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救救孩子”是魯迅對改變受傳統(tǒng)封建禮教壓迫的孩子命運的吶喊,家庭教育思想是魯迅教育思想中的一筆寶貴財富。從三個方面論述魯迅的家庭教育思想,以期為當前的兒童家庭教育提供參考。
關(guān)鍵詞:魯迅;兒童;家庭教育
魯迅認為,父母是孩子最早的教師,兒童教育首先要從家庭教育開始,養(yǎng)育和教育孩子都是父母的責任。魯迅關(guān)于兒童家庭教育的思想主要有下列幾個方面:
一、反對封建家長制
魯迅生活在清末民初的時代,社會封建等級制度森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思想根深蒂固。兒童是父母的私有財產(chǎn),父親就是家庭的權(quán)威。
在中國,魯迅先生對封建舊倫理、舊觀念進行了犀利的批判,在其小說《故鄉(xiāng)》中,閏土是一個典型的受封建思想影響的人物,“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親告訴我,閏土來了,我便飛跑地去看。他正在廚房里,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這可見他的父親十分愛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許下愿心,用圈子將他套住了。”可想而知,當時的閏土受到的教育主要來自家庭,舊社會和封建思想將一個活潑、有生機的少年吞噬了。為了讓兒童從黑暗的舊社會和封建的枷鎖中解放出來,魯迅先生發(fā)出了“救救孩子”的強烈呼喊。
二、提倡家庭教育要尊重兒童的天性
根據(jù)皮亞杰的理論,兒童的心智成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具有階段性的,他的理論認為:“兒童心理的成長就是在社會物理環(huán)境的干擾和有機體的需要之間繼續(xù)不斷求得平衡,以連續(xù)保持其結(jié)構(gòu)系統(tǒng)?!奔彝?yīng)該為兒童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但是在當時的封建社會,兒童的天性是得不到尊重的,兒童通常被看做是“小大人”。針對這種社會現(xiàn)象,魯迅先生提出了“兒童教育要順應(yīng)自然,不要多拂逆他們的喜愛,也不要多給他們打擊”的思想。
“小海嬰在住所門外的小天井里栽了一棵南瓜秧,不料秋天竟結(jié)了兩只大南瓜,第一次收獲自己勞動的果實,小海嬰自然非常高興,歡喜雀躍,把南瓜捧到客廳上,久久端詳。正在這時,內(nèi)山完造先生來訪,臨別,魯迅向客人介紹說,這是孩子種的南瓜,今天剛剛摘下來的。內(nèi)山連連夸獎,并稱贊瓜長得很大,魯迅接著就說:‘海嬰是大方的,既然先生喜歡,就送你一只吧!’小海嬰由于沒有思想準備,開始感到很意外,心里雖然悵然若失,還是爽快地答應(yīng)了。第二天,內(nèi)山夫人將一碗煮好的異國香味的南瓜拿來讓魯迅一家品嘗,小海嬰心里十分舒暢,由衷地感到把大南瓜送給內(nèi)山先生是頗為值得的,再也不感到可惜了。”
三、家庭教育要注重方法
家長對兒童進行教育還存在方法的問題,方法不對,也是教育不好孩子的。魯迅在《上海的兒童》一文中批評了舊中國的家庭教育方法,一種是任其跋扈,一點也不管,罵人固可,打人亦無不可,在門內(nèi)或門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網(wǎng)的蜘蛛一般,立刻毫無能力。另一種是終日以冷遇或喝斥,甚而至于打撲,使他退縮,仿佛一個奴才,一個傀儡。這兩種家庭教育的方法都是不對的,這樣的教育方法是教育不好兒童的。
縱觀魯迅先生的一生,從他“五四”前夕“救救該子”的吶喊,“五四”高潮期“解放孩子”的主張,到他二十年代為青年一代奮身“肉搏”、披荊斬棘,再到他三十年代對兒童教育的切身關(guān)注和嘔心瀝血,可以說對于孩子的啟發(fā)和教育貫穿了他的整個生命。在“中國的孩子”身上寄托著魯迅對舊世界的批判以及對新世界的展望。
參考文獻:
?。?]魯迅.吶喊[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8:65.
?。?]魯迅.吶喊[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8:68.
?。ㄗ髡邌挝?廣西師范大學(xué)教育科學(xué)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