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之武退秦師》一文雖然篇章短小,卻精妙絕倫,特別是“夜縋而出”一句,可謂蘊藉深遠!
一個“夜”字,名詞用作狀語,“在夜里”,但是如翻譯成“當(dāng)夜”或者“連夜”,那才是境界全出。因為“當(dāng)夜”或者“連夜”更能體現(xiàn)出燭之武高瞻遠矚,不計個人恩怨,決策得干練果斷。如果稍緩一天,那秦晉聯(lián)盟可能就會在第二天攻城,形勢可能就會發(fā)生變化,戰(zhàn)場上每拖延一分鐘都能使形勢逆轉(zhuǎn),因此,大敵當(dāng)前,燭之武雖有“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的抱怨,但是他卻能深明大義,拋棄個人恩怨,“先國家之急”,當(dāng)機立斷,連夜出發(fā)??梢婋m然他年輕時懷才不遇,但他并沒有放棄自己的希望,他的心始終沒有放棄過“一飛沖天”的渴望,他無時無刻不在關(guān)注著天下形勢,思考著安定天下兼濟蒼生,一逞抱負的途徑。他對晉國的歷史、對晉國國君的為人非常清楚,對秦伯的心理、對秦晉之間的恩怨又是了如指掌。盡管鄭伯說出“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這樣軟硬兼施恩威并用的話,他也不去計較,他想的只是如何去挽既倒之勢的狂瀾,真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啊!
“縋”字更是讓燭之武那年邁的身軀顯得更加高大偉岸?!翱P”,用繩子拴著人或者物往下送。為何用“縋”字,堂堂一個鄭國,沒有城門了嗎?哪是沒有城門,是連城門都不敢開??!可見當(dāng)時秦晉完全包圍了鄭國,這也就照應(yīng)了文章前面佚之狐的“國危矣”。茫茫黑夜,一個“須發(fā)盡白,佝僂其身,躊躇其步”的遲暮老人被人從七八米的城墻上吊下來,這是何等的英勇,這是何等的無畏,這是何等的氣魄!置生死于度外!如果沒有那滿腔的愛國熱血,幾人能夠?燭之武冒著生命的危險采取“縋”的方法,不去打草驚蛇,不讓敵軍發(fā)現(xiàn)。這種大智大勇,怎能擎不起鄭國的旗幟呢?
“夜縋而出”,短短四字,字字珠璣??!
?。ㄗ髡邌挝?山東省萊蕪市第四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