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冬保
(九江市第一中學 江西 九江 332000)
由教育部考試中心命制的理科綜合新課程卷,物理選考題2007~2009年為4選1,從2010年開始調整為3選1.新課程卷與舊課程卷最大的不同是出現(xiàn)選考題,考生可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選取某一模塊試題作答,充分尊重考生的自主選擇權.這一變化,彰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即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的選擇性.由于各選考模塊的內容不同,因而試題設計的差異性客觀存在.面對選考試題,如何進行有效復習?
五年選考模塊考查內容統(tǒng)計見表1.鑒于2010年開始《物理·選修》模塊2-2不再命題,統(tǒng)計中未列出.
表1 五年選考模塊考查內容統(tǒng)計結果
續(xù)表
表2為五年選做題考生平均得分情況.表中2007~2010年數(shù)據(jù)來源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高考閱卷組對外公布的數(shù)據(jù),2011年數(shù)據(jù)源于江西省高考閱卷組對外公布的數(shù)據(jù)(下同).
表2五年選做題考生平均得分情況
年份模塊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22.323.442.38——3-31.984.713.143.881.683-47.506.154.014.146.463-55.403.662.383.605.85
分析五年選考題并結合表2,發(fā)現(xiàn)試題有以下特點:
(1)選考題突出重要概念的理解及重要規(guī)律的應用,試題情景為考生所熟悉,凸顯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及應用數(shù)學處理物理問題的能力的考查.難度適中.
(2)選考題彼此考查內容獨立,平行設計試題,縱向涉及必考內容,但橫向不發(fā)生聯(lián)系.
(3)選考題設計,除2007年是一道大題外,近四年均為“一小加一大”的命題模式,小題包括選擇題或填空題.2011年試題中的選擇題由以往的4個選項,增為5個選項,分值由5分調整為6分,評分實行錯選扣分制.這一變化,旨在使試題難度均衡,體現(xiàn)選拔的公平性.
【例1】一振動周期為T,振幅為A,位于x=0點的波源從平衡位置沿y軸正向開始做簡諧振動.該波源產生的一維簡諧橫波沿x軸正向傳播,波速為v,傳播過程中無能量損失.一段時間后,該振動傳播至某質點P,關于質點P振動的說法正確的是________.(選對一個給3分,選對兩個給4分,選對3個給6分,每選錯一個扣3分,最低得分為0分)
A.振幅一定為A
B.周期一定為T
C.速度的最大值一定為v
D.開始振動的方向沿y軸向上或向下取決于它離波源的距離
E.若P點與波源距離s=vT,則質點P的位移與波源的相同
分析:本題考查機械波的形成及傳播,選項為A,B,E.由題給評分標準,考生會發(fā)現(xiàn)該題有3個選項正確,對中等及中等以下的考生,選擇一個正確答案并不困難.該題抽樣難度0.602,區(qū)分度為0.637.
【例2】一半圓柱形透明物體橫截面如圖1所示,地面AOB鍍銀(圖中粗線),O表示半圓截面的圓心.一束光線在橫截面內從M點入射,經過AB面反射后從N點射出.已知光線在M點的入射角為30°,∠MOA=60°,∠NOB=30°.求:光線在M點的折射角和透明物體的折射率.
圖1
分析:本題考查光的反射定律、折射定律及折射率的計算.要求考生能根據(jù)平面鏡成像的對稱性及折射現(xiàn)象畫出光路圖,由幾何知識求出折射角r,進而通過折射定律求得折射率.解答過程中,要求考生具有較高的應用數(shù)學處理物理問題的能力.本題抽樣難度0.316,區(qū)分度為0.562.
【例3】在光電效應實驗中,某金屬的截止頻率相應的波長為λ0,該金屬的逸出功為________.若用波長為λ(λ<λ0)單色光做實驗,則其遏止電壓為________.已知電子的電荷量、真空中的光速和普朗克常量分別為e,c和h.
分析:本題考查光電效應及愛因斯坦光電效應方程,涉及截止頻率、逸出功、遏止電壓概念的理解和定量分析,光電效應在《考試大綱》中屬Ⅰ類要求,試題較好地考查了考生的理解能力及推理能力.抽樣難度0.416,區(qū)分度為0.613.
【例4】如圖2,A,B,C三個木塊的質量均為m,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B,C之間有一輕質彈簧,彈簧的兩端與木塊接觸而不固連.將彈簧壓緊到不能再壓縮時用細線把B和C緊連,使彈簧不能伸展,以至于B,C可視為一個整體.現(xiàn)A以初速v0沿B,C的連線方向朝B運動,與B相碰并粘合在一起.以后細線突然斷開,彈簧伸展,從而使C與A,B分離.已知C離開彈簧后的速度恰為v0,求彈簧釋放的勢能.
