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銘姬
在從小學到大學的語文學科教科書里,從來沒有一篇是教學生如何寫詩的。沒有課程,沒有題目,也沒有教案。教師們不上詩歌創(chuàng)作課,許多喜歡詩歌的孩子只能在課外悄悄地學著寫詩。如何讓學生在短短的40分鐘內(nèi)就能感受詩歌的魅力,點亮孩子與生俱來的詩性,這是我常常思考的問題?!皟和翘焐脑娙恕?,只要指導得法,在課堂教學中找到最佳的切入點,兒童能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詩歌。
一、增設第三課時詩歌創(chuàng)作課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了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核心目標是課程功能的改變。新課程改革帶來了機遇,加大了課堂教學的自主性和自由度,從目標到內(nèi)容、方法到評價都留有充分的彈性和余地。這樣,任何一位有思想有創(chuàng)意的教師多了用武之地,潛能得到充分的發(fā)揮——拓展了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空間。
有時候一篇課文講完了,學生和我都仿佛意猶未盡,我就給課文“加尾巴”,來個延伸——增設了第三課時:或仿寫或改寫或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
一連擔任了六屆廣州市兒童詩歌大賽的評委,也擔任廣東省“詩潤南國”大賽評委,我看到很多很童稚、很“天然”、很美妙的詩歌。我總是很感動——孩子們童真的夢想里,有多少小手需要我們?nèi)恳??我們真應該把寫詩的權利還給孩子。
“引導兒童自己去進行調(diào)查研究并得出結論,盡量少地告訴他們,盡量多地讓他們發(fā)現(xiàn)”。語文課本中有很多文質(zhì)兼美的課文,教師要有火眼金睛,及時地把課文提煉出來,給孩子們進行“二度開發(fā)”。如二年級上冊兒歌《假如》學習后,可以請孩子們仿寫“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又例如學了二年級下冊兒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師完全可以抓住契機指導孩子們寫《要是你在城市迷了路》。再如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nèi)容是關于金秋時節(jié)的,里面有古詩、有散文,還有兒歌《聽聽,秋的聲音》,學畢可以指導孩子們繼續(xù)探尋,然后進行續(xù)寫。如果孩子們喜歡,甚至還可以輔導孩子們寫《聽聽,春的聲音》《聽聽,冬的聲音》等。到了六年級上冊,看第一單元的《山中訪友》《山雨》等,多美的大自然,多動人的文字!只要老師指導得法,孩子們一定能寫出美而獨特關于大自然的詩篇。這樣一來孩子們在實踐過程中就能實現(xiàn)“文化知識與人類及兒童經(jīng)驗世界的豐富關聯(lián)”。
二、兒童詩歌創(chuàng)作在課堂上的實施
兒童詩歌創(chuàng)作課模式多樣,但殊途同歸。不管模式如何,它必定是個有生命的課堂,因為“師生思維活躍,隨時面臨新的情況和意外的挑戰(zhàn)”。
例如學生學習了《雨點兒》,我立即想到要上一節(jié)詩歌創(chuàng)作課。
我在多年的作文教學研究的基礎上,深知孩子們對詩意的悟性和對詩歌的喜愛。我利用課室里僅有的資源以及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創(chuàng)設濃濃的詩情畫意,從而在40分鐘內(nèi)完成一首詩歌作品并且品賞同學的詩篇,達到一個點亮詩情到詩歌創(chuàng)作到詩歌欣賞的完整的過程——這就是《雨點悠悠伴我飛翔》。
課的伊始,我以實物盆花、水、杯子給學生帶來發(fā)散性思維訓練,學生從實到虛,想象的空間無限地擴大。當學生回答到“杯子里盛滿了愛心”“杯子里盛滿了希望”時,我知道,他們的詩意正在萌芽。引導孩子們找出詩歌的特點,一下子仿佛很難入手。我把問題分細,從“讀、聽、寫”三方面來引導學生思考,學生很快就得出了詩歌的“押韻,節(jié)奏,凝練”等特點。
在資源有限的課室里,我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孩子們仿佛都陶醉在春天如魔術師般的春雨中。在毛毛細雨的感染下,孩子們互說著對雨點兒的種種情思。課堂立體了,學生學習的效果凸顯了。當創(chuàng)作詩歌的題目一出示,孩子們已經(jīng)沒有任何的困難,詩行在他們筆下緩緩流出。一節(jié)課,每個學生能創(chuàng)作出一首精美的小詩。當寫滿小詩的各色雨點卡貼到黑板時,亦真亦幻,情思在瞬間“陌生化”,繽紛的詩意溢滿了課堂。
最后,我還指導孩子們讀詩品詩,讓詩意無限延續(xù)。
三、集體創(chuàng)作也有趣
集體創(chuàng)作一首詩?對!且看:
叮鈴鈴叮鈴鈴,/上課了,/跑道邊的滑梯再見了。//叮鈴鈴叮鈴鈴,/上課了,/操場上的足球再見了。//……花園里的蝴蝶、蜻蜓再見了。//……大樹下的蚯蚓、螞蟻再見了。//樹上小鳥嘰嘰喳喳連連問:/“你要急著上哪兒?”//“小鳥小鳥告訴你——/這是我的小秘密!/我要回我的‘大果園,/和同學們盡情摘甜蜜的知識果!”
這是我擔任一個一年級教學班時集體創(chuàng)作的小詩《這是我的秘密》。少年兒童這個特殊的人生階段,寫出真實的心靈顯得特別珍貴。假如個別孩子覺得個人創(chuàng)作有難度、或者容易生膩,教師不妨改變一下方式——進行集體創(chuàng)作。
蘇霍姆林斯基說“到藝術語言的發(fā)源地去,即到大自然,到美的世界中去”。那天下課時,我和孩子們一起到學校的各個角落去體驗,操場、小花園、金魚池等都留下我們的歡聲笑語。可不一會兒,大家聽到上課鈴聲,都自覺地回到課室。在課堂上,我請孩子們交流討論剛才做了什么玩了什么,我逐漸把有價值的回答寫在黑板上。
我又問孩子們:“剛才你們怎么會不約而同地回課室?”答案當然是“聽到了上課的鈴聲”,我卻追問:“但是風兒不知道呀,魚兒不知道呀,秋千也不知道呀……你走了卻沒有告訴它們……”在我的啟發(fā)下,有的孩子說“不再見”,有的孩子說那是“課間快樂十分鐘”,當一個孩子說到“不告訴別人的叫做‘秘密”的時候,我驚喜地在黑板上寫下了題目“這是我的秘密”。至此,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好效果,一首集體創(chuàng)作的小詩也出生了。
這是有生成的課,由于教學過程中的互動,課堂上既有資源生成,又有過程狀態(tài)的生成。
四、不寫詩還可以編詩
孩子是活生生的個體、不是傀儡,所以我還是比較堅持孩子應該有自己思考的時間與空間,有自己選擇與發(fā)表主見的時候。
只要是孩子自己感悟、自己寫的詩,盡管三言兩語也值得表揚。兒童詩歌創(chuàng)作課不一定每節(jié)課都教孩子如何讀詩寫詩,還可以采取多種的形式使孩子們“更喜愛”。例如可以指導孩子編詩集。詩集內(nèi)容可以完全是自己寫的,也可以是摘抄別人的,還可以分門別類:如寫生活感悟的分一本,寫猜字謎的分一本?;蚪o它配上插圖,一詩一畫,厚薄隨意。詩集可能得通過好幾周才能完全編好,讓孩子們真真實實地感受“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詩集出來后,孩子們可以互相交換讀,甚至相贈。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