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勝
創(chuàng)建和諧班集體的若干思考
王永勝
分析了一個和諧班集體應具備的特征,即群體乃至個體內部心理的和諧、人際關系及人際心理的和諧、人—事心理和諧、人與環(huán)境的和諧等,并對創(chuàng)建和諧班級提出了建設性的建議。
和諧社會;和諧校園;和諧班級;管理
和諧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人們所期望的一種生存、生活狀態(tài),是主客觀世界各種相關要素之間彼此融洽、相對穩(wěn)定、互不沖突的一種狀態(tài)。從生活層面講,生活在這種狀態(tài)和環(huán)境下的人們會感受到更多的身心愉悅,會有更高的幸福感。從社會層面講,和諧環(huán)境下的社會各因素協(xié)調發(fā)展,社會健康穩(wěn)定,人們對社會有安全感、充滿信任感。因而黨和國家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出了總要求,即: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創(chuàng)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要“注重促進人的心理和諧,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引導人們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正確對待困難、挫折和榮譽”。
社會和諧需要有追求和諧的愿望并準備為之奉獻的人們去共同創(chuàng)造,而追求和諧的愿望不是生活中的一時頓悟,而是在長期的工作、生活中對主客觀世界的認知、感受、體會以及情感選擇中逐步樹立起來的。教育在創(chuàng)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學校又是一個人的認知、感受、體會、情感等心理因素形成和發(fā)展的重要場所;而學生在校學習與生活又是這些心理因素形成和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因而和諧校園應成為是學校管理的理想目標,有關和諧的心理和情感教育就不能被學?;蚪逃咚鲆暋0嗉壥菍W校教育組織的最小單位,也是學生個體心理和情感的最直接影響者之一。所以,創(chuàng)建一個和諧的班集體,對學生個體心理和情感的良性影響和健康發(fā)展,其意義就不言而喻了。班級和諧是學校和諧的基點,班主任應是和諧班級創(chuàng)建的主導者,在班級和諧的創(chuàng)建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筆者結合相關的教育學、心理學理論以及多年的班級管理經驗,就此問題展開探討,并提出一些初淺的看法和建議。
內部心理和諧反映的是構成心理內部的各個成分之間的相互協(xié)調和統(tǒng)一的關系狀態(tài)。人的心理本來就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各個心理要素即認知、情感、意志、個性等有機地交織在一起,互相作用、互相制約、互相影響,共同反映客觀事物,又直接或間接地被客觀事物所刺激。協(xié)調和統(tǒng)一常常是人近乎本能的內在的心理要求。例如,當一個人認知上承認某種事物,情感上就會喜歡它,意志上就會有目的地調節(jié)自己的行為與該事物的要求相吻合,同時,在個性上也會主動配合。而當知、情、意、個性發(fā)生沖突時,個體就會本能地力求加以減弱和克服,以達到心理平衡。那么,人又為什么會時常出現(xiàn)內部心理不和諧呢?原因主要有二:(1)內部心理各要素即認知、情感、意志、個性分別具有不同的屬性??偟目磥恚谌说膬炔啃睦碜酉到y(tǒng)中,認知屬于靈活善變、相對活躍的因素,意志屬于最不“合群”的、獨立性自主性最強的力量,個性則屬于最為穩(wěn)定的因素,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就是對其屬性的最好刻畫,它按照“一貫如此”的原則行事,難免與活躍多變的認知,相對穩(wěn)定、隨時有可能變化的情感發(fā)生“隔閡”;(2)內部心理和諧是一種通過心理內部各個要素由不和諧到和諧的過程后而出現(xiàn)的關系狀態(tài)。我們所看到的心理不和諧是就過程而言的,這樣的不和諧過程經常因人因事而長短不一、表現(xiàn)各異,有時甚至極度沖突。
內部心理和諧的人善于平衡心理,理性、樂觀、豁達。具體表現(xiàn)為:(1)理智和情感通常是一致的,當二者發(fā)生矛盾時善于自我理喻,用理智調節(jié)情感,做到以理馭情,情理合一;(2)情感和意志通常是一致的,當二者發(fā)生矛盾時,善于用“目的”和“計劃”來約束情感,常用“小不忍則亂大謀”來警示自我;(3)主導心境是愉快的,有主觀幸福感的體驗;(4)有正常的人格傾向且各成分協(xié)調一致。沒有過分的欲望需求,動機純正合理,興趣廣而不俗,有符合主流文化、為社會法律和規(guī)范所接納的信仰和世界觀;(5)有正常的自我意識且自我內部和諧。善于立足現(xiàn)實的我,追求理想的我,借鑒過去的我和反射的我,充滿自信,悅納自我,有自知之明;(6)能力和人格傾向相一致。例如,欲望追求、動機與能力相配,不做“志大才疏”之舉;(7)性格和能力相得益彰。例如,若認為自己能力略低,就以“勤能補拙”自勵,以性格上的勤奮來對能力進行補償。
