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關遺址是兩漢時期西北邊防要塞長城建筑工程中的附屬建筑邊防關卡之一,歷史文獻無明確記載,但漢簡文書有舉證,考古發(fā)掘有遺址。金關遺址曾在軍事防御活動中起過非常重要的作用,雖經(jīng)2000余年的風雨浸蝕和自然風化,但仍然保存較好,現(xiàn)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關鍵詞]金關遺址;漢代;漢簡文書
[中圖分類號]K87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1)010-0011-06
一、金關遺址
(一)地理位置
金關遺址地理座標為東經(jīng)99°59′76″,北緯40°35′32″。位于甘肅省酒泉市金塔縣雙城鎮(zhèn)東北12公里處,南距金塔縣城120余公里,北距內蒙古額濟納旗180余公里。
(二)自然環(huán)境
該遺址地處北部山脈馬鬃山山地南部低山地帶,黑水(古弱水,即額濟納河上游)由此從南向北流過。遺址在黑河南岸,距河邊2公里。其東為巴丹吉林沙漠邊緣,有沙丘分布,其南為戈壁平地。該地屬典型的大陸溫帶干旱氣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熱,降水量少,蒸發(fā)量大,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年平均氣溫8℃,1月為-10℃,7月為23.8℃。年降水量59毫米,蒸發(fā)量高達2600多毫米。全年無霜期141天,日照時數(shù)3000多小時,干熱風、風沙、沙塵暴是主要災害性天氣。附近植被較差,有紅柳等灌木分布,草類稀疏,屬沙生和堿生植物。
(三)歷史沿革
金關從建置上屬于肩水都尉府管轄,與居延都尉府管轄的懸索關一樣,是額濟納河流域非常重要的關卡,金關在南,懸索關在北,南北通行,兩個關口是必經(jīng)之地。其歷史沿革是隨著河西四郡的建立,特別是酒泉郡的建立而建立和發(fā)展的?!稘h書#8226;西域傳》載:“漢興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廣威德,而張騫始開西域之跡。其后驃騎將軍擊破匈奴右地,降渾邪、休屠王,遂空其地,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后稍發(fā)徙民充實之,分置武威、張掖、敦煌,列四郡,據(jù)兩關焉?!背踔镁迫ぃ词蔷友臃谰€建設的開始,到四郡建立之后,才是居延防線逐步完善防御體系的時期,沿此史跡,其發(fā)展時序為:
元狩元年(122),博望侯張騫使大夏來。
元狩二年(前121),春遣驃騎將軍霍去病出隴西,擊匈奴,歷五王國,轉戰(zhàn)六日,過焉支山千余里,至皋蘭,斬首8000余級。夏,將軍去病、公孫敖出北地2000余里,過居延,斬首虜3萬余級。秋,匈奴昆邪王殺休屠王,并將其眾合4萬余人來降,置五屬國以處之,以其地為武威、酒泉郡。
元狩四年(前119),渾邪王降漢,漢兵擊逐匈奴于幕北,自鹽澤以東空無匈奴,西域道可邊。
元鼎六年(前111)秋,匈河將軍趙破奴出令居,皆2000余里,不見虜而還,乃分武威、酒泉地,置張掖、敦煌郡,徙民以實之。
太初三年(前102)夏,益發(fā)戍甲卒18萬酒泉、張掖北,置居延、休屠以衛(wèi)酒泉。遣強駑都尉路博德筑居延。與此同時,發(fā)天下七科適,及載糒給貳師,轉車人徒相連屬至敦煌。
天漢二年(前99),使將丹陽、楚人5000人,教射酒泉、張掖以備胡。夏,騎都尉李陵將步兵5000人出居延北,與單于戰(zhàn),敗降匈奴。
