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曉玲,穆 瑤(重慶涪陵中心醫(yī)院藥劑科,重慶 408000)
卡馬西平(Carbamazepine,CBZ)具有抗驚厥、抗癲癇、抗外周神經痛作用,可治療三叉神經痛、舌咽神經痛、多發(fā)性硬化、糖尿病性周圍性神經痛、皰疹后神經痛;另外,還具有抗利尿作用和抗躁狂抑郁作用等。目前,臨床多用于外周神經痛的治療,其抗外周神經痛的作用機制可能與Ca2+通道調節(jié)有關[1]。隨著臨床應用的增多,CBZ所致的不良反應或毒性反應也逐漸增多,有的出現(xiàn)特別嚴重的甚至危及生命的不良反應。筆者發(fā)現(xiàn)1例由CBZ致過敏性休克伴急性胰腺炎病例,現(xiàn)對其臨床特征以及引發(fā)不良反應的相關因素進行分析、探討。
患者男性,62歲,2011年5月19-22日因“三叉神經痛”服用CBZ(重慶青陽藥業(yè),批號:100501,規(guī)格:每片0.1 g)0.1 g,tid,面部疼痛稍有好轉,繼續(xù)服藥到24日,患者自己感覺三叉神經又有所疼痛,25日到醫(yī)院就診后繼續(xù)服用卡馬西平0.2 g,口服2次后出現(xiàn)了臉、手臂、四肢及全身皮疹,繼而形成形狀、大小不規(guī)則的斑疹,皮疹大小約0.6cm×0.8cm,有的融合成片,中心充血,外圍顏色較淡,整片皮疹呈暗紫紅色,不久出現(xiàn)色素沉著,變?yōu)楹诤稚雇?、腹瀉每天10余次,自訴為黏液樣便,伴有血樣物質;眼部球結膜充血,眶周腫脹明顯,流淚;有口腔黏膜損害伴口腔痛,主要表現(xiàn)為口唇明顯腫脹、糜爛、分泌物多;咽部充血水腫,疼痛明顯,進食哽咽并吞咽困難;伴腹脹、惡心、反酸、噯氣、燒心,未嘔吐,無心慌、胸悶、氣急,無畏寒、發(fā)熱。上腹部壓痛,無反跳痛、肌緊張;雙下肢無水腫。2011年5月26-29日在院外治療效果不佳,全身皮疹、腹痛繼續(xù)加重伴腹瀉,于5月30日入住我院消化科。查體示血壓:76/62mmHg(1mmHg=133.32Pa),體溫:36.7℃,心率:每分鐘98次,呼吸:每分鐘20次。患者入院時血壓提示休克血壓,且心電圖見竇性心動過速和異常Q波。5月30日上腹部CT見:胰腺增粗,考慮為急性胰腺炎;大便常規(guī):黏液陽性(+)、大便鏡檢紅細胞5~8個/HP、白細胞40~50個/HP、隱血試驗陽性(+);血淀粉酶226.8 IU·L-1;腎功能:尿素氮8.46 mmol·L-1,尿酸535.4 μmol·L-1,尿淀粉酶4124 U·L-1;電解質、血常規(guī)、凝血圖未見明顯異常。入院后立即予心電監(jiān)護、吸氧、大量補液,葡萄糖酸鈣20 mL加入到10%葡萄糖500 mL中靜脈滴注,地塞米松靜脈注射,奧美拉唑40 mg靜脈注射等對癥治療,經積極搶救后腹痛明顯緩解,生命體征平穩(wěn)。
結合患者病史特點及已完善的相關實驗室檢查考慮診斷為:(1)藥物過敏(皮膚型、胃腸型);(2)過敏性休克;(3)急性胰腺炎。為防止出現(xiàn)剝脫性皮炎,繼續(xù)給予積極抗感染治療,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入院后經奧美拉唑抑酸、卡洛磺鈉止血、生長抑素3000 U加入到500 mL葡萄糖注射液中微泵輸入抑制胰酶分泌、頭孢唑肟+替硝唑抗炎、地塞米松短療程抗過敏、康復新液嗽口、補液、對癥支持等治療后患者病情逐漸緩解。6月2日患者一般狀況尚可,自感腹部隱痛,口腔痛、吞咽疼痛及皮膚痛較治療前有明顯好轉,偶感返酸、噯氣、燒心,但較治療前也有明顯好轉。面部皮疹大片脫落,繼之干燥,逐漸消退。無腹瀉、黑便及血便,無惡心、嘔吐,未訴其他特殊不適,雙下肢無水腫。6月3日復查:尿淀粉酶未見異常,下降為292.00 U·L-1;血淀粉酶稍偏高為212 U·L-1。繼續(xù)治療方案,密切觀察病情變化至6月14日,患者及其家屬自覺病情平穩(wěn),要求出院,請示主任醫(yī)師后準其出院。追問患者藥物過敏史,曾有用磺胺藥引起剝脫性皮炎史。
筆者以“卡馬西平”、“休克”及“急性胰腺炎”為主題詞檢索中國知網(CHKD)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和萬方數(shù)據(jù)資源系統(tǒng)中文數(shù)據(jù)庫、重慶維普中文科技期刊數(shù)據(jù)庫未能檢索到CBZ引起過敏性休克伴急性胰腺炎的相關病例報道。周玨倩等[2]研究發(fā)現(xiàn),48.15%的CBZ重癥藥疹組的患者出現(xiàn)了其他系統(tǒng)損害,多表現(xiàn)為肝功能損害,少數(shù)出現(xiàn)腎功能損害或全血細胞數(shù)減少。陳澤蓮等[3]在統(tǒng)計符合標準的102例CBZ致不良反應的病例中發(fā)現(xiàn),胃腸系統(tǒng)損害僅占1%,說明本例由CBZ引起過敏性休克伴急性胰腺炎的癥狀實屬罕見。這應屬于CBZ引起的新的嚴重的不良反應。
