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忠
(江蘇省啟東中學 江蘇 南通 226200)
趙凱華教授指出:“在教學中,同一問題既可以把原始的物理問題給學生,也可以由教師把原始的物理問題分解或抽象成一定的數(shù)學模型后再提供給學生.習慣于解后一類問題的學生,在遇到前一類的問題時,往往會不知所措.”這里,趙凱華教授把物理問題分成兩種形式,前者可認為是“物理原始問題”,后者稱為物理習題.所謂“物理原始問題”,是指自然界及社會生產(chǎn)、生活中客觀存在的,能夠反映物理概念、規(guī)律且未被加工過的典型物理現(xiàn)象和物理事實.傳統(tǒng)的物理習題,往往與真實的物理現(xiàn)象相脫離.學生總是圍繞小球、木塊、輕繩、彈簧、斜面、點電荷、理想氣體等對象,感受不到物理現(xiàn)象真實鮮活的一面.當下中學物理教學的現(xiàn)狀是傳統(tǒng)習題訓練有余,而物理原始問題訓練不足.久而久之將影響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因此,應打破傳統(tǒng)習題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通過引進原始問題逐步使習題教學與原始問題教學相結合,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1,2].
在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物理現(xiàn)象.如果我們掌握了必要的物理知識,則不僅能解釋這些現(xiàn)象,也能利用它們?yōu)槿祟惙眨?/p>
【例1】吹氣與呵氣是人的一個習慣性動作.當手被高溫物體燙著時,會下意識地對手吹氣使其冷卻;冬天感到手冷時對手呵氣使手暖和.二者都是口腔中與人體等溫的氣體,為什么吹氣可冷而呵氣可暖呢?
解析:這是一個氣體狀態(tài)變化的問題.主要有二個原因.原因之一,吹氣與呵氣涉及兩個不同的氣體狀態(tài)變化過程.吹氣時,口腔先將其中氣體壓縮,然后快速排出,氣體排出后,壓強減小體積增大,氣體對外做功,這個過程進行得很快,來不及與外界交換熱量,可近似認為是絕熱過程,氣體因?qū)ν庾龉Χ鴥?nèi)能減少,溫度降低,因此吹在手上感受到?jīng)鏊菤鈺r,口腔將其中與人體等溫的氣體輕輕排出,這是一個等溫過程,冬天暴露在外的手的溫度比人的體溫低,冷手接觸到呵氣后自然感到暖和.原因之二,與水蒸氣有關.吹氣時皮膚表面的氣流速度增大,加速皮膚表面水分的蒸發(fā),水蒸氣蒸發(fā)吸熱,達到降溫的目的;冬天對手呵氣時,從口腔中出來的氣體速度較慢,呵出的氣體與人體皮膚相遇時,水蒸氣在皮膚表面液化,放出的熱量被皮膚吸收,因此感到暖和.
【例2】秋、冬季的夜晚脫衣服時經(jīng)??吹交鸹ǎf明脫衣服時衣服相互摩擦產(chǎn)生的靜電電壓高到將空氣擊穿,為什么能產(chǎn)生如此高的靜電電壓?
【例3】在船離岸距離一樣的情況下,人從大船上跳上岸容易還是從小船上跳上岸容易?證明你的猜想.
解析:從大船上跳上岸容易.可用極端推理法定性分析.人向岸跳出過程,船要反沖,跳船過程中,人做的功等于人和船增加的動能.當船的質(zhì)量趨于無窮時,船反沖速度為零,人所做的功就等于人增加的動能.這種情況下,跳離過程中人做功最少,因此,人從大船上跳上岸容易.
設船的質(zhì)量為M,人的質(zhì)量為m,不計水對船及空氣對船和人的阻力,為使問題簡化,可設人以水平速度v跳離船,船的反沖速度為u.由動量守恒定律,有
mv-Mu=0
跳離過程中人做的功為
物理課堂要架起物理與生活的橋梁,創(chuàng)設由物理到生活,再由生活到物理的探究情境,增加學生對教材的理解深度和廣度,促進物理知識在生產(chǎn)和生活中的應用.
體育運動由于其健體強身的作用和驚險刺激的過程,成為一項大眾項目.我們平時進行各種各樣的體育活動,每一項體育運動中都滲透著物理知識.