以上是金關設置的早期歷史背景。金關遺址出土的漢簡,紀年時代最早的是太初五年簡“太初五年”(T3EjT4:107),附近的大灣(A35)遺址出了追述太初三年事跡的簡:“延壽乃太初三年中,父以員馬田敦煌,延壽與父俱來,田事已。”(303#8226;39),由此推測太初三年“置居延”時,金關亦已建成。自后延用至東漢末,隨著漢勢力的東移,金關遺址逐廢棄,從此掩埋于地下千余年。1930年,貝格曼考察時第一次發(fā)現(xiàn)、發(fā)掘。1972~1976年,甘肅博物館再次調查并發(fā)掘。此后由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予以保護。2006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F(xiàn)由金塔縣負責遺址的就地保護與管理。
(四)考古調查與發(fā)掘
1.考古調查
較大規(guī)模的調查有三次:第一次調查是1930年前中瑞合作西北科學考察團的考古調查。此次調查沿黑河(弱水)兩岸,跨越今內蒙與甘肅兩省區(qū),北起內蒙額濟納旗以北宗是阿瑪(今蘇泊淖爾南側老君廟附近),南至甘肅金塔毛目(今金塔縣鼎新鎮(zhèn)附近)約350公里之間。另外,在額旗布肯托尼與博羅杜治約60公里之間,發(fā)現(xiàn)了塞墻和城鄣烽燧遺址??疾靾蟾嬷袑⑦@次調查分為七個區(qū)域:伊肯河三角洲,伊肯河以西和翁贊河沿岸——蔥都兒塞,伊肯河以東的黑城子區(qū)域,戈壁高原——博羅松治,額濟納河中部沿岸——大方城,毛目區(qū)域——塞門、地灣、大灣,額濟納河上游兩岸——毛目、鏌夷的塞墻以及北大河區(qū)域(今金塔縣城以南)。金關遺址屬第六區(qū)域,所謂“塞門”,就是金關遺址。當時考察工作者做了發(fā)掘,繪制了地表遺跡圖。第二次調查是1972年秋,由甘肅省文化局、酒泉地區(qū)文教局組織居延調查組,沿黑河(弱水、額濟納河)南起甘肅金塔縣雙城鄉(xiāng),北至額旗居延澤進行了徒步踏察。第三次調查是1976年甘肅省博物館文物隊沿黑河下游對居延北部區(qū)域進行了廣泛調查。這次調查仍以1930年西北科學考察團的路線為基礎,部分區(qū)域超了原來范圍,有新發(fā)現(xiàn),補充了以前的資料,并做了詳細記錄、測繪、攝影工作,采集到漢簡200余枚。同時,確定了計劃發(fā)掘的地點:A8破城子、A32金關、P1甲渠候官第四燧。
2.考古發(fā)掘
金關遺址大規(guī)模發(fā)掘有兩次:第一次是1930年貝格曼的發(fā)掘。當時他們并不知道是關卡遺址,依地表留存的土堆,作為烽火臺對待。在有墻體遺址的地方選擇了A、B、C、D、E五個地點進行發(fā)掘。這次發(fā)掘,目的并不是要了解建筑情況,而是以挖器物為目標,所以也無所謂地層、方位等科學要素,主是找東西,其中在D、E兩個地點有意下挖了兩個土坑,每坑出土漢簡400枚,兩坑共出土漢簡800枚,其他各點出土漢簡50枚,總共出土漢簡850枚。[1]第二次是1973年甘肅省博物館文物隊的全面發(fā)掘。這次發(fā)掘是按中國考古學的規(guī)程進行的科學發(fā)掘,全面揭露了整個遺址。分布發(fā)掘探方37個,發(fā)掘總面積7225平方米,發(fā)現(xiàn)關門1座、塢院1座、鄣堡1座、烽燧1座、房址20余間,不僅弄清了建筑結構情況,而且獲得了各種文物1311余件、漢木簡11577余枚。這是金關遺址發(fā)掘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發(fā)掘,也是最后一次發(fā)掘。[2]
(五)建筑布局、結構及特征
