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經常性損益是上市公司特別是大多數(shù)T族公司調節(jié)利潤的重要手段。通過分析非經常性損益對不同類型T族公司凈利潤的影響,發(fā)現(xiàn)從整體上看,主營業(yè)務收益是構成2010年滬市上市公司凈利潤的主體,但是對于大多數(shù)T族公司特別是“摘星”公司和恢復上市公司而言,非經常性損益是它們調節(jié)利潤的重要手段。監(jiān)管部門、中介機構和投資者應多管齊下,加強對非經常性損益披露的規(guī)范和監(jiān)督,促進T族公司不斷提高持續(xù)盈利能力和盈利質量。
關鍵詞:非經常性損益;T族公司;凈利潤
中圖分類號:F830.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4-0078-03
一、研究背景
非經常性損益既是重要的信息披露指標,也是重要的監(jiān)管指標。1999—2008年十年間,中國證監(jiān)會就規(guī)范上市公司非經常性損益披露問題發(fā)布了一系列公告,根據(jù)市場條件和制度環(huán)境的變化,對非經常性損益的定義、包含的具體項目和披露要求等不斷進行修訂和完善。同時,學術界圍繞非經常性損益的定義、披露以及對上市公司凈利潤影響等問題進行了廣泛研究,但是針對不同類型T族公司①基于不同動機、利用非經常性損益調節(jié)凈利潤的研究并不多,本文以此為突破口,根據(jù)滬市上市公司2010年年報數(shù)據(jù),重點對T族公司為實現(xiàn)“摘帽”、“摘星”、恢復上市等目的,利用非經常性損益調節(jié)凈利潤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加強對T族公司非經常性損益監(jiān)管的建議。
二、2010年滬市上市公司非經常性損益指標的整體情況
本文收集了894家滬市上市公司(含50家*ST公司和43家ST公司)2010年年報中的凈利潤、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和非經常性損益數(shù)據(jù),以這些數(shù)據(jù)為依據(jù),采用描述性統(tǒng)計方法,通過“非經常性損益貢獻率”② 指標,研究非經常性損益對上市公司重點是T族公司凈利潤的影響程度(本文數(shù)據(jù)全部來自Wind資訊)。
非經常性損益貢獻率=非經常性損益/凈利潤
其中,非經常性損益=凈利潤-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
2010年,滬市上市公司凈利潤合計1 407 823 528 293.29元,非經常性損益合計57 480 032 480.47元,非經常性損益整體貢獻率為4.08%,有112家公司利用非經常性損益實現(xiàn)扭虧。其中,T族公司非經常性損益整體貢獻率為179.33%,利用非經常性損益實現(xiàn)扭虧的有47家(含34家*ST公司和13家ST公司),大大高于T族公司在滬市上市公司中的數(shù)量占比(10.4%)。這些數(shù)字說明,2010年滬市上市公司的整體盈利質量較好,主營業(yè)務是構成上市公司凈利潤的主要來源,但與其他公司相比,T族公司特別是*ST公司利用非經常性損益調節(jié)利潤、實現(xiàn)扭虧的動機最強烈。
三、非經常性損益對滬市T族公司財務業(yè)績影響
總結近年來監(jiān)管部門對滬市上市公司特別處理的有關量化規(guī)定,并對非經常性損益對不同類型T族公司凈利潤的影響進行統(tǒng)計(見下頁表1、表2):
1.利用非經常性損益“摘帽”分析。從2010年年報來看,有25家T族公司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為正值,達到了“摘帽”條件(截至2011年6月15日,已有*ST山焦等9家成功“摘帽”)。其中,非經常性損益對凈利潤產生“重大影響”、“較大影響”和“略有影響”的分別為10家、5家和10家,不存在“決定性影響”。由于受“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為正值”的限制,T族公司更注重通過提升主營業(yè)務收益,改善盈利質量來達到“摘帽”目的。
2.利用非經常性損益“摘星”分析。有25家*ST公司2010年的凈利潤為正值,達到了“摘星”條件(截至2011年6月15日,已有6家公司成功實現(xiàn)“摘星”),平均每家公司的非經常性損益貢獻率為573.41%。其中,除1家公司非經常性損益對凈利潤屬于“略有影響”外,其余24家公司的非經常性損益均起到了決定性作用。非經常性損益貢獻率最高的公司是*ST南化,達到了2 870.13%,這也是T族公司中非經常性損益貢獻率最高的。由于“摘星”條件中只規(guī)定“凈利潤為正值”而沒有對非經常性損益作出限制,*ST公司通過盡可能“做多”非經常性損益、調高凈利潤來達到“摘星”條件。
3.利用非經常性損益“恢復上市”分析。在2010年“暫停上市”的13家*ST公司中,有11家達到了“凈利潤為正值”的恢復上市條件(截至2011年6月15日,已有*ST中農等5家公司成功恢復上市),平均每家公司的非經常性損益貢獻率為278.25%,除1家公司非經常性損益屬于“略有影響”外,其他10家公司非經常性損益對凈利潤均具有決定性影響。與利用非經常性損益達到“摘星”條件一樣,由于恢復上市條件中沒有對非經常性損益作出限制,暫停上市的*ST公司盡可能利用非經常性損益調高凈利潤來達到恢復上市條件。
