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清政府廢除了中國歷史上長達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文人通過參加科舉考試博取功名、進入仕途的大門被關(guān)閉了??渴裁瓷?,如何生活,成為熟讀四書五經(jīng)的清末文人們共同面臨的問題。
其實早在科舉廢除之前,清末的文人們就開始尋找新的生存道路了。這條道路就是靠辦報賣文求生。
早在1872年,英國人美查在上海就辦了影響深厚的報紙《申報》,但這時候報紙刊登作品是沒有稿酬的,文人們“概不取值”。隨著生活的壓力加重,文人們對免費發(fā)表作品越來越?jīng)]有激情,于是又開始探尋新的道路。
古代的文人大都很清高,恥言錢不恥言官,但清末文人的命運就不一樣了。晚清時期,西方資本主義入侵,帶來了災(zāi)難,同時也帶來西方的近代工業(yè)和近代生活方式。尤其是東部沿海的上海蘇州一帶,市民階層興起,資本進入市場,文人們也開始集體“下?!?。
1897年,商務(wù)印書館成立,為近代書報的出版印刷提供了直接條件。這年的6月,晚清文人李伯元來到上海,創(chuàng)辦了第一份報紙《指南報》,揭露時弊,勸善懲惡。不久,改辦《游戲報》,后又改為《繁華報》,并受商務(wù)印書館之聘,編輯出版《繡像小說》半月刊。
李伯元是晚清上海小報的創(chuàng)始人。晚清時期,政治諷刺小說大為流行,李伯元辦刊,創(chuàng)造了小說連載的形式,報紙銷售量激增,后又以單行本出版發(fā)行。就這樣,通過辦報和寫小說《官場現(xiàn)形記》等,李伯元的生活在上??梢哉f是衣食無憂,風(fēng)光無限。
維新派人和小說界革命創(chuàng)始人梁啟超也是通過辦報、辦刊、辦書局,過著令人滿意的生活。他辦過《新民叢報》、《清議報》、《新小說》,他撰寫的《論小說與群治之關(guān)系》提高了小說的地位,晚清文人通過發(fā)表各種各樣的政治諷刺小說,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有的還在大城市買了洋房,有了后花園。
民國初年,文人們的生活也是不錯的,特別是在上海的文人們。最有名的是當時的“鴛鴦蝴蝶派”,他們在《禮拜六》上發(fā)表通俗小說。當時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寧可不娶小老婆,也不要不買《禮拜六》”,可見他們的小說在市民階層的流行程度。
“鴛鴦蝴蝶派”的文人們還創(chuàng)辦了新社,定期舉辦踏青、野餐、彈古琴等活動,依然保持著文人獨特的雅趣。
在民國初年上海的文人中,周瘦鵑讓不少人羨慕。他編輯刊物《紫羅蘭》,張愛玲的作品就曾在上面發(fā)表。周瘦鵑喜歡紫色,他不但寫小說做翻譯,而且還在蘇州買了大花園的房子,自稱“紫羅庵主人”,對外招租收取收入。另外一位小說家包天笑與其兄包子青一起創(chuàng)辦了《蘇州白話報》,并為《申報》等寫稿,也過上了不錯的生活。
另外一位文人鄭逸梅被稱為“補全大王”。報紙總有縫隙需要填滿,鄭逸梅就做起了報紙的補白工作,他寫的東西閑雅脫俗,甚為讀者喜愛。
晚清民初文人通過辦報、賣文、翻譯、寫稿,經(jīng)濟獨立了,人格也開始獨立,擺脫了體制內(nèi)的束縛,生活和思想也變得自由開明起來,這樣看來,也不失為一種文人們的理想生活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