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教育家洛克早在17世紀就指出:“教育上的錯誤比別的錯誤更不可輕視?!睘槭裁础案豢奢p視”呢?這是因為教育上的錯誤往往要影響人的一生,因為教育上的錯誤對學生造成的損失往往帶有不可挽回性。
我們固然無法證明應試教育會對人的發(fā)展造成什么樣的后果,我們也不能清晰地劃分出應試教育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形成的因果關系。但我們清楚,在創(chuàng)新方面,近現代以來我們確實落后于西方。
我們的教育改革如果僅僅在戰(zhàn)術上進行構建,往往最后又都回歸到應試之中,往往最后又培養(yǎng)出更多的應試型人才。改革改到最后只能加劇了應試教育。
可喜的是在世紀之交,國務院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做出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這是一個關于教育改革的戰(zhàn)略性文件,在《決定》中鮮明地指出:要以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思想為指導;要以提高國民素質和民族創(chuàng)新能力為宗旨,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是我國教育指導思想的戰(zhàn)略性轉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在這種新舊交替之際,實踐中存在著總是因為考試而難以實施素質教育的無奈:實踐中也存在總是因為不知道素質教育到底怎樣進行的困惑??荚嚺c素質教育有悖嗎?推行素質教育,教學成績就要下滑,兩者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嗎?或者教學成績一落千丈,那又能稱為是一種素質教育嗎?這些疑問不僅僅反映出傳統應試教育脆弱的慣性,也充分暴露出我們對素質教育仍然存在著種種誤解和不理解。似乎素質教育是一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概念。我認為這也是我們的教育教學仍然沒有進入科學階段的表現,是應該提倡而且大力提倡科學教育的時代了,素質教育實質就是科學教育。
作為新型教師應該是不斷推動學生素質的形成,充分挖掘學生潛力的教師。他不僅培養(yǎng)學生德藝雙馨的基礎素質,而且為創(chuàng)新精神種下一顆閃耀靈光的種子。作為新型的學校應該有自由和民主的校園文化,應該構建和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意識,應該確立標準化和多樣化的標準。難道我們訓斥一個淘氣孩子時,忘記了坐在雞蛋上的愛迪生嗎?難道我們在教訓一個犯錯誤的孩子時,沒有想到我們的西紅柿曾經是有毒不能食用嗎?
據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教育心理學主任托倫斯研究,創(chuàng)造力高的兒童多數具有三個讓人討厭的特點:頑皮、淘氣、荒唐和放蕩不羈;所作所為時逾常規(guī);處事不固執(zhí),較幽默,但難免帶有嬉戲態(tài)度。這些孩子正是被我們忽視的差生,難道不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嗎?讓我們共同關注這些孩子吧,讓我們的孩子都有創(chuàng)新精神。
?。ㄗ髡邌挝?山西省汾陽市杏花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