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教育的人,怎樣才可以將無心向學的孩子留在學校,令他們有機會成為社會的棟梁?
減少讀書的挫敗感,是一個方法。試想,前面是一輛剛開動的校車,為了能夠趕上,只好奮力向前,盡量追上。然而,追至一個街口、兩個街口,依然有一段距離,且距離是愈來愈遠。最后,累了,灰心了,接下來絕望了,只有眼巴巴地看著同學們遠去。
永遠都追不上的校車,你只有放棄。學業(yè),也是一樣。然而,校車司機若是及早發(fā)現(xiàn)追車的學生,他能夠稍微減速,或是稍作停留,結果又會怎樣呢?
新加坡的教育局,便想出了“選修”的方法,將“因材施教”的概念,擴大到“因興趣而學”,務求讓學生們都能夠有“追得上”的感覺,從而降低退學率。香港的學生,至少要等到中學三年級,才有文、理、商分科的選擇,但新加坡卻在小學已設有選科機制。
2004年以前,新加坡學生讀到小學四年級時,便分有EM1、EM2和EM3三種不同課程,按照能力調整學習分量。EM2給中游的學生修讀,主修英語、數(shù)學、母語和科學四科。EM1提供給最精英的學生,可再加修一科“高級母語”,是較為深入的語文科。EM3則設計給能力較次者修讀,主要學科減至三科,且課程內容減輕,修讀的只是“基礎級”的英語、母語和數(shù)學,科學雖仍要學習但毋須參與考試。如此他們便可以投入更多時間在圖工、音樂、社會科學等等人文與藝術科目上。自2004年改制后,EM1與EM2合并,學生的選擇權再進一步加強,可根據(jù)自己的成績彈性地選修適合自己的課程。
及至中學,亦設有“特別課程”“快捷課程”“普通學術課程”以及“普通工藝課程”幾種系統(tǒng),各有不同的科目搭配,修習的年限也不同,前兩者念四年,后兩者則為五年。特別的是,它不像香港的文科和理科一般選擇了就難以改變,而是容許交叉修讀,譬如開頭兩年先念“普通學術課程”,中三時轉為“特別”或“快捷”課程亦可。
除此之外,也有“美術特選課程”及“音樂特選課程”給有這方面才華的學生選擇,也另設外語科,專門給在小學離??荚囍斜憩F(xiàn)最優(yōu)秀的10%學生修習。
簡而言之,就是能力高的學生,才給他們更多的功課,較弱者則毋須面對太大的負擔。
揠苗助長的教訓,相信所有人都聽過。讓所有學生修讀整齊劃一的課程,對當中能力不足者,只會欲速則不達。就如一個走得慢的人,身處在田徑選手當中,只得被跌跌撞撞地推著走,失去了自己的步伐,最終倒在地上。減輕挫折感,讓大家都有機會追上校車,只要留得學生在,就不怕想不出調教的方法來!
(選自《南國都市報》2010年11月8日,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