金關坐落于黑河南岸戈壁平地上,坐北向南,北靠黑河,面朝大道。北距河邊2公里,大門側貼大道,成為北去居延的第一關口。平面呈長方形,外塢內堡,即外塢圍繞內堡一周,筑成長方形院墻,靠西段筑大門,門內凹而筑雙闕,雙闕底層成為各自獨立的小房間,即是門衛(wèi)的警務室(即簡文中的“非常屋”)。塢院中部是一組建筑,也就是金關的中心建筑。東側筑烽臺,依烽臺連接東、南、西、北四面墻體,形成院中院。烽火臺下連接東北角筑成方形內鄣,鄣內分隔成大小不等的5間房子。鄣外院中,靠北、西、南三面墻體又分別修筑大小不一的長方形房子,組成了嚴密的、封閉式的塢堡式院落。院墻外墻體下埋設木尖樁,即簡文中的“疆落”、文獻中的“虎落”、主要起防御作用。這種布局形成,既可以防人偷襲、越界、逃跑,又可以防大風、沙暴的侵害。由于墻體皆為土坯加厚砌筑,夏季可防烈日暴曬,冬季可防風寒侵襲,集防人與防自然災害功能于一體,是沙漠戈壁中土木建筑工程的杰作和軍事防御體系中的典范。盡管木構件已腐朽無存,但就現(xiàn)存土遺址來看,仍然是研究漢代西北邊防軍事建筑技術、建筑史、建筑文化和功用以及要塞作用的重要實證。
(六)興廢史及性質
關于金關建筑的興建、發(fā)展、廢棄時間,就遺址本身難以斷定,根據(jù)出土的紀年簡文,也只能推測相對時限,至于絕對年代亦不能確知。1萬余枚木簡中,有紀年者約千余枚,占出土總數(shù)的1/10左右。關于最早紀年簡,原發(fā)表的發(fā)掘簡報中列出了元朔與元狩簡,將整個時代提得很早,與《漢書》記載多有不符,與干支朔日也不合。后來在校對釋文中,發(fā)現(xiàn)元朔簡與元狩簡文字的釋讀和性質的判斷上均有問題。元朔簡僅存“元元年”四字,“朔”字寫作“”,書寫潦草,字形亦不規(guī)正,內容也非正規(guī)的文書和簿籍,而是后來書作隨意寫的習字簡,所以排除在正式公文之外,所以,“元朔元年”紀年簡不復存在。元狩簡即“牒書除將司御三人一牒元守四年四月甲寅朔甲寅尉史□敢言之牒書誼□敢言之”?!笆亍弊窒狄还P寫成的草體字,與“鳳”草書很相像,經(jīng)辨認,應釋“鳳”,非“守”,“守”與年號原作“狩”也不符,故以“元鳳”為確,下文“四月甲寅朔”,與《二十史朔閏表》亦合,所以“元守”之紀年也不存在。除去此兩簡外,現(xiàn)有紀年最早的是武帝太初五年簡,最晚的是東漢光武建武四年簡,昭帝至光武帝之間的年號是基本相連的,據(jù)此推測,金關興建于西漢武帝太初年以前,昭帝至光武是興旺發(fā)達的鼎盛時期,東漢后期開始衰退。
金關位于邊防要塞的軍事防御系統(tǒng)中,是長城的附屬建筑之一,也就是軍事建筑的組成部分。從出土的簡文看,金關受肩水都尉府的直接管理,由軍隊建設、管理、守護、使用,是設立在交通要道上的關卡,負責專門查驗過往人員,即出入南北要塞區(qū)域人員的證件等工作,與現(xiàn)在的出入境海關性質相同。黑河流域南北有兩關,南為肩水金關,北為居延懸索關,金關已發(fā)掘,懸索關至今未找到,暫時存放于漢簡的記載里。
二、漢簡文書
(一)出土數(shù)量及整理情況
上述兩次大的發(fā)掘共出土漢簡12427枚。其中1930年獲850枚,1973年獲11577枚,均出自金關遺址內。
1930年貝格曼五個地點出土的850枚漢簡,臺灣早就出版了釋文和圖版,后來中華書局出版了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的《居延漢簡》甲乙編,全面發(fā)表了金關簡的釋文和圖版。
1973年發(fā)掘的11577枚,現(xiàn)已整理完畢,發(fā)表很少一部分,見《文物》1978第1期及蘭州大學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居延新簡釋粹》。
(二)簡牘文書的斷代分期
根據(jù)金關簡中1200余枚紀年簡反映的歷史信息,可以將全部簡文分為五期:
第一期,西漢武帝時期(太初、天漢、太始、征和),公元前100至公元前89年,凡12年。
第二期,西漢昭帝(始元、元鳳、元平)至宣帝(本始、地節(jié)、元康、神爵、五鳳、甘露、黃龍),公元前86至公元前49年,凡38年。
第三期,西漢元帝(初元、永光、建昭、竟寧)至成帝(建始、河平、陽朔、鴻嘉、永始、元延、綏和),公元前48至公元前8年,凡41年。