【例4】乒乓球是中國的國球,一代又一代的乒乓球運動員為國家爭得了巨大榮譽.運動員發(fā)現(xiàn),無論乒乓球拍是硬板還是粘上海棉膠皮,猛烈抽打和輕推情形下乒乓球與球拍接觸的時間一樣,請用物理知識解釋這一現(xiàn)象.
解析:硬板球拍和粘上海棉的球拍,接球過程中球拍和球的形變情況不同.對于粘上海棉的球拍,球拍與球碰撞過程中球拍的形變是主要的,可簡化成這樣的過程模型,即彈簧的一端固定在墻上,球以一定的速度向彈簧運動并壓縮彈簧,如圖1.球拍與球接觸的過程是球?qū)椈蓧嚎s至最短再恢復到原長的過程.這一過程可抽象為一彈簧振子振動的半個周期.對于硬板球拍,球的形變是主要的,可簡化成這樣的過程模型,即球上固定一彈簧向固定的墻運動,如圖2.球與球拍接觸的過程同樣可抽象為一彈簧振子振動的半個周期.猛烈抽打和輕推,相當于振子經(jīng)過平衡位置的速度不同,振動的振幅不同,而彈簧振子的振動周期由振動系統(tǒng)本身的性質(zhì)決定(這里由球、球拍的性質(zhì)決定),與振幅無關,因此,無論乒乓球拍是硬板還是粘上海棉膠皮,猛烈抽打和輕推情形下乒乓球與球拍接觸的時間都一樣.
圖1
圖2
楊振寧先生認為:“很多學生在物理學習中形成一種印象,以為物理學就是一些演算.演算是物理學的一部分,但不是最重要的部分,物理學最重要的部分是與現(xiàn)象有關的.絕大部分物理學是從現(xiàn)象中來的,現(xiàn)象是物理學的根源.一個人不與現(xiàn)象接觸不一定不能做重要的工作,但是他容易誤入形式主義的歧途,他對物理學的了解不會是切中要害的.”
雜技演員表演的節(jié)目豐富多彩,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當我們用物理學的眼光去看雜技表演時,不但會發(fā)現(xiàn)許多有趣的物理問題,還會明白許多驚險表演的訣竅.
【例5】頂桿是雜技表演中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目,演員用身體的某一部位支撐一長桿,桿的頂端托著重物,在舞臺上晃晃悠悠地移動.為什么要用長桿?
圖3
解析:可以構建這樣的物理模型.如圖3,長為L的輕桿,上端固定一質(zhì)量為m的小球,下端支撐在固定點O,不計空氣阻力.當桿由豎直位置開始轉過θ角度時,小球的速度為v,由機械能守恒定律可知
此時桿的角速度為
可以看出,桿子越長,轉過相同角度時桿的角速度越小,說明桿傾倒越慢;若轉過相同的角度,所用時間就越長,下面的演員就有足夠的時間來調(diào)整支點的位置,使其保持平衡.
如果桿的質(zhì)量不能忽略,系統(tǒng)的重心離支點O近一些,等效桿長變小,表演將困難些.因此,桿子長一點、質(zhì)量小一點容易表演.利用長桿一方面是為了增強觀賞性,另一方面容易表演成功.
學習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用所學過的知識去解決新的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對學生來講就是創(chuàng)新的過程,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創(chuàng)新能力和素質(zhì)不斷地得到提高.
各種各樣的交通工具為我們現(xiàn)代生活和生產(chǎn)帶來了極大的方便,現(xiàn)代交通中的許多問題都跟物理知識有關.
【例6】“十次車禍九次快”,此話道出了超速行駛是安全行車的大敵這一道理,測速對于交通安全來說就成了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 .圖4是在公路上用車載超聲波測速儀測量車速的示意圖.如果警車的速度v0=10 m/s,得到的掃描圖線如圖5所示,那么汽車的速度v1是多少?已知超聲波測速儀每秒發(fā)出1個超聲波脈沖,超聲波速度vS=340 m/s,圖中P1,P2是發(fā)射的脈沖,n1,n2是接收到的反射波.
