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陣地,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渠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每個教師追求的目標。實踐證明有效性教學的決定因素取決于教學對象——學生,即學生對課堂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專注性。那么,如何提高課堂的教學質(zhì)量呢?我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應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一、巧設新課導語,追求教學的有效性
新課導入藝術,是提高授課效率的關鍵一環(huán)。恰當、簡潔、生動或風趣幽默的導語,會有效地吸引學生,使其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并迅速形成教學高潮。因此,教師應設計出新穎的導語以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如講“長江”時,播放長江的一段影視片段,一方面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來。讓學生陶醉在優(yōu)美的藝術環(huán)境中,在愉快、輕松的心理狀態(tài)下學習知識,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地理事物的理解,而且也可讓學生獲得很好的藝術享受。
二、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追求教學的有效性
教學問題是貫穿教學過程的主線。恰當?shù)膯栴}可以激發(fā)學生解決問題的愿望,啟迪思維,進而對知識本身產(chǎn)生興趣。在教學中,問題設計的是否新穎、是否具有啟發(fā)性,關系到學生能否有效地進行探究活動。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可用歌曲,如講“中國的民族”時,師生同唱《愛我中華》把教學氣氛推向高潮;可用詩詞,如講“氣溫垂直變化規(guī)律”時引用“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說明地勢越高氣溫越低;可用諺語,如講新疆氣候時用“早穿棉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突出新疆氣溫日較差大的特點。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發(fā)學生濃厚的興趣,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效果。
三、傳授知識,貼近生活,追求教學的有效性
地理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如講“青藏高原地區(qū)”時,播放歌曲《青藏高原》,增強教學內(nèi)容的感染力,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感情。同時提問:假如暑假里同學們?nèi)ダ_旅游需要帶哪些必需品?青藏高原海拔很高,離太陽很近,可是氣溫為什么很低呢?給學生思維上的沖突,踴躍思考,積極討論,這樣能夠提高地理課堂的教學效果。
總之,教學過程應充分體現(xiàn)“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思想。教師要善于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調(diào)動其探究問題的積極性,使其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要正確理解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使我們的地理課堂真正成為符合課改理念的課堂。
(作者單位 河南省濮陽市清豐縣實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