第四期,西漢哀帝(建平、元壽)至孺子嬰(平帝元始、子嬰居攝、初始),公元前6年至公元8年,凡14年。
五期,新王莽(始建國、天鳳、地皇)、淮陽王(更始)至東漢光武帝(建武四年),公元9~28年,凡20年。
五期中,第一期和第五期光武帝時期的簡較少,反映出始建初期和后期撤關前后的不發(fā)達情況。第二至第四期,包括王莽時期,大部分簡文是屬于這一時期的,所以說金關鼎盛期連續(xù)長達百余年之久。
(三)簡牘文書的類別與基本內容
簡文中有的明確寫有某某文書,有的則無文書名,即有名題有內容、有內容無名題或有名題無內容。根據(jù)名題、內容和甲渠候官同類簡分類如下:
1.書類
即簡文中標明某某“書”的文書。有《郵書封檢》、《南郵書》、《北郵書》、《檄書》、《官府文書》、《算術書》、《日書》,常見者有《郵書封檢》、《南郵書》、《北郵書》、《官府文書》。
(1)《郵書封檢》
辛闞私印
肩水金關32#8226;22;74#8226;5;
九月葵西以來
肩水候官隧次行32#8226;33
回北亭六石具弩一完51#8226;1A
回秋賦錢五千526#8226;1
(2)《南郵書》
南書五封,二合檄,張掖城司馬,毋起日。詣設屏右太尉府;一封詣右城官;一封詣京尉候利;一封詣谷成、東阿。右三封居延丞印,八月辛卯起。八月辛丑日鋪時,北受橐佗莫當卒單崇,付沙頭座周良。288#8226;30
(3)《北郵書》
十三日北書三封,皆張掖太守章,皆詣,一封甲子起,一封癸亥起,皆 75#8226;14
(4)《官府文書》:
萬世燧長至其,六月甲子,調守令史,將護罷卒濟陰郡成陽縣南陽里狄奉。15#8226;2
建平三年閏月辛亥朔丙寅,祿福倉丞敞移肩水金關,居延堠長王戎,所乘用馬各如牒,書到,出,如律令。15#8226;18
甘露三年六月癸丑朔庚辰,佐赦之敢言之,遣令史安世移簿一編,縣道河津、金關毋荷留止,如律令,敢言 43#8226;12
永始三年三月辛亥,居延城司馬譚,以秩次行都尉事當舍傳舍,從者,如律令。140#8226;2
口充光謹察,戶籍在官者弟,年五十九,毋官獄征事,愿以令取傳,乘所占用馬。八月癸酉,居延丞奉光,移過所,河津、金關、毋苛止,如律令。/掾承 218#8226;2
2.名籍類
即簡文中標明某某籍的文書,有《戍卒名籍》、《田卒名籍》、《車父名籍》、《葆子及出入關名籍》、《吏妻子出入關名籍》、《吏罷出入關傳名籍》、《出入關傳致籍》、《牛車名籍》、《廩食名籍》、《騎士名籍》、《刑徙名籍》、《河渠卒名籍》其他名籍等。這些名籍是簡文的主體內容,數(shù)量較多,但無一完整的冊籍。
(1)《戍卒名籍》
戍卒,汝南郡西平中信里,公乘,李參,年廿五,長七尺一寸。15#8226;22
(2)《田卒名籍》
田卒,東郡東阿昌國里,大夫,延壽,年廿八,長七尺一寸。43#8226;24
(3)《河渠卒名籍》
河渠卒,河東皮氏毋憂里,公乘,杜建,年廿五。 140#8226;15
(4)《牛車名籍》
右十二車。15#8226;17,
右第一車,十人。29#8226;9
牛車八兩,弓一,矢卅。334#8226;42
(5)《葆子及出入關名籍》
葆,鸞鳥息眾里,上道,顏收,年十二,長六尺,黑色,皆上。
月丁巳出,不。15#8226;5
葆,鸞鳥大昌里,不更,李惲,年十六。51#8226;5
葆,得敬老里,王嚴,年廿五。62#8226;43
(6)《騎士名籍》
騎士,壽光里,李充。15#8226;4
騎士,千乘里,王狗。15#8226;24
(7)《刑徙及出入關名籍》
居延鬼新徙,大男,王武,閏月壬戌出。37#8226;1
居延復作大男,王建。37#8226;33
(8)《東父名籍》
將車,得安世里,公乘,工未央,年卅,長七尺二寸,黑色。334#8226;13
將東,得新都里,郝毋傷,年卅六,長七尺二寸,黑色。334#8226;36
(9)《吏民出入關名籍》
肩水左后候長樊褒詣府對功曹,二月戊午平旦入。15#8226;25
驪靬萬歲里,公乘,兒倉,年卅,長七尺二寸,黑色,劍一,巳入,牛車一兩。334#8226;33
