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2005年起,國家正式設立大遺址保護專項資金,啟動大遺址保護工作。受益于“十一五”期間大遺址保護工作的資金投入,許多大遺址保護工作成績斐然,并因此誕生了一批小型遺址博物館。本文主要對近年來新生的小型遺址博物館的宣教工作現(xiàn)狀作了分析,并提出加強此方面工作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小型遺址博物館;宣教工作;講解水平
[中圖分類號]G2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1)010-0097-03
一、 遺址博物館的定義
我國的博物館大體分為歷史、紀念、文化藝術、自然科學、綜合五類,其中歷史博物館多以表現(xiàn)古代和近代歷史為主,又可分為中國通史性、地方史性、專史性、歷史遺址性、古園林陵墓性幾種類型。在此,遺址博物館被歸入歷史博物館范疇。①
盧迎紅認為,遺址博物館即是博物館學和考古學密切聯(lián)系的產物,利用博物館的功能充分展示考古的成果。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下特征:實物性、直觀性、單一性和不可移動性。②白巖認為,凡是在由于自然或人為活動的原因形成的遺存的原址上建立的博物館都叫作遺址博物館,包括具有博物館功能的紀念館和文物保護單位。③
吳永琪等在1999年指出,遺址博物館是“在古文化遺址上建立針對該遺址文化進行發(fā)掘、保護、研究、陳列的專門性博物館”。④
本文談及的遺址博物館主要是指符合吳永琪等定義的小型遺址博物館。此類博物館體量較小,遺址性質多為宮城建筑遺址、墓葬遺址、手工業(yè)作坊遺址等,如漢長安城長樂宮遺址博物館、西周豐鎬車馬坑遺址陳列館、唐大明宮含元殿窯址陳列館、西安唐皇城墻含光門遺址博物館等。
二、 小型遺址博物館宣教工作現(xiàn)狀
(一)教育職能是博物館的基本職能
王宏均在《中國博物館學基礎》中提出,我國博物館的職能主要有以下五點:收集、保藏文物、標本和其他實物資料;傳播科學文化知識;思想道德教育;科學研究;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筆者認為,收藏、研究、教育是博物館的基本職能。其中收藏、研究的目的都是為了教育,即為傳播科學文化知識,進行愛國主義思想道德教育,豐富人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生活服務。因此,教育職能是博物館的基本職能。
(二)小型遺址博物館宣傳教育工作現(xiàn)狀分析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日益重視,一批小型的遺址博物館相應誕生。相對于擁有重要考古發(fā)現(xiàn)或者精美隨葬品的大型建筑或者陵墓等遺址博物館,這些小型遺址博物館規(guī)模較小,除了接待一些相同領域的專家或者相應地域的領導、文物保護宣傳日期間接待一些遺址區(qū)周圍的中小學生之外,很少人問津,在日常接待工作中甚至可用“門可羅雀”來形容。小型遺址博物館雖然發(fā)揮了其收藏、研究的職能,但沒有充分發(fā)揮出其作為一項社會公益事業(yè)所應具有的服務人民大眾,使之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地了解遺址、掌握知識、提升自我的宣傳教育職能。
三、 小遺址博物館宣教功能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博物館可視性不強,缺乏吸引力
在大的保護背景支持下,這些大遺址中極少一部分遺址因為其發(fā)掘后所獨有的重要價值而被投資修建博物館,從而得以永久存留,這是保護遺址的成功之處,避免了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等不可預知因素對此類遺址的破壞。
