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劉擁軍
(1.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2.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高維濱教授,全國著名中醫(yī)專家,主任醫(y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全國名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他的學術思想,針灸技術聞名海內外,被譽為“神針”、“針灸六絕第一人”?,F(xiàn)將高老多年來運用“項針療法”治療延髓麻痹的臨床經驗總結如下。
高老認為,延髓麻痹是神經科常見的疑難危重癥,大約十余種疾病可以合并本癥,其中腦血管疾病尤為多見,約占腦血管疾病的40%左右。吞咽障礙和構音困難是延髓麻痹的主要癥狀,是關系到患者病情發(fā)展與預后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因此,重新建立神經反射弧,逐漸恢復病變神經組織功能與改善腦組織病變部位的血液循環(huán)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延髓麻痹亦稱球麻痹,包括真性和假性延髓麻痹。中醫(yī)學屬“瘖痱”、“語言蹇澀”、“類噎膈”等范疇。本病多因年老氣虛,不能行血,瘀血閉阻經絡;或素體陽亢,復因情志不舒,氣郁化火,風阻升動,氣血上逆;或肝腎虧虛,氣血不足,腦失所養(yǎng),不能潤養(yǎng)宗筋肌肉,均可發(fā)生構音、吞咽障礙。中醫(yī)學認為,“氣血”是構成人體生命活動的精微物質,充潤營養(yǎng)全身的臟臟組織。目之視,足之步,掌之握,指之攝,五臟六腑功能之協(xié)調,無不賴氣血之濡養(yǎng)。氣屬陽,血屬陰,“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經脈是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氣血不但調節(jié)構成形體的基本物質,同時組織功能活動又賴于氣煦之,血濡之。其調節(jié)內外環(huán)境的作用又賴于經脈溝通。若氣血調節(jié)機能失常,即可導致百病發(fā)生。因此高老指出,“氣、血”在防治神經系統(tǒng)疾病中占有極其重要地位。所以《靈樞·經脈篇》說:“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薄鹅`樞·本臟》說:“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jié)者也。”因此,在臨床治療中高老依據“經脈所通,主治所及”的原則,提出防病治病先疏通經絡,指出“通經脈,調氣血”是治療疾病基礎。此法應用于臨床實踐當中對于現(xiàn)代醫(yī)學的多種神經系統(tǒng)疾病有很好的治療作用,對于其他疾病中并發(fā)延髓麻痹亦有很好的療效。在臨床中高老運用“通經脈,調氣血”的項針療法針刺項頸部腧穴以治療頭頸部疾患,尤以治療中西醫(yī)藥治療無效延髓麻痹具有特效,而被稱為高老針灸六絕第一絕。