4.對“加星”公司的分析。由于2009年、2010年連續(xù)兩年虧損,已有7家ST公司被“加星”,變?yōu)?ST公司,平均每家公司的非經常性損益貢獻率為-31.42%,且有5家公司非經常性損益屬于“略有影響”,這些公司沒有明顯的利用非經常性損益調節(jié)凈利潤的動機。
5.對維持“ST”和“*ST”公司的分析。T 族公司中,分別有22家ST公司和1家*ST公司仍然處于“ST”和“*ST”狀態(tài)沒有改變。其中的ST公司可以明顯分為兩類,一類是ST國祥等13家公司,它們在2009年均為虧損,2010年利用非經常性損益實現(xiàn)扭虧,且非經常性損益對凈利潤均具有決定性影響,說明它們?yōu)楸苊獬霈F(xiàn)連續(xù)兩年虧損而被“加星”,盡可能地利用非經常性損益提高凈利潤來實現(xiàn)扭虧。另一類是ST天龍等9家公司,它們2010年的凈利潤為負值,但是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為正值,平均每家公司的非經常性損益貢獻率為-54.54%,這些公司2009年全部盈利而2010年全部虧損,因為沒有“加星”壓力,它們盡可能地利用非經常性損失透支“虧損”,為以后年度扭虧做準備。
6.對* ST博通和*ST海鳥兩家被暫停上市的公司分析發(fā)現(xiàn),在主營業(yè)務嚴重虧損、扭虧無望的情況下,它們在2010年確認大量損失進行“大洗澡”,為以后年度恢復上市減輕凈利潤壓力。
從上述對各類T族公司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受“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為正值”的條件限制,符合“摘帽”條件的上市公司非經常性損益貢獻率明顯低于“摘星”和恢復上市公司的非經常性損益貢獻率,被“加星”和暫停上市公司的非經常性損益貢獻率較低。這說明監(jiān)管制度在其中發(fā)揮了重要的導向作用。
四、對策建議
基于以上分析,筆者建議如下:
1.進一步加強監(jiān)管指標體系建設。鑒于監(jiān)管制度的導向作用,在堅持現(xiàn)有的對“摘帽”公司要求“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為正值”的同時,在*ST公司“摘星”和恢復上市條件中引入非經常性損益指標,可以考慮以“凈利潤”和“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兩者孰低作為“凈利潤為正值”的評判依據(jù),從源頭上杜絕部分T族公司利用非經常性損益操縱利潤的動機,減少對非經常性損益的依賴,引導它們真正通過實實在在的主營業(yè)務收益來達到持續(xù)盈利和長遠發(fā)展的目的。
2.完善對T族公司的考核評價體系。在財務指標和經營資質評價方面,除引入經營現(xiàn)金流量指標外,還可以考慮引入非財務指標,如行業(yè)地位、國家的對該行業(yè)的經濟政策等,對T族公司進行全方位、多維度評價,弱化部分T族公司利用非經常性損益操作利潤的動機。
3.完善退市和轉板機制。由于殼資源稀缺、退市制度不夠完善,以及退市涉及諸多方面利益等原因,相關方面在T族公司退市問題上“投鼠忌器”,使得部分T族公司退市成為一個很大的難題。為此,應逐步完善三板市場建設,為主板市場退市公司提供重新發(fā)現(xiàn)價格的平臺,同時暢通主板、中小板、創(chuàng)業(yè)板和三板市場之間的流通渠道,解決其在市場徘徊、不肯退出的問題,從而避免部分T族公司在退市問題上利用非經常性損益操作利潤名正言順地“蒙混過關”。
4.加強對中小投資者的教育。對于“戴帽”、“加星”的上市公司,監(jiān)管部門和上市公司都會按照有關要求向投資者充分提示上市公司的退市風險,但這種風險提示對投資者很難產生震懾力。一方面,近年來上市公司最后真正退市的很少(2008年、2009年、2010年分別為1家、0家和1家),投資者存在僥幸心理,認為自身購買的ST股票不會如同中彩票一樣而退市;另一方面,資本市場不斷上演著處于退市邊緣的上市公司因為重組而出現(xiàn)股價飆升的“驚喜”,投資者更看到了ST公司在重組成功后能夠帶來的巨大投資回報,基于這兩方面原因,他們很容易只關注短期利益而忽視上市公司的長遠發(fā)展?jié)摿?。因此,除繼續(xù)發(fā)揮監(jiān)管制度的導向作用外,應充分發(fā)揮注冊會計師、新聞媒體等專業(yè)監(jiān)督和輿論監(jiān)督的作用,提高T族公司非經常性損益披露的透明度和充分性,引導投資者提高對企業(yè)盈利持續(xù)性及可靠性的關注度和判斷力。
參考文獻:
[1] 中國證券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公開發(fā)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釋性公告第1—非經常性損益(2008)[Z],2008:1-2.
[2] 許文靜.非經常性損益對上市公司財務業(yè)績影響研究——基于滬市上市公司2007年年報分析[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9,(3):95-96.
[3] 史玉光.*ST公司非經常性損益與退市制度分析[J].國際商務財會,2009,(5):12-16.
[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