識和發(fā)現(xiàn)問題的敏感性。對未知世界始終懷有強烈的興趣和激情,敢于探異求新,走進新的學習領域,嘗試新的方法,追求思維的創(chuàng)新、表達的創(chuàng)新”。由此可見,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是語文學習的一項重要任務。
聽一位青年教師講授茅盾的散文《雷雨前》,感慨頗深。其主要教學步驟如下:
1.教師介紹作者其人。明確課文發(fā)表于1934年,寫作的時代背景是以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浪潮不斷掀起,作家自己曾指出,文章“是用象征的手法描寫了30年代整個中國的政治與社會矛盾”。
2.要求找出課文主旨句。明確篇末的“讓大雷雨沖洗出個干凈清涼的世界”正是主旨句,表達了人們要求推翻舊世界、創(chuàng)建新世界的信念。
3.引導學生梳理全文描繪了哪五幅畫面。思考“灰色的幔”“蒼蠅、蚊子、蟬兒”“風雷閃電”“執(zhí)刀巨人”“大雷雨”各象征了什么。
這樣的教學設計,讓人感覺很不是滋味。本來,《雷雨前》與《白楊禮贊》《風景談》等相比,最鮮明的特色在于“造語曲折”——就作品本身看,似乎是單純寫情景的散文;避免太直露的抒情,從而創(chuàng)造了韻味悠遠的“詩美”。面對此文,教師完全可以先讓學生把它當一篇純寫景散文來閱讀,充分領略作家“用文字繪出圖畫”、傳達出很難言傳的生理心理感受的超拔筆力。然后發(fā)問:“你覺得這是一篇純粹的寫景散文嗎?”學生覺得很可能有所寄托,則進一步往深處拓展:那么,它象征的是什么呢?因蘇教版教材《現(xiàn)代散文選讀》并未標明該文的寫作年代,學生對作品象征意義的解讀必然會有分歧。最后,可揭示文章發(fā)表于1934年,則學生的理解又漸趨統(tǒng)一。而前述那位教師的教學設計,就將課堂變成了學生思維集體向老師“靠攏”的場所——學生所有的“思考”,只是一個求證現(xiàn)成結論的機械、呆板的流程。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被全盤剝奪,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根本無從談起。
由此不能不深思:語文教師必須確立正確的學生觀,努力轉變自身角色,遵循《課程標準》的要求,努力實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事實上,教學活動與一般認知活動不同。在一般的認知過程中,人們?yōu)榱双@得正確的認識,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思考、探索,需要經過多次往復。而在教學活動中,認識的結果往往是已知的,一般是將前人、他人的認識轉化為自己的認識。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主要表現(xiàn)為“接受”,這種方式可以為學習者贏得時間、速度和效率,但也會抑制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為此,理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這也是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必備理念之一。
倡導自主探究,引導學生保持自己的思維個性,教師應樹立以下三種意識:一是尊重學生的意識。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自主權和獨立思考權,“把‘獨立思考’提高到‘學生權利’的原則高度來認識,維護學生這個神圣‘權利’,激發(fā)學生愛惜自己的寶貴‘權利’”。二是有效教學的意識。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生的學習被各種學校功課塞得越滿,給他留下的供他思考與學習有關東西的時間越少,那么他負擔過重、學業(yè)落后的可能性越大?!苯處熞鶕W習目標和學生實際,精心設計每一堂課,利用好每一分鐘,實施有效教學,努力提高學生思考的含金量。三是引而不發(fā)的意識。教師決不能代替學生思考,課堂教學中應盡量“引而不發(fā)”,留有余地,讓學習者通過獨立思考解決問題。比如當學生回答問題出現(xiàn)錯誤時,正是促進他思考的大好時機,不能輕易錯過,“一要鼓勵學生答錯背后反映出的獨立思考和不人云亦云的勇氣;二要肯定蘊涵其中的正確因素;三要著力地把學生的錯誤開發(fā)成課程資源,與學生共同找出錯誤的原因;四要引導學生通過深入思考找出正確答案”。
獨立思考要有必要的條件,比如明確的思考目標、強烈的思考欲望、愉快的思考情緒、清凈的思考環(huán)境等。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成功的藝術就在于使學生對你所教的東西感興趣?!贝獾囊呻y問題,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節(jié)課堂氣氛和節(jié)奏,使學生精神振奮、興趣盎然地進入角色,主動鉆研。為改變部分學生不愿思考的習慣,可把“突破口”選在指引學生“自學”并“發(fā)問”上,培養(yǎng)他們的“問題意識”,激發(fā)其樂于思考的情緒,形成一種處處遇問題、時時想問題、人人提問題的生動活潑的主動學習局面。
比如在講授《記念劉和珍君》一文前,鑒于課文篇幅長、閱讀障礙多,而要領略文本的情感之美、思想之美,讀懂文意是基礎,所以教師不妨特別給出時間,要求學生讀思結合,踴躍地就課文提出疑問,并把列出相關疑難點作為書面作業(yè)來布置。從筆者的教學實踐看,學生提出的不少問題很有價值,比如:(1)文章第三部分開始才正面寫劉和珍,一、二部分只是交代寫文章前的一些事情和自己的感受,這兩部分有什么作用?(2)促使魯迅寫下這篇文章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作者寫此文時,劉和珍等人的死已是不爭的事實,作者為什么還要兩次提到她的死是真的?(4)第十四段描寫張靜淑中彈時,為什么強調“其一是手槍”?(5)第十六段末尾用了省略號,作者想表達什么樣的情感?