面對上述情況,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的對策就是有意識地、適度地增加“挫折”教育,引導他們理性對待失敗與挫折,保持樂觀與豁達;引導他們正確對待名利,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同時,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凡事從實際出發(fā)的處事態(tài)度和處事風格。
人際心理和諧即人與人交流和相處的默契和融洽,善于“寧人”。所謂“寧人”,指“自寧寧人”和“自娛娛人”,善于主動積極和理智地化解人際矛盾,讓自己和他人都得到心靈上的安靜和幸福。人際心理和諧是人的心理和諧的重要方面,表現(xiàn)在建立、維護和發(fā)展人際關系方面。人際關系是人們?yōu)榱藵M足某種需要,通過交往而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相對穩(wěn)定的心理上的關系,是人際需要、人際認知、人際情感以及人際行為等種種心理因素的復合體。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而人際關系是對社會關系的反映;社會關系是客觀的,通常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際關系屬于主觀的范疇,往往可以通過主觀的努力而加以改變。正因為如此,身臨同樣的社會關系(包括政治關系、法律關系、宗教關系、上下級關系、師生關系、家庭關系、同事同學關系、朋友親戚關系等等)或社會關系的變更,人們往往對之有不同的心理感受。
在人際關系和人際心理方面,班級管理中的主要做法是:(1)引導學生認識到團結對于一個團隊整體戰(zhàn)斗力的重要意義,形成團結一致、互助互讓的班級風氣;(2)在班級事務方面宜“明”不宜“暗”,即學生或班干部反應或匯報問題,或是老師了解班級情況,應該公開,而不宜用“小報告”或在班級設置“暗哨”的方法,不然同學們之間會產生猜忌,從而影響班級人際關系的親合,也會影響老師在同學們中的親合力。另一方面,人際關系也包括學生和教師的關系,師生相處融洽,更易形成活躍、友好的課堂氣氛,學生更易進入教學情境,課堂教學效率也會提高。這里要引導學生尊師,正確對待教師的批評,不要對教師的批評報有抵觸甚至“敵意”;(3)班主任平時要以溫和的態(tài)度對待每一個學生,以平和的心境面對每一個學生,避免用過激、刻薄的語言批評學生;(4)班主任應學會寬容,對個別學生的誤解和冒犯采取忍讓和克制的態(tài)度,并使之成為學生的榜樣。例如,有的學生脾氣暴躁,缺乏理智,在情緒高漲時不問三七二十一對老師進行頂撞、冒犯,這時老師應平和下來,抱之以微笑(當然是真誠的,不是嘲笑)。學生的反應常常是態(tài)度馬上平和下來,從而進入反思,這時的師生關系就進入一個良性互動狀態(tài)。如果老師的態(tài)度恰好相反,以硬克硬,結果是適得其反。當然,這里的忍讓和克制不是無原則的縱容。
人類的生產、生活給環(huán)境造成了影響,環(huán)境又反作用于人類,在這互動的過程中,人類開始醒悟,即產生了一種人與環(huán)境和諧共存的期待。保護環(huán)境、合理利用環(huán)境早已形成人類共識。在校學生應樹立這樣的心理意識。在身邊的小事上養(yǎng)成保護環(huán)境的行為習慣。有部分學生,尤其是男生,有一種惡習,就是破壞公物,并且以此為樂,如故意破壞桌凳、砸爛玻璃等。不難發(fā)現(xiàn),很多教室里都有被破壞的凳了,明顯是人為損壞,而非自然損壞。這可能是不良情緒的發(fā)泄,是不良心理的表現(xiàn)。但這些人在其他方面并非惡貫滿盈,仍有可取之處,甚至有一定的正義感。如他們對偷盜(竊)是不齒的、鄙視的。這樣的“反差”卻可以加以利用,即用“負負比較法”。在學生面前的判斷比較是:偷盜(竊)和破壞公物相比,破壞公物更惡劣。這沒有必要用客觀標準來衡量,因為是“負負比較”,只需管理者表達其在主觀上的一種判斷,并表明其強烈的好惡,就能起到效果。這種方法已經運用在班主任的學生管理實踐中,且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教室的一桌一椅、一門一窗保護得比較好,不再有人為故意破壞的現(xiàn)象。更重要的對上述好的現(xiàn)象要給予多次的、重復的肯定和認可,對這種良性行為給予正強化,使其得到心理歡愉。久而久之,其“公物為我所用”的觀念就會形成,其行為習慣就會持久轉化,走出校門再也不會去無為地破壞公物了。
班級管理本身就有藝術的成分,沒有固定的方法和模式。上述的分析、歸納與總結,可能還不能全面指導一個和諧班集體的建設過程。但其中的星星點點,或許能帶給管理者一個嶄新的啟示。這也是本文主旨所期待的。
[責任編輯 秦濤]
王永勝,男,徐州經貿高等職業(yè)學校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物流管理、商品學。
G710
A
1674-7747(2012)17-006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