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充分說明了復習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但怎樣復習才能事半功倍,卻并沒有引起同學們的足夠重視。例如,有的同學認為,復習嘛,太簡單了,一遍又一遍地讀,一次又一次地記,只要功夫到了,就會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其實,這種老和尚撞鐘式的復習方式是不科學的,因為單調的重復能使人昏昏欲睡,機械的練習也往往會成為人的精神負擔。只有科學的復習,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指導學生科學復習就顯得尤為重要。下面,我從幾個方面來談談科學地進行復習的問題,以供參考:
一、聽課要認真
在識記過程中,要努力使最初的印象完整、準確、鮮明、深刻。這就是心理學中常說的“第一印象”。事實證明“第一印象”對于識記效果有著重要的意義。如果上課不認真聽講,心不在焉,把知識的掌握放在日后的復習上,這樣就會使“第一印象”模糊,不利于知識的掌握。因此,上課要專心致志、聚精會神,使老師講授的內容在記憶的屏幕上留下清晰深刻的“痕跡”,這就是掌握知識的基本條件。
二、復習任務要明確
在復習過程中,對自己要提出一定的識記任務,切不能認為“一次不可能全記住,以后慢慢會記住的”,總是把希望寄托在以后。在識記某些材料時,要抱有“下決心記住,執(zhí)意不忘”的想法。當然,也不能急于求成,貪多求快,否則會“欲速則不達”,對識記的材料產生泛化。只有識記的內容分量恰當,任務明確,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三、復習要及時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曾對遺忘現(xiàn)象做了系統(tǒng)的研究并揭示了遺忘發(fā)展的一條規(guī)律:遺忘的進程是不均衡的,在識記的最初遺忘的很快,以后逐漸減慢,到了相當?shù)臅r間后,幾乎不再遺忘。
四、復習要松弛有度
許多老師在批評平常不抓緊,臨考開夜車的同學時,常愛用一句俗語叫“平素不燒香,臨死抱佛腳”。確實,許多心理學的實驗也表明,分散復習的效果要高于集中復習。這是因為集中復習的時間過于集中,內容過多,易引起大腦皮層細胞的疲勞,使其興奮度降低,從而不能獲得良好的復習效果。所以教師指導學生在復習時要松弛有度,要注意每次復習間隔不宜過短,否則近似于集中復習;但間隔也不宜過長,否則難免有所遺忘。比較好的辦法是最初復習的,每次復習的間隔可小一些,因為教材的初步識記所保持的時間比較短;以后各次復習的時間間隔可以逐漸拉長。
五、復習方法要多樣化
許多同學在復習時喜歡獨自一個人向隅而坐,死記硬背。這種復習方法雖然也可收效,但不如采用多樣化的復習方式效果好。這是因為前者實際上是一種單調刺激,而任何單調的刺激反復作用于人腦,都會使腦神經(jīng)細胞產生疲勞,很快從興奮轉入抑制,最后將進入昏昏欲睡的狀態(tài)。反之,若能采用相互討論、回答、自測以及把自己學過的知識進行比較、對照并對它們進行歸類等多種方式復習,動員多種感官參與復習,把視、聽、讀、寫結合起來,則將既能變單調為有趣,又變換了角度去理解,還可以調動復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復習效果必然會得到相應的提高。
六、復習要文理搭配
心理學研究表明:將兩種同類的材料放在一起識記容易產生干擾。如果是后學的材料干擾了回憶前面的材料,叫倒攝抑制。如果是先學材料干擾了后學材料的記憶叫前攝抑制。為了防止這兩種抑制的產生,應盡力避免將兩種相似的內容在相近的時間內復習。那種“今天全部復習政治、歷史,明天整天復習數(shù)學、物理”或“先把語文這一門復習完,再去集中復習化學”的方法是違背記憶規(guī)律的。因此,在復習過程中,應盡可能地文理交替安排復習。
總之,在復習的過程中,科學有效的復習方法可以使復習事半功倍,讓學生充分獲取知識的快樂,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ㄗ髡邌挝?四川省瀘縣得勝鎮(zhèn)順河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