圖4 車載超聲波測速儀測量車速示意圖
圖5 車載超聲波測速儀測得掃描圖線
圖6 測速儀測速過程的位置示意圖
解析:如圖6所示,P1,n1,P2,n2對應于圖5中4個點,C1,C2是超聲波脈沖P1,P2傳到待測汽車時待測汽車的位置,x1,x2分別是發(fā)出P1,P2脈沖時測速儀與待測汽車間的距離,l1,l2分別是測速儀發(fā)出兩個脈沖到接收到反射波時間Δt1,Δt2內(nèi)測速儀前進的距離,有
2x1-l1= 2x1-v0Δt1=vSΔt1
由圖5可知
代入數(shù)據(jù)得
x1=70 m
同理
2x2-l2=2x2-v0Δt2=vSΔt2
由圖5可知
得
x2=52.5 m
設超聲波測速儀發(fā)射超聲波脈沖的周期為T,待測汽車兩次反射超聲波脈沖的時間內(nèi)汽車行駛的距離為
Δs=x1-x2-v0T
代入數(shù)據(jù)得
Δs=7.5 m
所用時間為
代入數(shù)據(jù)得
Δt=0.95 s
待測汽車的速度為
代入數(shù)據(jù)得
v1=7.9 m/s
【例7】(1)我國的高速公路四通八達.晴天汽車在高速公路上行駛時,在前方一定距離以外,你可能會看到似乎存在一片“水面”,當你靠近“水面”時,“水面”也跟著后退,總保持“水面”與你的距離不變,試用文字說明其原因.
(2)對于(1)中所描述的現(xiàn)象,試利用下列數(shù)據(jù)估算由人到“水面”的距離.設兩眼到地面豎直距離為h=1.6 m,空氣在溫度為t0=15℃,正常大氣壓時折射率為1.000 276,假定1 m以上空氣溫度為t1=30℃,地面的溫度為t=60℃,大氣壓為正常大氣壓,以n為折射率,且(n-1)與空氣密度成正比.
解析:(1)由于太陽的輻射,地面與眼睛處的空氣相比,地面空氣溫度高,折射率較?。斎肷浣谴笥谂R界角時將發(fā)生全反射,某一距離以相對水平面較小的角度向下看時,會看到像水一樣的藍色天空;如果位置改變,只要溫度不變,空氣的折射率不變,發(fā)生全反射的臨界角不變,所以,“水面”到眼睛的距離也不變,“水面”相隨而移動.
圖7
(2)用t表示地面溫度,s表示人到“水面”的距離,如圖7,對于全反射有
而
由氣體的等壓變化規(guī)律,ρT=常數(shù)(式中ρ為氣體的密度,T為氣體的熱力學溫度),得
T1ρ1=T0ρ0=Tρ
并有
代入數(shù)據(jù)得
tanα=145.5
s=233 m
我國著名物理教育家朱正元教授曾說過:“物理、物理,就是要研究物理現(xiàn)象的道理,要講清它的道理,就必須要就物說理 .”讓學生在神奇的自然現(xiàn)象和奇妙的生活面前認識物理科學方法,同時將學到的物理方法與社會實踐及其應用結合起來,讓他們體會在生產(chǎn)、生活中的實際應用,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樂趣,還將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和科學探究能力.
從上面的例子看出,物理原始問題具有客觀性、復雜性和已知條件的隱蔽性,經(jīng)分解、簡化和抽象后能找出一個合理的物理模型,并運用已知的物理知識解決.解決物理原始問題的一般過程是,將具體問題中的實體構建成對象模型,將實際問題情境構建成過程模型,根據(jù)過程所遵循的物理規(guī)律,構建數(shù)學模型.
物理課程標準中提到,“關注物理學與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知道一些與物理學相關的領域,能嘗試運用有關的物理知識和技能解釋一些自然現(xiàn)象和生活中的問題.”強調(diào)原始問題教學并不是完全排斥傳統(tǒng)習題教學,否定傳統(tǒng)習題教學的價值,而是主張在保留傳統(tǒng)習題教學優(yōu)點的同時,根據(jù)教學的需要選擇數(shù)量合適的物理原始問題供學生練習,揚各自之長,避彼此之短,既可以使學生有效地學習物理知識,掌握科學方法,訓練物理技能,培養(yǎng)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又能較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有效達成三維目標.
參考文獻
1 邢紅軍.原始物理問題教學.人教網(wǎng),2011-11-01
2 王建忠.物理教學中要注重定性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物理教學,2007(06):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