培養(yǎng)獨立思考的能力,離不開一些具體方法的輔導。比如高中實驗教材《寫作與說話》中推薦有“倒過去想”“進一步想”“換角度想”等“創(chuàng)新思路”,教師可以把它們介紹給學生。其中的“倒過去想”,是一種逆轉思考法——人們的思路沿著一個方向向前發(fā)展,即使是正確的方向,有時也會走到“盡頭”。課本選文大都“文質兼美”,這是事實,我們沿著“承認它的好處——研究它的好處——模仿它的好處”的路子學下來固然可以有所得;但如果“倒過去”想一想它的疏漏之處,是否也會有所得呢?以文言課文《口技》為例,開頭交代“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待寫完表演,文章又說:“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對于這種寫法,歷來都是說“好”的。但如果我們反過去設想一下,在文章開頭只說“口技人坐屏障中,眾賓團坐”,接著就寫表演,待演出結束再說“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是否會有另一種藝術效果呢?至少它可以給人一種出乎意料的驚喜。
所謂“進一步想”,就是在原來的思想、意見的基礎上進一步思考;所謂“換角度想”,就是從不同角度去觀察同一個事物,或者從不同側面去思考同一個問題。合理運用這兩種創(chuàng)新思路,對作文立意求新大有裨益。如蘇教版必修五第四專題的“寫作實踐”中有道題,要求以“同情”為話題寫一篇議論文。在明確了可以“同情是一切道德中最高的美德”等作為觀點后,教師啟發(fā)學生對話題作“進一步想”“換角度想”,學生經過思考、討論,很快得出下面一些立意點:(1)茨威格有句名言“同情是把兩刃刀,不會使用的人最好別動手”,它提醒我們別濫用自己的同情心,以免傷人自尊;(2)同情也要看對象,不能做救蛇的農夫;(3)利用別人的同情心牟取利益的行為是可鄙的;(4)同情僅僅是一種“心理”,我們不能只停留在“同情”的層面,更要意識到自身責任,把自己的悲憫付諸行動……
就語文學科而言,課內教材與課外內容拓展的關系,是“舉一”與“反三”的關系,也是“源頭”和“江流”的關系。近年來,我們的嘗試主要是:既教課本又兼拓展,在一系列語文擴展課中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比如完成蘇教版必修四第四專題“走進語言現(xiàn)場”的學習任務后,專門上一堂“請與名人比口才”的口語交際課。教師指出“根據一個人的說話能力和語言風格,能大體衡量他的口語表達技巧、智力水平和文化修養(yǎng)”,然后提供眾多情境,要求設想“在下列情況下,各位名人可能會怎么說”。又如2010、2011年高考結束后,筆者各搜集了一組高考閱卷中的“爭議作文”,將它們呈現(xiàn)給學生后,鼓勵他們細讀原作,根據自己的體會加以評判,并大膽地、有理有據地說明理由;然后教師逐一表明自己的看法,從中歸結考場作文審題、選材、點題、定體方面的注意點。此外,可布置學生集中摘抄一些見解新穎、有創(chuàng)造性發(fā)現(xiàn)的名篇與時文,然后課堂上互相交流,并總結出一些“他人之所未發(fā)”的常用方法。
參考資料: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
2.吳曉紅《淺談尊重學生獨立思考的權利》,《創(chuàng)新教育》2009年第7期。
3.魏紅《談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教育探索》2007年第7期。
4.〔前蘇聯(lián)〕B.A.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
5.〔德國〕第斯多惠《德國教師培養(yǎng)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