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的課程改革要求現(xiàn)在的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這就需要我們重視學生的主動參與,提高化學課堂的效率。筆者通過教學實踐發(fā)現(xiàn),“探究、交流、反饋”是一種高效的教學模式,運用的熟練,就能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真正實現(xiàn)教學效益最大化。
【關(guān)鍵詞】探究;交流;反饋;高效課堂;學案
眾所周知,傳統(tǒng)的化學教學重視講授,而忽視學生的學習習慣和人生態(tài)度的培養(yǎng),忽視學生的實踐和經(jīng)驗,在教學過程中,基本上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基本采用單一傳授、講授、灌輸?shù)姆绞?,忽視交流、合作、主動參與、探究等學習方式,學生更多的是被動的接受“是什么”的知識,對“為什么”和“怎么辦”的只是知之甚少?;谶@種現(xiàn)狀,就需要變革我們的教學方式,進行高效的學習。
杜威在他的教育著作中也提到在”做中學”,認為個體要獲得真知,就必須在活動中主動去體驗、嘗試、交流、改造、必須去做,因為經(jīng)驗都是從“做”得來的。所以新的課程理念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即“會學”,關(guān)鍵在于學生是否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因此筆者通過教學實踐,提出了“探究+交流+反饋”的高效教學模式,旨在發(fā)揮學生為主體的作用,從而提高課堂學習效率。而所謂的高效課堂,就是基于有效教學理論的課堂教學追求,就是要追求課堂教學的高效率、高效果、高效益。那么如何利用這種模式來創(chuàng)建,下面筆者通過教學實踐來進行闡述:
一、探究,以實驗為動力
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倡導“要適應學生的自然本性,主張凡是學生能從應驗中學習的事物,都不要他們從書本中去學。而經(jīng)驗主要來源于行,來源于探究。我們提出的探究,主要是以實驗為中心。因為化學是門實驗科學,對實驗進行科學探究,是學好化學的重要手段,比如在九年級化學教材中“活動與探究”共50多個,主要是教師演示實驗,分組實驗也有十幾個。比如在學習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zhì),可預先用小試管收集好若干二氧化碳,鼓勵學生動腦動手來探究證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這一物理性質(zhì)。學生很樂意去探究,因此留給學生記憶是深刻的,這比單純的講授效果要好的多。因此可把這些實驗以探究的形式提供給學生,讓學生對實驗進行探究,在過程中產(chǎn)生矛盾沖突,思考后再探究,解決問題,通過這種方式,知識會更容易被接受和掌握。
實際上,探究活動注重的是過程,其目的并不是要求學生產(chǎn)生超出前人的新知識,也沒有很難的知識點,而是要讓學生經(jīng)歷探究的過程,并能在這一過程中形成科學研究的意識和能力,學會尋找答案的方法,體驗到“生活、科技、社會”是緊密相連的。從某種意義上講,只要學生能真正的探究,真正的參與,那么學生的以實驗為動力的探究就成功了。
二、交流,以問題為紐帶
在化學教學中,要讓學生進行思維的交流,就應該有交流的紐帶,這個紐帶就是具有代表性的問題。應該說問題教學是一種常見但有效的教學組織形式,也是喚醒學生意識、啟發(fā)學生思考、激發(fā)學生興趣的重要途徑。學生肯定不是空洞地進入課堂的對話情境,他們總是根據(jù)已有的知識為生長點,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不斷衍生出新的知識。而要讓學生進入交流的角色,教師就應該把握一個問題,那就是什么問題能引起學生去思考?如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向什么方向思考,怎樣思考,這才能讓課堂教學“活”起來。因此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要針對學生的特點以及化學學科的知識背景預設(shè)教學問題,指導教學活動,讓學生進行有效的交流,進而促進學生有效學習,提高教學質(zhì)量。
比如我們在教學《用微粒的觀點看物質(zhì)》時,就可以先演示:在教室中間灑幾滴酒精,然后提問:(1)為什么整間教室都有酒精味?(2)把酒精換成自來水能聞到水的味道嗎?為什么?有了討論的問題,引導學生交流討論發(fā)表想法。通過這樣的教學設(shè)計,學生多種感官參與,親自體驗。加深了對“物質(zhì)由微粒構(gòu)成的”理解,同時也突破了難點。
所以,我們說問題是對話交流的前提,沒有問題就沒有交流的發(fā)生,關(guān)鍵是問題的提出定位在什么度上。問得太深或太淺都無法喚起學生的興趣。所以我們應該從學生的“最近的發(fā)展區(qū)”出發(fā),提出可行的問題,從而給學生指明思考的方向。
三、反饋,以學案為載體
現(xiàn)在的課堂要求體現(xiàn)以學生的“學”為主導,而在每節(jié)課中我們需要了解學生掌握的情況,就需要老師及時跟蹤學生的學情,而學案導學就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法,它不僅可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更能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主動性,提高課堂效率。學生在學案的引導下,結(jié)合閱讀教材、整理知識、比較歸納、討論思考、練習鞏固等多種活動,做到真正理解掌握教材知識。在利用學案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辨析、討論等學習活動。使學生在認知的同時,學會正確處理、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
可見學案導學在課堂教學中有很強的優(yōu)勢。這就需要我們的化學老師在編寫時要注意從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來考慮,進行設(shè)置有效的問題進行練習,但如果學案的問題設(shè)計過于簡單化,缺乏思維的訓練,它就失去了化學學科的思維特點,影響了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因此,我認為“學案導學”的優(yōu)勢在于有高質(zhì)量的“學案”。
實踐證明,“探究+交流+反饋”模式,無論是模式本身,還是其課堂形態(tài),或者是其實現(xiàn)的途徑,都已經(jīng)開始發(fā)揮它們的巨大作用,為高效化學課堂的創(chuàng)建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我們相信,在未來的化學教學中,我們必將能使該模式更趨完善,并為我們的教學錦上添花。
【參考文獻】
[1]《化學課程標準解讀》 化學課程標準研制組編 湖北教育出版社
[2]李長娟有效教學與師德修養(yǎng)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9年
(作者單位:江蘇省姜堰市勵才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