圖2
分析:本題考查動量守恒定律及機械能守恒定律的綜合應用.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分析綜合能力及建模能力.一些考生審題不嚴,誤認為A以初速v0與B相碰時C未參與,然后A,B與C發(fā)生作用,建立動量守恒方程.后面C與A,B分離的過程為考生所熟悉,即使考生前面分析有誤,只要后面方程正確,運算無誤,最后結果也是相同的.本題抽樣難度0.373,區(qū)分度為0.674.
影響試題難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可概括為三個方面:科學因子(如建模程度、科學過程、數(shù)學運算等)、一般因子(如閱讀量、知識點、綜合性、開放性、提示性、猜測度等)以及考生背景(如熟悉度、教育程度、考試時間等).這些因素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決定了3個選考模塊的試題無法做到完全等價.因此,3個模塊試題的非均衡性客觀存在.根據(jù)模塊知識的特征及五年試題的考查內容與要求,在當前的物理教學中形成了一種共識和兩種傾向.
(1)共識
模塊3-3屬熱學內容,在中學階段,內容相對獨立,知識零亂、繁多.從考試選拔的角度,考慮考生的功利需求,普遍不作為學習內容,已為廣大教師所共識.
(2)傾向
傾向一:選擇單一模塊3-4.《考試大綱》[1]所列內容計20條,其中Ⅰ類要求16條,Ⅱ類要求4條,實驗3 個.內容較多,但要求較低.其中機械波的形成、傳播與描述以及幾何光學中折射定律的考查頻率較高,五年試題得分統(tǒng)計均高于其他選考題,對中等及中等以下程度的考生是比較有利的.
傾向二:選擇單一模塊3-5.《考試大綱》所列內容計12條,其中Ⅰ類要求11條,Ⅱ類要求1條(即動量、動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實驗1個.知識點的數(shù)量少,計算題的考點落實在動量守恒定律的應用上,其要求遠低于課改前高考對動量的要求.從教師教的角度考慮,無疑是最佳選擇.
基于選考模塊試題的非均衡性,如何認識當前存在的兩種傾向?有效復習的策略是什么呢?
(1)模塊的選擇,要從考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
五年選考題得分情況的統(tǒng)計結果表明:模塊3-4平均得分情況好于其他模塊.這是否意味著,選擇模塊3-4就是最佳方案呢?實際情況并非如此,上文已分析了2011年選考模塊3-4,3-5的試題.模塊3-4選擇題簡單,但計算題難度較大,特別是對數(shù)學要求很高,抽樣統(tǒng)計滿分率僅為0.9%;而模塊3-5填空題難度較大,計算題相對簡單一些,抽樣統(tǒng)計滿分率達22.8%.這說明對中等程度以上的考生,選做模塊3-5試題更為有利.
因此,模塊的選擇,要從考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要綜合考慮試題、考生興趣、考生實際水平等因素,不宜硬性規(guī)定.
(2)模塊的選擇,要尊重考生的自主選擇權
課改的基本理念是體現(xiàn)課程結構及課程內容的選擇性,考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和發(fā)展方向,去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在新課教學中,教師不應硬性規(guī)定所有考生去學習某一個模塊的內容,要充分尊重考生的自主選擇權.
(3)模塊的選擇,要考慮到考生將來進一步學習的需要
隨著我國高校招生比例的不斷增加,考生進入大學的機會越來越多.在3個選考模塊中,僅學習某個模塊的內容,考生的知識結構是很不完整的,這不利于考生進入高校進一步學習,高校教師因學生基礎知識的差異性,使授課難度增加,從而責怪中學教學,目前已有不少高校教師就持這一看法.因此,模塊的選擇不應是單一的,要考慮到學生的將來.
綜上所述,復習中硬性規(guī)定某一模塊的做法,將剝奪考生的自主選擇權,影響考生將來的學習,這有悖于新課程的理念.模塊3-3可以舍棄,但模塊3-4,3-5必須并列復習.
縱觀五年選考模塊試題,從試題設計及命題思路來看,命題在穩(wěn)定與創(chuàng)新中求均衡與公平,在高考與課改中求和諧與統(tǒng)一.
【例5】(2010年高考新課程卷第16題)如圖3所示,在外力作用下某質點運動的v-t圖像為正弦曲
線.從圖中可以判斷
A.在0~t1時間內,外力做正功
B.在0~t1時間內,外力的功率逐漸增大
C.在t2時刻,外力的功率最大
D.在t1~t3時間內,外力做的總功為零
圖3
該題可以從圖像中的斜率判斷加速度的變化,由牛頓第二定律判斷外力的變化,再結合動能定理和功率的表達式,得到正確的答案.如果考生能認識到圖像描述的是一個簡諧運動的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guī)律,問題將變得簡單.這意味著在必考試題中隱藏對選考模塊內容的間接考查.這一命題方式,將對選考模塊的選擇起到良好的導向作用.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考試中心.2011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考試大綱(理科·課程標準實驗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