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反思對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但是長久以來,不會反思卻是困擾廣大基層教師發(fā)展的一大問題。反思型教師的培養(yǎng)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強化反思意識、知曉反思內容、掌握反思策略。
【關鍵詞】反思;策略;教師專業(yè)發(fā)展
對于教師來說,反思是一個積極的思維活動過程,同時也是積極的行為改進過程,反思對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能促進教師學習。積極的反思能使教師發(fā)現有些理論認識還很膚淺、模糊,有些知識還沒掌握,這就促使他們進一步學習和探索,從而澄清認識、理清思路、把握知識。
第二、能提高教育教學的自覺性。如果教師不進行反思,那么只是在學校教學任務和進度的推動之下被動地完成教學任務。進行反思的教師,就有將自己的設計方案付諸實施的沖動,這樣,教學工作完全是在反思引導下的自覺行為。
第三、能提高經驗的含金量。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經驗,不反思,經驗只處于膚淺的認識狀態(tài),意識性不強,系統(tǒng)性不強,理論性不強。如果將經驗置于被審視、分析、剖析的思想加工之中,經驗就會得到理性升華。
但是長久以來,不會反思卻是困擾廣大基層教師發(fā)展的一大問題。 有以下幾種原因:
第一、沒有反思意識。教師們在長期的學習和工作 實踐中,一般都形成一定的思維定勢,即教師往往非常重視教什么和怎么教,“我是老師,你是學生”,教學就是“我講你聽”、“我出題你做題”等等,可以說頗下了一番功夫。周而復始,教學工作成為普通教師毫無新鮮感的簡單勞動,不少教師成功的做法和經驗,不能及時總結提煉,缺乏問題的提出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導致一些教師沒有確立起反思的意識。
第二、不曉反思內容。教師不知道對哪些事件進行反 思,認為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沒有反思的價值,對周圍發(fā)生的教育現象抱著一種見慣不怪的態(tài)度,這就錯過了一些極有價值的反思內容和工作切入點。
第三、缺少反思氛圍。一方面,學校開始普遍意識到教育科研在學校和教師發(fā)展中的重要性,有的在形式上還搞得轟轟烈烈;另一方面,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卻仍然沿襲著太多的不符合學校和教師發(fā)展的制度與要求 ,“說的都對,做起來卻不行”?!敖逃蒲惺堑谝簧a力”叫得震天響,多數教師仍然對教育科研一頭霧水。教育與科研兩張皮的現象,以權代法、做表面文章、搞短期行為、急功近利等等做法,不可能形成鼓勵教師反思的氛圍。
反思型教師的培養(yǎng)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強化反思意識
反思意識的養(yǎng)成,就是使反思成為教師自己的存在方式。在認識層面上,需要教師充分意識到反思對自己主體性的提升具有重要價值。1.有助于教師把自己的經驗升華為理論。每一位教師在其職業(yè)生涯中都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他們對這些教育教學經驗蘊含了哪些原理卻很少分析。反思則可以幫助教師挖掘或梳理出經驗中蘊含的原理,使經驗升華為理論。2.有助于教師改進教育教學實踐。教師通過對各種教育現象的反思,不斷將理論與實踐契合,從而以審慎的方式行動,而不是沖動或例行公事,通過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實踐的考察,立足于對自己的行為表現及其行為之依據的回顧、診斷、自我監(jiān)控和自我調適,達到對不良的行為、方法和策略的優(yōu)化和改善,提高教學能力和水平,使教育教學水平趨于最優(yōu)化。3.有助于教師的自我完善。杜威認為,反思不是一種能夠被簡單地包扎起來供教師運用的技術,而是一種面對問題和反應問題的主人翁方式。反思涉及直覺、情緒和激情,在反思性行為中,理性和情緒交織其中,三種態(tài)度——虛心、責任感和全心全意是反思性行為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樣,使教師工作獲得尊嚴和生命力,表現出與其他專業(yè)如律師、醫(yī)師相當的學術地位,使教師群體從以往無專業(yè)特征的“知識傳授者”的角色定位提高到具有一定專業(yè)性質的學術層級上來,進而改善自己的社會形象與地位。
二、知曉反思內容
反思是教師成長和自我發(fā)展的基礎,教師從經驗中學習,在反思中成長,這正是反思的理論支點。那么,教師具體應該反思什么呢?教師從事的教育教學活動是涉及面較多、較廣的復雜性社會實踐活動,這種活動在客觀上與多種職責的履行和多種任務的完成緊密相關,在主觀上與履行職責、完成任務所依賴的自身的知識、能力、態(tài)度和具體采取的行為、策略、方式方法緊密相連。顯然,如果對于這些都要進行反思的話,那么,教師反思的內容具有廣泛性的特點。如以反思性教學為落腳點,筆者認為應從以下三方面進行反思。第一,在教學前反思。這種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并有效提高教師的教學預測和分析能力。這種反思能保證教學有一個很好的立足點,不至于在立意上就偏離教材主題要求。第二,在教學中反思。即及時、主動地在教學行動中進行反思。這種反思具有監(jiān)控性,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調控能力和應變能力。第三,在教學后反思。即在教學行動結束后進行反思。反思整個過程,分析收獲與不足,以便改進工作、揚長避短。同時,反思后,應有行為跟進式嘗試,否則就失去反思的真正意義。
三、掌握反思策略
就反思策略而言,常用策略有:第一、典型剖析,樣板指引。典型具有教育性,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一批卓有成效的教育實踐家,在他們的教育教學思想、模式、策略和方法中,是具有極高的理論蘊涵的。他們的理論素養(yǎng)和實踐智慧,可以構成經驗型教師超越的思想庫。對這些典型的剖析可以為教師提供一個活生生的教育教學思想和方法的范型。這些教育實踐家的成功所包含的實踐智慧中涵容了教師反思內容的所有方面。第二、課堂錄像。用攝像機把自己的教學過程錄制下來,課后重播,圍繞反思的內容作分析。第三、同行觀摩。請同行聽課,課后研討,讓他們指出自己課堂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明白自評(自我反思)與他評之間的差異,以進一步改進自己的教學和反思。古人云: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教師的反思也是如此。教師的反思必須在群體活動之中進行,相互切磋,取長補短,坦誠的交流看法和意見,實行友善監(jiān)督,不虛美,不隱惡,坦誠相見,互不設防,相互監(jiān)督、相互激勵,在討論交流中得到啟發(fā),達到群體素質共同提高的目的。第四、自我詰難。以科學理性的態(tài)度和方法對教育教學的本質進行深刻的理解, 這自然必須對自己已有行為和習慣進行重新審視和考察,篩選好的行為習慣,淘汰和改造壞的行為。這當然需要足夠的勇氣與毅力。第五、理論學習。要做到反思意識的覺醒、能力的增強,系統(tǒng)的理論學習是必要的。實踐的困惑和迷茫反映出對理論理解的淺陋和偏離,只有將在實踐中反映出來的問題上升到理論層面加以剖析,才能探尋到根源,使主體的合理性水平得到提升和拓展。加強教育理論學習,激發(fā)教師教育意識,讓教師了解教育新理念、新技巧,促使他們反思已有理念,分析和批判教育活動,進而提高教育活動的理性。
【參考文獻】
[1]《新課程的深化與反思》作者/余文森吳剛平 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2]《教師怎樣進行校本研修》編著/嚴先元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單位:河北省秦皇島廣播電視大學山海關區(qū)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