CBZ可緩解三叉神經痛和舌咽神經痛,亦用作三叉神經痛緩解后的長期預防性用藥。該藥可致Stevens Johnson綜合征(SJS)及中毒性表皮壞死松解癥(TEN)[4]。SJS和TEN皆為嚴重的過敏性疾病,可造成全身多系統(tǒng)損害,甚至導致患者死亡。研究[3]發(fā)現(xiàn),某些嚴重皮膚反應與一種免疫系統(tǒng)基因——基因遺傳變異體人類白細胞抗原等位基因(HLA-B*1502)有密切的關系,該基因幾乎只存在于有亞洲血統(tǒng)的人身上。由于HLA-B*1502基因的多態(tài)性,導致人體主要參與CBZ代謝的CYP3 A4酶活性的差異,使部分患者服用CBZ后產生高濃度的活性代謝物,出現(xiàn)嚴重皮膚損害[6]。目前研究[7]認為,HLA-B*1502等位基因是人群發(fā)生由CBZ引起的大皰類藥疹SJS或TEN的主要原因。在《中國藥師醫(yī)師臨床用藥指南》中提出特別警示,HLA-B*1502陽性者發(fā)生的風險明顯增高?;颊咭郧霸蟹没前匪幰饎兠撔云ぱ资罚摶颊呤欠駥儆诰哂性摶虻娜巳?,與基因遺傳變異體HLA-B*1502是否有關,必要時可進行HLA-B*1502等位基因檢測確定?;颊弑旧砑韧兴幬镞^敏史,其產生過敏癥狀的幾率要遠大于無過敏史者,更容易出現(xiàn)嚴重的不良反應。
本例患者因“三叉神經痛”,在服用CBZ 0.1 g,tid,4 d后,又加大劑量為0.2 g,服用2次后出現(xiàn)臉、手臂及全身皮疹、口腔黏膜損害和腹痛、腹瀉癥狀。韋玉華等[8]對CBZ致重癥藥疹的臨床分析認為,服用CBZ后出現(xiàn)皮疹的時間有一定的潛伏期,以服藥后1~3周發(fā)病最高(71.4%)。本病例是藥物劑量加大后并在服藥第5天發(fā)病,說明此例藥物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和對器官的損害也具有一定的潛伏期,而且與藥物劑量加大有關。
患者伴口腔黏膜損害,主要表現(xiàn)為口唇明顯腫脹、糜爛、疼痛明顯、進食、吞咽困難,這與臨床報道[8]一致。林燕瓊[9]對396例藥物致皮膚不良反應報告表明涉及神經系統(tǒng)藥物品種數(shù)有3種,有5例發(fā)生了皮膚不良反應,包括蕁麻疹、剝脫性皮炎、中毒性表皮壞死松解型、多型紅斑型,說明神經系統(tǒng)藥物主要引起皮膚不良反應。本病例皮膚癥狀比較嚴重,應屬中毒性表皮壞死松解型,有色素沉著現(xiàn)象。導致患者出現(xiàn)過敏性休克,筆者考慮與出現(xiàn)口腔黏膜損害、皮膚嚴重過敏反應以及腹痛、腹瀉等急性胰腺炎癥狀的互相疊加和迅速發(fā)展有關。
CBZ口服吸收慢且不完全,達峰時間為2~8 h,血漿蛋白結合率約為80%。常見的不良反應有眩暈、嗜睡及皮疹等。該藥達峰時間、峰值血藥濃度、消除半衰期的個體差異大,有效血藥濃度與中毒濃度接近甚至重疊[10],故臨床上應用CBZ應從小劑量開始,治療前詳細詢問過敏史,一旦發(fā)生不良反應立即停藥,盡快就醫(yī)。此例CBZ的嚴重不良反應,應引起醫(yī)務工作者的高度重視,在使用該藥時要警惕此類不良反應的發(fā)生。
[1]陳新謙,金有豫,湯 光.新編藥物學[M].第1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210.
[2]周玨倩,潘軍利,陳樹達,等.卡馬西平重癥藥疹危險因素的臨床分析[J].藥物不良反應雜志,2008,10(3):158.
[3]陳澤蓮,徐 珽,吳逢波,等.卡馬西平不良反應的臨床特征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藥房,2007,18(11):864.
[4]衛(wèi)生部合理用藥專家委員會.中國藥師醫(yī)師臨床用藥指南[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9:1130.
[5]金璐燕.卡馬西平可能導致嚴重的皮膚反應[J].藥學進展,2008,32(2):96.
[6]李激揚,丁 彥.卡馬西平片致重癥多形性紅斑型藥疹1例[J].中國藥物警戒,2010,7(4):250.
[7]曹志豪.卡馬西平誘發(fā)藥疹與HLA-B在漢族人群中的關系[J].醫(yī)學綜述,2011,17(6):923.
[8]韋玉華,梁忠偉.卡馬西平致重癥藥疹的臨床分析[J].華北煤炭醫(yī)學院學報,2010,12(2):189.
[9]林燕瓊,林維嘉.我院396例藥物致皮膚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藥房,2010,21(38):3620.
[10]蔡曉芳.卡馬西平臨床血藥濃度監(jiān)測與用藥指導[J].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10,8(1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