昭武萬歲里男子呂未央,年卅四,五月丙申入,用牛二。15#8226;20
長安宜里,閻常,字中尤,出。乘方相車,駕桃花牡馬一匹,齒十八歲,牝馬一匹,齒八歲,皆十一月戊辰出。62#8226;13
當陽里唐并,年十九,長七尺三寸,黑色,八月辛酉出。62#8226;34
居延城倉佐王禹,鞮汗里,年廿七,問,禹,曰:“之得視女病”,十月乙酉入。62#8226;55
(10)其他名籍
魏郡繁陽高忘里,大夫、謝牧、年,長七尺二寸,黑色。15#8226;14
得成漢里,大夫,彘建德,年二,長七尺五寸,黑色,弓一。37#8226;32
居延都尉給事佐,居延始至里,萬常善,年卅四歲,長七尺五寸,黑色。43#8226;2
河南郡河南縣北中里,公乘,史游,年卅二,長七尺二寸,黑色。43#8226;7
河南郡熒陽桃郵里,公乘,莊盱,年廿八,長七尺二寸,黑色。43#8226;16
□就里,唐宣,年廿三,長七尺三寸,黑色。77#8226;53
河內郡溫西故里,大夫,蘇罷軍,年卅五,長七尺三寸,黑色。334#8226;28
公乘,孫楠,年十八,長七尺一寸,黑色。334#8226;41
居延安故里,孫罷軍,年廿三,劍一,黑色,長 340#8226;39
順,年卅二,長七尺二寸,黑色。340#8226;43
河東北屈口頭里,常舜,年廿六。15#8226;6
得石成里諒賢。15#8226;21
河東襄陵陽門亭長,郵里,郭疆,長七尺三寸。37#8226;42
氐池寶貴里,宣建,年九。51#8226;3
昭武廄令史,樂成里,公乘,尹昌,年二。51#8226;23
昌里,虞武疆,年十三。171#8226;18
以上簡文可分兩部分:一是末尾注明“黑色”者,一是未注者。但這兩部分簡文都是脫離原主件的散件,很難歸入哪一類簿籍,因此單列,很可能是《致籍》的附件。
3.簿類
即簡文中標明某某簿的文書,有《吏卒被兵簿》、《守御器簿》、《谷簿》、《賦錢簿》、《錢出入簿》、《財物出入簿》、《貲直簿》等。這些簿大都是金關本身財產(chǎn)、裝備、經(jīng)濟往來以及駐關人員資產(chǎn)情況的登記簿,但殘缺較多。
(1)《吏卒被兵簿》
右第一船四人,五名具弩一,矢銅一。37#8226;19
弓一,矢廿四。43#8226;10
北亭六石具弩一,完。51#8226;1
登山燧鐵鞮瞀一。288#8226;18
私劍一。288#8226;21
牛車一兩,弓一具,矢八十二枚。334#8226;30
弓一,矢五十,官劍一。334#8226;47
牛車八兩,弓一,矢卅。334#8226;42
(2)《守御器簿》
口石具弩十,其四傷,淵;獾胡、辟非、如意、臨渠三石具弩四,皆傷。瞀十四,完。盾四,完。陷堅矢五十,其五斥呼;矢千五十,其三十四斥呼;三辟非、十二如意,二第六,八臨渠,廿一,完軍。矢千二百,其斥呼;獾胡十八,辟非三,如意二,第六八,臨渠六。完軍三。75#8226;17
(3)《賦錢簿》
出賦錢六百,給東望燧長晏萬閏月奉。閏月,守令史霸付候長度。15.3
(4)《貲直簿》
候長,得廣昌里,公乘,禮忠,年卅。小奴二人,直三萬。大婢一人,二萬。軺車二乘,直萬。用馬五匹,直二萬。牛車二兩,直四千。服牛二,六千。宅一區(qū),萬。田五頃,五萬。凡貲直十五萬。37#8226;35
(5)《錢出入簿》
出錢三百,豆四石。出錢九,盆一。凡用七百一十七錢。43#8226;17
出錢卅,買茭廿束。140#8226;18
4.《功勞案》
肩水候官始安燧長,公乘,許宗。中功,一勞一歲十五日。能書會計、治官民、頗知律令,文。年卅六,長七尺二寸,得千秋里,家去官六百里。37#8226;57
5.致類
簡文中常見帶“致”的文書名,但內容不能確辨,只知其名,如《十二月致》、《吏民出入關致》。另243.34簡曰:“以令取致?!笨梢姟吨隆肥枪傥臅?,其具體形式與內容有待進一步研究。
6.品約類
僅見《烽火品約》殘文,如:
匈奴人入塞及金關以北塞外,亭燧見匈奴人,舉烽、燔積薪。五百人以上,舉地嚴辭 。288#8226;7
