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的江湖義氣,我們在電影和武俠小說中屢見不鮮,它所表現(xiàn)出的扶弱除強、見義勇為、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俠義行為,感人肺腑,蕩氣回腸。大明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之所以能夠戰(zhàn)勝張士誠、陳友諒等幾股強敵,有一個特別的因素發(fā)揮了很重要的作用,這就是一種來自民間的江湖義氣。
朱元璋當放牛娃時,有一次與同村的徐達、湯和、周德興等一干小伙伴在山上玩餓了,又一時找不到吃的,于是,朱元璋提議將自己替地主家放牧的一頭花白小牛犢宰了來吃。大家歡呼雀躍,一頓鼓搗之后吃得心滿意足。當一群小壞蛋摸摸鼓脹的肚皮,意識到無法向主人交代時,朱元璋一個人拍著胸脯承擔了全部后果,事情以朱元璋挨了一頓痛打并丟掉放牛的差事而告結(jié)束。
后來有歷史學家評論,朱元璋雖然吃了苦頭,卻得到伙伴們深深的信任,認為他敢作敢為,有事一身擔,把他當做心目中的大英雄。
朱元璋投奔扯旗造反的紅巾軍后,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一直保持和發(fā)揚著這個優(yōu)良的傳統(tǒng)。有一天,朱元璋的頂頭上司、造反大頭目郭子興一個人上街,被仇家綁架,下屬們嚇得不知所措。此時,朱元璋正領(lǐng)兵在外,得到消息后,他立即動身,準備返回營救郭子興。有人勸他不要自投羅網(wǎng)、白白送死,朱元璋回答得大義凜然:“郭公有大恩于我,現(xiàn)今有難,我若不去搭救,還能算個人嗎?”結(jié)果,他回去后巧施妙計,救出了郭子興。在這次危機處理中,朱元璋表現(xiàn)得有勇有情有義,也為他日后的崛起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
還有一次,朱元璋打敗了一支背叛他的部隊,俘獲了數(shù)萬名將士。這些人極度不安,恐怕遭到朱元璋的報復。出人意料的是,朱元璋卻下令在其中挑選了500名勇士,擔任自己夜間的警衛(wèi)。當晚,月明星稀,微風輕拂,朱元璋蒙頭大睡,原有的警衛(wèi)全部撤換成這500人。燈火通明中,這500俘虜靜聽著朱元璋鼾聲大起,睡得又香又甜,心中感慨敬佩,從此,死心塌地為朱元璋沖鋒陷陣,成為他日后奪取天下的一支重要力量。
從這些事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朱元璋顯然已經(jīng)具備了成為團伙老大的基本素質(zhì)。而中國的歷史就是這樣,幾乎所有攫取權(quán)利和利益的故事,大都是以這種“有肉大家吃,有事一身擔”的動人情節(jié)開始的,朱元璋舍生忘死的江湖義氣,是相當多的好漢死心塌地跟著他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