但是,此類博物館多為一些考古發(fā)掘遺址的現(xiàn)場展示,其陳列內容普遍模式化,主要是遺址出土時的原貌和很簡易的文字和圖像介紹,對于專業(yè)人員來說欣賞起來不費吹灰之力,對于絕大多數(shù)普通游客來說,參觀此類博物館,明白其中所蘊涵的歷史信息就比較困難。因為此類遺址所展示的僅僅是今日地表下保留一部分遺存,如果是陵墓遺址,則比較簡單,主要是墓道、壁畫、陪葬器物等一些參觀元素;如果是建筑遺址和作坊遺址,面對一堆無美感、無詳細介紹說明、無具體圖像演示、無講解人員解說的殘磚斷瓦、柱礎石和夯土堆積,大多數(shù)參觀人員可能都會望而卻步。
(二)講解員講解水平和知識儲備有限
近年來,新生的小遺址博物館大多隸屬于最基層的田野遺址保護管理機構,此類保護機構多為全額撥款事業(yè)單位,人員構成復雜,專業(yè)技術人員較少,擁有專業(yè)講解知識的講解員更是欠缺,目前的講解人員主要是在單位內部通過挖潛產生,這些講解員僅接受過定期的講解和接待培訓工作,自身未受到系統(tǒng)的相關博物館、歷史、考古等業(yè)務知識學習,因此在講解過程中難免出現(xiàn)照本宣科、填鴨式的宣傳教育方式,而這種枯燥、沉悶、單一的傳教工作使游客缺乏接受新知識的自由感、獲取新知識的充實感、逐步掌握新知識的成就感,使一些希望通過休閑活動而提高自身科學文化素質的游客產生厭煩情緒和審美疲勞,導致其以后減少對博物館的參觀次數(shù),并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口口相傳,造成博物館游客的流失。所以,提高此類遺址博物館講解員的講解水平,增強其知識儲備的工作很有必要。
(三)宣教對象的知識水平參差不齊、接受能力不同
當前,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與之相適應的精神需求也日益增長,伴隨著節(jié)假日旅游、蜜月游、親情游、黃昏游等各種名目的旅游項目越來越多,作為旅游主要目的地之一的博物館的接待對象也更加復雜,除了對少數(shù)特殊的領導、專家、學生的接待之外,更要兼顧好對普通大眾的接待。由于這些觀眾的生活閱歷、知識水平、年齡層次存在不同,導致其對博物館所蘊藏相關知識的接受能力也不盡相同,有的人通過講解人員的宣傳和博物館陳列的說明,能夠理解并掌握博物館的展示內容,有的人針對陌生的專業(yè)術語則茫茫然不知其所以然,不僅沒有享受到文化的美的熏陶,部分甚或因不理解不明白而自卑、反感,以致最終對博物館敬而遠之。
(四)宣傳力度不夠,知名度不高
造成小遺址博物館知名度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此類博物館成立時間較短,雖然在成立之初也做了一定的宣傳工作,但是由于其場館面積較小,出土文物數(shù)量及精美程度有限,難以造成吸引人眼球的宣傳效應;二是此類博物館的管理和經(jīng)營工作目前還比較保守,缺乏活力,博物館的宣教工作相對于旅游業(yè)的發(fā)展需要來說,還比較消極,主要是坐等游客上門參觀,沒有主動地參與到市場的宣傳競爭中去,導致這些博物館的知名度太低,游人寥寥無幾;三是管理單位缺乏與媒體之間互動的經(jīng)驗和經(jīng)費,此類博物館所屬管理機構一般為全額事業(yè)單位,在與媒體互動方面的經(jīng)驗不多、資金較少,一方面對媒體推介產生的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缺乏足夠的承受和化解能力,一方面也缺少維持宣傳連鎖效應的資金。
(五)配套服務有待改善
小遺址博物館大多是隨著大遺址保護管理工作的不斷開展而衍生的,因此,其所依存的背景都比較單純,主要是最基層的文物保護管理機構。而這些管理機構的管理職能和人員結構并不能滿足這些基層博物館發(fā)展的需要。目前需要迫切解決的是除博物館基礎陳列外的一些相關配套服務的改善。包括員工的服務意識有待提高、博物館的交通條件需要改善、博物館區(qū)的基礎服務設施不夠完善,缺乏與旅游相配套的、滿足游客休閑的相關服務設施等。
四、 加強小型遺址類博物館宣教工作的建議
當前,全球一體化的使我們對一些發(fā)達國家人們的生活習慣有了一定了解,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歐美等發(fā)達國家的國民將參觀博物館視為自己的一種消費習慣。在我國,這種習慣還在初級的培養(yǎng)過程。最基層的小型遺址博物館,加強宣教工作,主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進一步充實博物館陳列