望禁姦燧塢上烽火。288#8226;11
7.符類
從簡文可見《葆出入關符》、《隧卒家屬符》、《家屬出入關符》等?,F(xiàn)完整者僅1種,如:
永光四年正月已酉,橐倫延壽燧長孫時符:妻,大女,昭武萬歲里孫第卿,年廿一。子小女、玉女,年三歲。弟小女,耳,年九發(fā)。皆黑色。29#8226;1
永光四年正月已酉,橐倫吞胡燧長張彭祖符:妻,大女,昭武萬歲里,□□,年二。子,大男,輔,年十九歲。子,小男,廣宗,年十二歲。子,小女,女足,年九歲。輔妻,南來,年十五歲。皆黑色。29#8226;2
8.傳與過所類
簡文中有將傳與過所分開稱呼的,也有連稱的,如《吏民出入關傳》、《十月傳》、《過所》等。實際上我們看到的簡文是將傳與過所連稱的;或者說就是過所,其中包含了傳的內容。傳是身份證件,過所則是通行證件。如:
建始二年六月丁巳朔庚申,陽翟邑獄守丞就兼行丞事,移函里男子李立弟臨,自言取傳之居延過所,縣邑、候國、勿苛留,如律令。候自發(fā)。140#8226;1
永始五年閏月已巳朔丙子,北嗇夫忠敢言之,義成里崔自當自言為家私市居延。謹案:自當毋宮獄征事,當?shù)萌?,謁移局水金關、居延懸索關,敢言之。閏月丙子,得丞彭移肩水金關,居延懸索關。書到,如律令。掾晏,令史建。15#8226;19
充光謹案:戶籍在官者弟,年五十九,毋官獄征事,愿以令取傳,乘所占用馬。八月癸丑,居延丞奉光移過所,河津、金關,毋苛留止,如律令。掾承。218#8226;2
三、小結
據(jù)《漢書》和《居延漢簡》記載,甘肅河西地區(qū)(今武威、金昌、張掖、酒泉市)在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分置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之后,在敦煌的疏勒河下游一南一北設立了玉門關和陽關,在酒泉的弱水中下游又一南一北設立了金關和懸索關。四關的設置,牢牢地守護著漢朝廷的西大門和北大門,在邊境管理事務中發(fā)揮了重大作用。時過2000余年,四關中,惟一確定和發(fā)掘了金關遺址,其他三關仍然掩埋在地下。所以,金關遺址是研究西北地區(qū)漢代邊防要塞關卡歷史的惟一物證和四關代表的典范。遺址為我們提供了研究漢代邊防建筑規(guī)模、建筑布局、建筑形式、建筑結構、建筑技術、建筑文化的實物范例。而遺址中出土的簡文書,又為我們研究金關的歷史、作用、性質、機構建制、管理制度、動作程序、具體事務、邊關情況等提供了最原始的第一手資料。所以,從整體看,金關遺址不僅對研究漢代西北地方史、西北邊防史有著重大價值,而且是研究整個漢代政治史、軍事史、經(jīng)濟史、中外關系史的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注釋]
[1]見《居延漢簡》甲乙編,中華書局1980年版。
[2]見《居延漢代遺址的發(fā)掘和新出土的簡冊文物》,載《文物》1978年第1期;又見《漢簡研究文集》,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參考文獻]
[1]吳軍.漢簡中河西邊郡的防御組織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1.
[2]劉國慶.《居延新簡》釋文合校[D].重慶:西南大學,2008.
[3]張俊民.從漢簡談漢代西北邊郡運輸?shù)膸讉€問題[J].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1996,(3).
[4]汪桂海.簡牘所見漢代邊塞徼巡制度[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6,(3).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