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教學設計《孫中山破陋習》
[文獻編碼]doi:10.3969/j.issn.0450-9889(A)2011.08.020
教師執(zhí)教一篇課文總要考慮教學的切入點,考慮如何設計一條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線索。同時為了引導學生和文本進行有效的對話,還要對文本內容進行巧妙的分割、整合,使之形成幾個緊密相連的板塊,這就是語文教學的“切入點”“貫穿線”“閱讀塊”。筆者以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孫中山破陋習》一文為例,談談教學設計的中如何持有“點、線、塊”意識。
一、找準“切入點”,提領而頓
教學一篇文章,能否找準“切入點”,關系到整個教學的成敗。因為這個“點”可以是文章的重點、難點,也可以是文章的情感凝聚點,即文章的核心和靈魂。找準“切人點”,便牽住了文章的“牛鼻子”,能收到“提領而頓,百毛皆順”的教學效果。那么,文章的切人點究竟如何確定?筆者認為可從兩方面來把握:一是文章外顯的語言形式,即能體現(xiàn)文章主旨的標題、關鍵的詞句和語段;二是文章內隱的思想情感。前者,學生只要在教師的引領下,對文本進行初步感知,就能迅速地把握,而后者則需要引導學生與文本在情感上發(fā)生碰撞,做到披文人情。
例如《孫中山破陋習》一文,如果從語言形式上切入,這個切入點應該是文題中的“破”字,因為文章是緊緊圍繞孫中山為什么要破陋習和怎樣破陋習展開敘述的,引導學生從“破”字人手,先產(chǎn)生疑問,形成閱讀期待,然后扣住疑問,品詞析句,便能探尋到文章的主旨,直抵人物心靈。如果從文章內隱的情感切入,可以引導學生初讀課文,說說自己的感受,學生可能產(chǎn)生對姐姐的同情,對媽媽的不理解,對孫中山的欽佩,對“陋習”的憎恨等復雜而多元的情感,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品詞析句,進一步豐富情感體驗。
雖然是兩種不同的教學切入,但目的都是要達到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發(fā)展語言,提升人文素養(yǎng)的目的。
二、理清“貫穿線”。彩線串珠
作者寫文章總有或明或暗的線索貫穿全文,引導學生閱讀文本應順著這樣的線索“順藤摸瓜”,得到“作者思有路,遵路思斯真”的效果。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注意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設計出一條貫穿全文的教學主線,如彩線串珠般,串出課堂的精彩。
《孫中山破陋習》一文線索明晰,文章圍繞“破”字把孫中山愛憎的情感貫穿始終,一條情感線折射出了主人公豐富的內心世界和可貴的品質。如“孫中山小時候很喜歡自己的姐姐”“孫中山又是生氣又是心疼………‘以后的幾個月……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孫中山情感變化的軌跡是“喜歡一生氣一心疼一刺痛”,教學時如果能抓住這條情感變化線組織教學,便能有效地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傾聽文字背后的聲音??梢赃@樣設計:先讓學生讀課文,找出能表現(xiàn)孫中山情感變化的語句,然后用課文的關鍵語句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深入研究課文,如他為什么很“喜歡”自己的姐姐,從哪些詞句中能感受到?他“生氣”的是什么?“心疼”的又是什么?是什么“刺痛”了他幼小的心?學生在感受文本語言時,便能移情體驗,和文本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深入地感悟文本內涵。
三、整合“閱讀塊”,板塊推進
“塊狀閱讀”是針對肢解課文的現(xiàn)象而提出的一種閱讀方式,即把課文按照文章內在的肌理整合成幾個“閱讀塊”引導學生去閱讀,這樣既有利于教師靈活而有創(chuàng)造性地處理教材,又有利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設計“閱讀塊”一般可按照教材行文的順序及內在的結構去組合,把幾個表達意思緊密的自然段作為一個“塊”,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教學思路、教學設計,對文章的段落進行合理的調整、組合,形成打破文章段落順序的新的“塊”。要注意的是,“板塊”也有主次之分,對重要的“板塊”要舍得花力氣、花時間,以重錘敲之,次要的“板塊”不可雕琢過細,免得喧賓奪主,費時又低效。
《孫中山破陋習》一文,如果按照文章的敘述順序去分“塊”的話,可分為三塊:一是第1段,寫孫中山小時候很喜歡自己的姐姐;二是第2至7段,寫媽媽給姐姐纏足,孫中山又生氣又心疼,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三是第8段,寫孫中山廢除了纏足的陋習。也有的老師根據(jù)自己的教學思路,把第1段和第6段作為一個“板塊”,讓學生進行對比閱讀,學生從姐姐的前后變化中產(chǎn)生了疑問,形成閱讀期待,此時再引導學生進入第二板塊的學習。
找準“切人點”,理清“貫穿線”,整合“閱讀塊”,教師在文本解讀和設計教學時具備了這樣的“點、線、塊”意識,才能真正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