小型遺址類博物館是今人穿越時空、了解前人生活軌跡的時空隧道。游客來到博物館,并不是要獲得博物館陳列和博物館服務設施,而是要獲取知識,充實自我,愉悅心情,感受文化體驗,獲取社會認同感,增強自己作為社會人的意識和能力。⑤因此,博物館的展陳設計者應充分考慮到游客的這種需求,設計出內涵豐富、特色鮮明、引人入勝的陳列。
由于此類博物館為經(jīng)考古發(fā)掘的地下遺址,其具象特征不明顯,多數(shù)游客在有限的參觀時間里不能夠迅速有效地在腦海中復原出其具體形象,因此,設計陳列時就需要考慮建立一個立體的圖像展示效果——或采用三維圖像復原展示、或采用紙張圖畫復原展示、或采用電子觸摸屏進行相關圖像的分解合成介紹展示等。
以長樂宮凌室遺址博物館為例,該遺址是西漢王朝的都城——漢長安城長樂宮內藏冰的庫房遺址,目前展示內容比較單一,主要有13塊展示宣傳牌分列于大廳兩側墻壁。為了增加展示效果,在新的補充陳列中,要依靠此博物館的藏冰特色,在設計時以藏冰為核心,充分加入一些制作反映凌室的歷史發(fā)展脈絡,西漢王室鑿冰、取冰過程,冰塊的存放方式和其不同用途的三維圖像展示,可以參考西安半坡博物館電子觸摸屏分解合成的展示效果,通過圖像展示促進游客對參觀內容的理解,加深游客印象,吸引游客興趣,滿足游客需求。
(二)加強對講解員的培訓工作
在當代社會,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走進博物館,人們的學習能力,社會交往能力,休閑傾向和服務需求都日趨個性化,他們來博物館學習的目的也是多層次的,博物館已經(jīng)很難通過安排同一的教育項目來滿足人們多元的需求。⑥因此,對于這些基層遺址博物館來說,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加強對現(xiàn)有宣教人員的培養(yǎng)工作是滿足不同層次游客需求、促進宣教工作深入開展的一項重要內容。目前,結合實際開展此項工作主要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從講解員自身做起,及時幫助其補充與本行業(yè)相關的基礎業(yè)務知識;二是加強外部包裝,組織宣教人員參與禮儀接待等方面的培訓工作;三是要走出去,向一些國家級博物館的優(yōu)秀講解員進行現(xiàn)場學習,以便在講解中揚長避短,提升自己的講解水平;四是要加強對國家方針政策和一些政治理論知識的學習了解,以便在講解中把握宏觀的政策方向。通過以上的培訓工作,爭取培養(yǎng)出適合本博物館的自信、有個性的講解員。因為講解員在講解活動中,不僅傳播知識、實施教育、實現(xiàn)博物館價值,同時也體現(xiàn)講解工作者自身的價值和追求。一個充滿自信的講解員可以感染游客,使游客對講解員的知識水平和業(yè)務能力產生信賴之情。
(三)細心觀察,及時了解游客的講解需求
在講解工作中,講解員要“因人施講”,將展覽內容、展覽主題、講解目的以游客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傳達給游客。為此,講解員要深刻理解展覽內容和講解目的,善于觀察、發(fā)現(xiàn)和確認游客的素質、興趣、需求和學習能力,適時適度地改換講解方法,組織游客、吸引游客,取得雙方都滿意的講解效果。⑦簡單地說就是講解員要針對不同的參觀對象選用不同的講解內容,也就是要具體對象具體分析。因為每個參觀對象的學習能力、經(jīng)驗水平、思維方式、社會背景、文化背景不同,導致其學習能力不盡相同。在參觀博物館的人群之中,有的游客有備而來,之前他們已經(jīng)通過各種媒介獲取了博物館的基礎服務內容,因此,到博物館后,他們駕輕就熟,不僅放松了身心,亦汲取了養(yǎng)分,收獲了知識;而有的游客完全是臨時起意,因此在參觀的過程中就不容易理解,也不能充分領會講解人員的介紹,使自己不僅沒有休閑,沒有學到知識,反而感到一定的壓力。例如一座墓葬遺址博物館所展示的如果只是考古發(fā)掘成果或者當時的墓葬文化,沒有反映它對后世乃至今天的喪葬文化及其它意識形態(tài)領域產生的影響,那么今天游客的思想與參觀對象之間就會有一個斷層,以他們現(xiàn)有的知識結構和生活經(jīng)驗去理解幾百年甚至幾千年前的古人的喪葬文化就比較困難,所以博物館的講解員要細心觀察游客需求,針對不同對象選擇講解其感興趣的知識,幫助游客理解陳列內容,滿足游客的不同需求。
