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是美的事業(yè),語文教材是一座美的宮殿,而語文教師應是美的使者。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追求美和創(chuàng)造美,讓課堂時時、處處洋溢美,體現教學的藝術性、感染力,是省時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全方位培養(yǎng)學生的素質所應達到的自成高格的境界。
一、體現教師的形象美
教師一走上講臺,就應把美帶到課堂,給學生以直觀的美感。教師應衣著整潔,儀容端莊,舉止文雅,教態(tài)自然,親切和藹,落落大方,體現符合職業(yè)特點的儀表美。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總能在他的一言一笑、—舉手一投足之間,顯示出優(yōu)雅的風度、良好的修養(yǎng)、豐富的內心世界。當他在課堂上旁征博引、循循善誘時,教師的一身正氣、樂觀進取、敬業(yè)愛生的人格魅力,就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春雨,點點滴滴滋潤著學生的心田。這種外在的表象與內在的潛質融于一體的美,是心神合一的美。這種美能主宰整個課堂,牽動學生的思緒,撼動學生的心靈,集外在美和內在美于一身,這是現代教師所應該追求并力求顯現的形象美。
二、顯示教學的語言美
語言是教學的第一要素,語言表達是教師素質高下的重要體現。準確凝練、生動形象、幽默機智的教學語言是優(yōu)秀教師的必備之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經說過:“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的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苯處煈⒅刈约旱恼Z言修養(yǎng),錘煉教學語言。在課堂上,或要言不繁,畫龍點睛;或娓娓道來,發(fā)人心智;或妙語聯珠,聲情并茂。能融小說的形象,詩朗誦的激情、相聲的幽默、新聞播音員的莊重、節(jié)目主持人的機智為—爐,能將深奧的淺顯化,抽象的具體化,復雜的簡單化,枯燥的生動化。時而如火山噴發(fā),時而如清泉流注,語句靈活多變,詞章編排得體,表達細致巧妙,語調抑揚頓挫,節(jié)奏張弛有度。這樣精美的教學語言,具有誘人的魅力,它能使學生如飲甘泉,如沐春風。在回蕩教室的美的語言中,學生將跟隨老師—步步走向知識的神圣殿堂。
三、創(chuàng)設課堂的氛圍美
課堂氛圍與教學效果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師要有意創(chuàng)設愉悅的課堂教學氣氛,加強師生間的交流與溝通。教師要表現出對學生的關心、尊重、理解和信任,使學生感知人與人之間的美好關系。教師應以飽滿的激情、親切的微笑、熱情地鼓勵把深厚的情感傳達給學生。要善于根據反饋信息運用眼神、手勢、聲調、語言等及時表達贊許、安慰、提醒、制止等,而學生對教師的尊敬、依賴和信賴的感情就會油然而生。在這和諧的師生關系中就能形成良性的雙向反饋。教師在課堂上還應扮演好“激發(fā)學生思維的泉眼”的角色,讓課堂變成“—個積極思考的王國”。教師在教學中應善于巧妙設疑,啟發(fā)學生質疑,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給學生的心理創(chuàng)造“憤”和“悱”的狀態(tài)。這樣,在融洽的氣氛中形成與教學內容相應的興奮愉悅的情緒體驗,課堂也就進入了一種誘人的藝術境界。比如,有位老師執(zhí)教《觀滄海》,在賞析全詩之后,進入有感情的誦讀之前,教師有這樣一段文采粲然的過渡:“假如你是英雄曹操,一身戎馬,笑傲沙場,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你來到碣石山,秋風吹過你的戰(zhàn)袍,你也會詩興大發(fā),吟詠‘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怎樣讀才能讀出這種氣概呢?”這種情境的渲染下,學生自然而然進入了狀態(tài),讀出了氣勢。
四、體悟作品的情感美
教學活動包含知識和情感兩方面的交流。當教師的情感灌注在教學內容中并激起了學生的學習情感時,學生就能更好的接受教師傳遞的教學信息。教師首先要自己“進入角色”。要用“心”去教,用“情”去導,做到以情動人。教師在點撥學生時,要能通過表情動作和語言聲訓的作用把課講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使學生能準確的感知、理解和掌握教材,并從中受到激勵和感染;要善于設置懸念,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喚起學生探究的興趣;教師要用感情充沛的朗讀帶學生入境.能隨著文中感情的起伏,運用高低、輕重、疾徐、轉折的語調變化,讀出文章的基調和情韻;要通過繪聲繪色的描述,調動學生視覺、聽覺、嗅覺等多種感官,使學生感受意境,體悟哲理。如,執(zhí)教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領悟主旨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教師讓學生讀最后一節(jié),思考:面對這叢開得蓬蓬勃勃的菊花,我懂得了應該怎樣活?學生各抒己見后,教師配上音樂再次讓學生讀,學生讀得很動情,此時教師適時點撥:“憂傷的旋律,感傷的文字,史鐵生此時多想告訴母親,他已走出迷茫,走出絕望,他已明白逆境也能綻放生命的燦爛,殘疾的身體一樣可以書寫人生的輝煌!”這樣,教師情緒飽滿,激情洋溢,學生心馳神往,低首心折,師生形成共鳴,情感在這共融中得到鑄煉和升華,學生在心的激蕩中接受了科學知識的洗禮。
五、再現作品的藝術美
語文教材中絕大多數都是內容與形式相統一的精品,豐富多彩,千姿百態(tài),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因此,語文教師應當具備一定的美學素養(yǎng),具備對審美對象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創(chuàng)造力。教師要能探幽發(fā)微,深入挖掘作品內蘊,在課堂上形象地再現作品的藝術美。游記散文,寫景名篇,歌頌了奇麗多嬌的祖國山河,構成了雄渾壯觀的萬里山河圖,表現了自然美;寫人敘事的文章,塑造了大量勤勞勇敢,平凡而又高尚的普通勞動者形象,謳歌了質樸的人性美;領袖著作,議論文章,博大精深,犀利、雄辨,體現了特有的思維美。教師要通過自己的教學引領學生發(fā)掘出這些“美”。名篇佳作中創(chuàng)造的優(yōu)美迷人、搖曳多姿的意境,匠心獨運、色彩紛呈的風格,教師要通過自己的講述,傳遞出這些“美”。這樣,在對“美”的對象的觀照中,使課堂的美得到升華。
讓課堂洋溢美,讓師生都感受著美,這是現代社會語文教學所應追求的境界和應體現出的特點。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