高老在臨床實踐中,通過分析延髓麻痹的各種癥狀,同時根據歷代醫(yī)案的記載,有類似延髓麻痹的病案,依據針灸治療“近部取穴”的原則,選取項頸部腧穴,同時提出供血、吞咽、發(fā)音等新穴,命名為“項針療法”。這是高老在現(xiàn)代科學指導下創(chuàng)新的針灸學新理論、新技術。高老提出主方選用風池,翳明,廉泉,供血(該穴風池下1.5寸,平下口唇處),治嗆(在舌骨與甲狀軟骨上切跡間),吞咽(舌骨與喉結之間,正中線旁開0.5寸凹陷中),同時辨證配伍選穴治療。如真性延髓麻痹、進行性延髓麻痹:加吞咽、提咽、頭針運動區(qū)下1/3。假性延髓麻痹:頭針運動區(qū)下2/3、外金津玉液。錐體外系疾病:頭針舞蹈震顫區(qū)、運動區(qū)。小腦性疾病:頭針小腦平衡區(qū)、運動區(qū)。穴位有許多是高老創(chuàng)立的新穴,因此在選擇上不拘泥于常用穴位,臨床治療應以針灸治療為主,中藥治療為輔,以收顯著療效。主方:風池穴,是足少陽膽經與陽維之會,治中風、口眼歪斜等?!肚Ы鸱健份d:“主口僻不能言。”《針灸大成》載:“凡患風癇疾,發(fā)則躺仆在地,灸風池?!币虼?,本穴治療耳鳴、耳聾、眼疾、高血壓病、偏癱、腦部疾病的吞咽障礙,是治療延髓麻痹的要穴。
通過大量的臨床觀察研究后,高老認為風池,翳明,廉泉,外金津玉液對延髓麻痹有效,但總有一部分重患者療效差,尤其是延髓麻痹的插鼻飼的患者療效不滿意。在現(xiàn)有的臨床經驗基礎上,要弄清每個腧穴的解剖基礎與吞咽反射,構音功能的關系。
高老在臨床治療中特別強調“項針治療”的針刺方法,依據針灸治療“近部取穴”的原則,選取項部腧穴,必須經過特殊的針刺方法才能改善腦組織缺血、缺氧等病理狀態(tài),使可逆性神經細胞復活,糾正和解除抑制性泛化,并使被抑制的神經細胞覺醒。因此多在選取風池,供血時,予以脈沖電流,采用疏波,電流量達到前后抖動,頭部前后抖動幅度越大越好,以患者能耐受為度。項部肌肉節(jié)律性跳動,可以推動椎動脈的血流速度加快,改善腦血液循環(huán),因此抖動的幅度決定治療效果的好壞,同時由于靜脈與動脈伴行,所以靜脈回流也同時加速。腦血液循環(huán)所產生的興奮通過傳入神經元到達中間神經元,中間神經元發(fā)放沖動至效應器,使效應器發(fā)生反應或反應加強。即恢復了大腦皮質對皮質腦干束的正常調節(jié),或恢復了上下神經元的輸出功能,或恢復了只經延髓完成的反射弧功能。針刺雙側風池、供血,可以改善雙側椎基底動脈的血液循環(huán),針刺雙側翳明可以改善雙側頸內動脈和耳后動脈的血液循環(huán),亦可改善頭皮血液循環(huán)。高老認為,被破壞了的神經反射弧得到重新建立起來的過程,是病變神經組織功能逐步恢復過程,神經組織功能恢復與病變部位的腦血液循環(huán)得到改善有關。實驗治療后腦血流動力學的改善又證明了這一原理。
要想恢復延髓這個部位的功能,首先應改善這一部位的血液循環(huán),恢復神經功能,在此基礎上,再重新建立吞咽反射和構音功能。高老在解剖室同仁幫助下,解剖觀察項頸部的各層次結構,血管與神經分布,吞咽時各部位的活動情況,觀察患者在X線下鋇劑吞咽功能實驗研究后,高老提出了治本治標不同腧穴。治本腧穴為風池、供血、翳明。治標的腧穴為廉泉、外金津玉液、吞咽、發(fā)音穴。其中供血、發(fā)音、吞咽,為高老提出的新穴。前者可以改善血液循環(huán),后者可以改善和恢復吞咽功能和發(fā)音的功能,臨床觀察大部分患者在治療2周后,頭發(fā)由白轉黑,生長出新發(fā),老花眼亦有明顯好轉。證實了該組腧穴有很好的改善腦部血液循環(huán)的功效。通過對患者療前療后的對比研究,總有效率達96%。其機制研究證明,“項針療法”可以改善腦血流動力學,是腦神經功能得到改善的基礎。高老臨床研究中發(fā)現(xiàn)原有穴位對真性延髓麻痹療效不顯著,又根據其為下運動神經元病變,常引起肌張力低下、肌萎縮的特點,提出了治嗆、提咽、治返流三個新穴,經臨床研究證明治療總有效率達96.66%。