(四)加大宣傳工作力度
宣傳是改善服務、促進工作的有效手段。對于這些小型遺址博物館,在現(xiàn)有的條件下做好宣傳工作主要是把握以下幾點:一是在單位培養(yǎng)一部分宣傳工作人員,并對他們進行相關的業(yè)務培訓,拓展視野,提高其宣傳能力;二是加強與各級新聞部門的聯(lián)系,包括報刊、電視、電臺、網(wǎng)絡、主辦主題活動等,通過與各級新聞媒體的聯(lián)系和交流,借助外力,擴大自身宣傳效果;三是抓好日常工作的宣傳,制作并向參觀游客發(fā)放生動活潑的宣傳資料,利用重要的節(jié)日或者相關活動主動參與宣傳推廣工作,在博物館附近豎立指示標志等。
(五)改善配套服務設施
當今時代,服務成為博物館工作的主要目標,即博物館收藏藏品的目的是向大眾傳播科學文化知識,進行思想道德教育,促進科學研究,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因此,提供全方位服務、滿足不同游客的參觀需求就成為博物館的主要工作內容之一。
有人認為博物館的服務主要包括參觀服務、學習服務、信息服務和休閑服務。⑧筆者認為參觀服務主要是提供高質量的引人入勝的陳列展覽,學習服務主要是培訓出優(yōu)秀的、能滿足不同游客需求的講解員,信息服務就是要做好宣傳引導工作,至于休閑服務則是此類小型遺址博物館目前最為短缺并且急需改善的配套服務內容,它包涵博物館的開、閉館時間,是否免票,工作人員的服務態(tài)度如何,是否擁有購物、餐飲、休息場所,交通設施是否便利,館容館貌、廁所衛(wèi)生、展廳保潔、安全巡視,休息座椅的數(shù)量和位置,展覽中的氣味和視覺環(huán)境等是否滿足游客參觀需求等。為此,要提供好休閑服務,首先是要制定出具體詳實的博物館發(fā)展規(guī)劃,并且根據(jù)規(guī)劃內容逐一落實;其次是加強對工作人員的培訓教育工作,增強工作人員的服務意識和工作主動性;三是做好對游客的回訪工作,重視游客的體驗,及時了解游客需求,以便改進工作,爭取使游客乘興而來,盡興而歸。
隨著國家對大遺址保護工作的重視,大遺址保護事業(yè)不斷開展,小型遺址博物館將會更多,只有充分發(fā)揮好這些博物館的宣教職能,對游客進行文化熏陶和知識教育,才能滿足游客需求,促進全民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建設文明、奮進、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
[注釋]
①王宏均:《中國博物館學基礎》,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②盧迎紅:《關于遺址類博物館發(fā)展的思考》,《北京文博》,www.bjww.gov.cn/2004/7-27/3020.html.
③白巖:《論我國遺址博物館的存在價值及發(fā)展》,《北京文博》,2004年第7期.
④吳永琪、李淑萍、張文立:《遺址博物館學概論》,陜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⑤⑥宋向光:《博物館進入服務時代》,引自《物與識——當代中國博物館理論與實踐辨析》,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
⑦宋向光:《陳列講解效果談》,《物與識——當代中國博物館理論與實踐辨析》,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
⑧《宋向光:強化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質量》,《物與識——當代中國博物館理論與實踐辨析》,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