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看到王作文的國畫作品,是20年前刊登在《蘭州晚報》和《蘭州日報》上的圖片。熟知他的蘭州市文聯主席郭文濤先生當時就說,作文畫畫,筆墨感覺好,很有藝術潛質。畫家董吉泉先生也親眼目睹過他作畫,評價說:“人家隨意畫幾筆,就顯出靈氣,不俗?!?/p>
其實我初識作文,不是因為他的繪畫,而是緣于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20年前我在榆中工作,分管全縣文化教育。那時他就在省刊《飛天》上接連發(fā)表了《陣雨炮》、《雨殤》等多部中、短篇小說,已經成為省內的文學創(chuàng)作骨干,我省著名文學評論家管衛(wèi)仲先生還寫了《王作文小說影響》的專評文章。他那些小說,描寫的全是鄉(xiāng)村生活的場景,既清新樸素,又厚重質感,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或歌或泣,彰顯出人性的本原,一幕幕熟悉的鄉(xiāng)村原景時濃時淡,浸染了泥土的顏色。令我驚奇的是,那時他初寫小說,剛邁步就如此雄健,不知會走出多遠。
熟悉后才知道,他農校畢業(yè)后離開家鄉(xiāng)去了西藏,一呆就是14年。他下過基層,參加過平叛,大部分時間在日喀則文工團工作。從那時起,他就開始嘗試各種形式的創(chuàng)作,并且收獲頗豐。他畫過畫,習過書貼,日喀則的街頭有不少他畫的宣傳畫;緣于愛好,他也狂熱地寫過詩,并且多次見諸《西藏日報》;但創(chuàng)作最多的還是音樂作品,由他編劇作詞的歌舞《歡樂的夏爾巴》、六弦琴彈唱《我的理想長翅膀》在國慶三十周年文藝調演中獲得文化部頒發(fā)的創(chuàng)作二、三等獎。轉業(yè)回榆中后,他先后在旅游和文化部門擔任領導,生活經歷豐富,文化學養(yǎng)深厚。在小說創(chuàng)作上邁出驕人的一步,既顯示了他的天份,也是多年文化沉淀的一次集中爆發(fā)。
離開榆中后,我們多有往來。得知他停止了文學創(chuàng)作,覺得很可惜。但令人欣慰的是,他將全部身心又投入到了國畫創(chuàng)作中,并且出手就蹊徑獨辟,孤峰孑立。近年來,他的國畫作品多次在蘭州市舉辦的“迎香港回歸十周年”、“國慶六十周年”等畫展中展出,最近又參加了甘肅省“群星獎”書畫展,勢頭極為強勁。
他畫竹、畫梅,也畫魚蟲鳥之類,但畫得最多的還是國花牡丹。他追求靈動傳神的藝術效果,突出筆墨技法的個性化表現;既注重把握牡丹端莊凝重、雍容華貴的氣韻,又表現出傳統(tǒng)文人畫雅致清新的意境。所畫牡丹生動自然,昂揚挺秀,有富麗華貴之傲氣,無庸俗獻笑之媚態(tài);用筆簡潔,色彩淡雅,畫中有詩的酣暢,也有音樂的律動。
其實畫如其人,也顯其志。他的每幅作品里無不流露出鮮明的人生態(tài)度和藝術追求。故鄉(xiāng)家家戶戶種植的各色牡丹,是他寫生的素材,也給了他人生和藝術啟迪:嚴冬蓄勢以待,逢春昂然勃發(fā),雖然花期短暫,但盡情燦爛綻放。他喜歡牡丹,不是因為它的富貴,而是它的美好寓意,它透露著家鄉(xiāng)人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他畫牡丹,不渲染華貴的姿態(tài)和艷麗的色彩,注重的是牡丹高貴的氣質和昂然向上的精神。他是一個文人,畫里顯現出所有文人的良好品格:不畏艱難,傲然于世,追求完美,從善如流;不追逐虛名浮利,不放棄對藝術的探究;存有恭人禮事的謙和,還有榮辱不驚的淡定。他是新時代的文人,也就沒了古代文人厭世不群的頹廢和絕塵離俗的激憤、傷懷。他的畫里鮮明地展露出兩種情愫:文人的傲骨和對生活的擁抱。
王作文現為中國書畫家協(xié)會會員、甘肅省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甘肅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蘭州市書協(xié)會員,愿他在藝術這條崎嶇的路上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