“項針療法”是高老提出的一種全新針灸療法,它是以神經病理學和現(xiàn)代解剖學為基礎,分為治本治標腧穴兩個部分。這些穴位均在舌咽、迷走神經感覺纖維支配區(qū)內。針刺這些穴位,可以使血流加速,同時抖動形成牽拉作用可以松動或拉大第四腦室的正中孔及側孔,使腦水較多較快流入蛛網膜下腔。項針治療時選擇體位一般應根據患者病情而定,無肢體癱瘓者伏俯坐位或仰靠坐位交替。有肢體癱瘓者可選仰臥位,但需將頸部露出以便針刺。針刺方法,一般采用夾持進針法,然后捻轉行針,得氣后留30min。高老強調由于喉部組織疏松,針刺不可過深,以免引起局部血腫,針刺發(fā)音穴時刺在環(huán)甲肌處最好,刺入環(huán)甲韌帶深部有一定風險。
對于廉泉、外金津玉液、吞咽、發(fā)音、治嗆、治返流、舌中等新穴,行針得氣后,即刻出針,針刺治嗆、發(fā)音、吞咽穴時出現(xiàn)面紅、咳嗽,應立即出針,如能咯出黏痰,效果更好。在施電項針治療時,神經型不穩(wěn)定者,體弱者易暈針,因此一般電流由小到大,以患者耐受為度,患者有冠心病、高血壓等不宜用電項針治療。真性延髓麻痹一般只發(fā)生于單側,治療時只針患側穴。取風池、供血穴時,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和深度,防止誤傷延髓及椎動脈。
4.1 病例1 李某某,男,59歲。2009年10月2日初診。6個月前開始言語不利,舌肌顫動,漸漸聲音嘶啞,吞咽時有嗆咳,在當?shù)卦\斷不明,來哈經多家省級醫(yī)院均診為“運動神經元病,進行性延髓麻痹”。但無治療方法,請中醫(yī)診治經2個多月的針灸,中藥治療,病情仍未取得好轉,后經病友介紹來我處診治。查體:雙側鼻唇溝淺,示齒,張口差,舌只能在牙齒內,伸不出,舌肌束顫、萎縮,流涎,發(fā)音嘶啞,言語不清,吞咽時有嗆咳,咽反射弱,咀嚼無力,食物返流。診斷:運動神經元病,進行性延髓麻痹。處方:風池,翳明,供血,治嗆,吞咽,發(fā)音,廉泉,治返流,外金津玉液,地倉,頰車,下關。操作:風池,翳明,供血,地倉,下關均留針30min,其間捻針3次,每次1~2min。吞咽,發(fā)音,廉泉,治嗆,治返流,外金津玉液捻針1min后出針,使舌根部有脹、麻、熱感,每日1~2次。經1周治療后,流涎較以前減少,言語清楚,舌可以伸出口唇,吞咽時不再有嗆咳,2個月后恢復如常,隨訪1年未復發(fā)。
4.2 病例2 劉某某,女,54歲。2009年2月18日入院。1個月前開始嗜睡,漸漸聲音嘶啞,飲水進食嗆咳,伸舌不全,流涎,左側眼裂小,張口不全,右側肢體輕度無力。經CT診斷:腦干腔隙性梗死。查體:左側眼裂小,瞳孔小,眼球略陷,左側鼻唇溝略淺,張口無力,伸舌不能,軟腭抬舉雙側均差,咽反射弱,口腔內有少許殘留食物。右上肢輕癱試驗陽性,霍夫曼征陽性,梅爾反射弱,右下肢輕癱試驗陽性,膝腱反射活躍,巴賓斯基反射陽性。診斷:腔隙性腦梗死(延髓為主),真性延髓麻痹。處方:供血、翳明、風池、吞咽、治嗆、廉泉、外金津玉液、舌中;雙側頭針運動區(qū)下1/3;右曲池、外關、合谷、環(huán)跳、后溪、陽陵泉、懸鐘、俠溪、太沖。經3次治療,患者飲水進食明顯好轉,流涎減輕。6次治療后,吞咽困難消失,候納征減輕,嗜睡也明顯減輕,右上下肢輕癱陽性。治療1個月后患者仍有輕微候納證,余癥均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