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是語文教學的關鍵。朗讀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技能,也能培養(yǎng)學生掌握主動理解課文的學習方法,從而更深入地去理解文本。因而抓好朗讀訓練,在語文教學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葉圣陶先生多次強調:“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币虼?,閱讀能力是人們在生活中必須具備的一種重要能力,也是學習、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能力。尤其是信息時代的到來和終身教育的提出,對人們的閱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朗讀又是提高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應該注重朗讀。
初中語文教材可謂名篇薈萃。如何領略到這些經(jīng)典佳作語言之妙處,我首先讓學生欣賞藝術家的朗讀錄音。學生靜靜地坐在教室里悉心傾聽著,在音樂的伴奏下,藝術家的朗讀抑揚頓挫,聲音時而低沉,時而高亢,時而如和風細雨,時而似狂風巨浪。那字字、句句、聲聲,無一不撥動著學生的心弦。隨著朗讀的深入,他們或興奮、喜悅,或悲憤、憂傷,被深深地打動了。老藝術家畢克朗讀的《在烈日和暴雨下》,夏青先生朗讀的《春夜喜雨》《背影》,劉廣寧朗讀的《我的叔叔于勒》,還有喬榛、丁建華等朗讀的課文都曾使學生陶醉不已,不時地拿腔拿調地模仿。我也真正體會到了聲音藝術魅力的神奇。《春》是一篇優(yōu)美的抒情散文,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先后四次欣賞了藝術家的朗讀錄音,去體會朱自清先生用文字描繪出的春天的美景及其對春天的喜愛之情。通過藝術家聲情并茂的朗誦再現(xiàn)給同學們,這樣,學生不僅加深了對課文中心內容的理解,同時得到了藝術的享受。
那么,教師應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誦讀能力呢?朱自清先生提出的誦讀方法是,“先由教師范讀,后由學生跟著讀,再由學生自己練習著讀,有時還得背誦?!边@種訓練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1.課前預習時要讀,這里姑且稱為“預讀”,要求“聲出口,筆在手”。但值得提及的是,誦讀課文不是簡單的開口就念,而要與認、辨、疏的功夫相結合。認、辨、疏即注音、辨字、疏句,方法是拼音注在字頭上;辨字與釋詞統(tǒng)一在一種常規(guī)格式里;疏通課文中有關句子,做到文章的意思能大致理解。當然,在預讀階段,需要“發(fā)疑”,這是絕大多數(shù)語文教師的一致看法。高明的語文教師都把“導讀”當做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課文的貌似無疑之處生疑,發(fā)疑。因為只有生“疑”,才能有“悟”,不疑則不悟。可見發(fā)疑在預讀中的重要性。
2.課上要讀,這就可采用朱自清先生的誦讀方法:教師范讀,學生輕聲讀或默讀,跟上教師的節(jié)奏、要領,進一步了解課文內容,解決有關問題。教師范讀,可主讀全篇或課文中的某一部分,甚至一個自然段。其余的部分要求學生根據(jù)范讀自己去讀,去體會文章的思想。
3.課文講解之后,依然需要誦讀,學生獨立進行,這是理解基礎上的誦讀,對深入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表現(xiàn)方式有很大的幫助。通過誦讀,聲音、章句、層次、中心、義理、感情等都容易融會貫通而達到進一步的理解。
4.課后,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多讀,反復讀,從而讓學生對文章進行理論化和感情化、藝術性與表演性的處理。課后讀的對象可以是課上的講練課文,也可以是課外的閱讀材料。教師要爭取做到把精彩的時文和中外名著有的放矢地介紹給學生去讀,從而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真正為學生的說話和寫作服務。
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教師的責任重大。教師要營造一個有利于學生情緒化的平臺,讓學生直接面對文本,主動地去讀,專注地去讀,興致勃勃地去讀。學生的自主性越強,積極性越高,其收獲就越大。教師只有根據(jù)教學需要,運用科學的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才能使之產(chǎn)生強烈的閱讀欲望。
經(jīng)過多層面的朗讀訓練,學生上課的積極性會大大增強。因此我們要牢牢把握“讀”的環(huán)節(jié),讓語文教學的課堂充滿瑯瑯的讀書聲。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龍岡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