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讓鶴去打仗吧
左傳閔公二年(公元前660年)冬十月,狄人伐衛(wèi)。衛(wèi)國軍隊大敗,于是狄人就把衛(wèi)國給滅了。
衛(wèi)國軍隊為什么這樣不堪一擊呢?原因很滑稽。衛(wèi)國國君衛(wèi)懿公愛養(yǎng)鶴,竟然給鶴封官,還讓鶴按官級乘坐上大夫的專車招搖過市。即將開戰(zhàn)時,衛(wèi)國的軍人都說:“讓鶴打仗吧,因為鶴既有高官又有厚祿,憑什么讓我們?nèi)ゴ蛘贪。 ?br/> 在衛(wèi)懿公的苑囿中、宮廷上,到處都能看到衛(wèi)懿公的愛鶴昂首挺胸,閑庭信步。人們紛紛給國君獻鶴以求封賞,一批批的鶴匯聚而來。衛(wèi)懿公就給群鶴編班排隊、逐一命名,并派專人訓練仙鶴鳴叫、歌唱。他還按照標準給鶴加官晉爵,發(fā)放俸祿,上等鶴就可以領(lǐng)到與大夫一樣的俸祿,養(yǎng)鶴訓鶴的人也均得重賞。
每逢衛(wèi)懿公出游,衛(wèi)懿公的愛鶴們也按部就班,緊隨其后,有的鶴還乘坐著大夫們的豪華轎車。
為了養(yǎng)鶴,衛(wèi)國每年耗費大量的金錢、糧食和物資,又轉(zhuǎn)嫁給老百姓負擔,衛(wèi)國百姓怨聲載道。
二、“沐狗而冠”
“沐猴而冠”本來是罵人的話。公元前206年,項羽進入咸陽,號令天下,做了西楚霸王。西楚霸王執(zhí)意衣錦還鄉(xiāng),定都彭城,韓生勸諫項羽不聽,一氣之下就罵目光短淺的項羽是洗過澡、戴上帽子的猴子。
我們沒有見過“沐猴而冠”,可是,歷史上卻有“沐狗而冠”。 《漢書》有載,西漢當了27天皇帝就被廢黜的昌邑王劉賀,曾經(jīng)兩次看到?jīng)]長尾巴的大白狗頭戴方山冠。他覺得奇怪,就問郎中龔遂是怎么回事,龔遂回答道:“這是上天在警告,大王您身邊的人全都是頭戴人帽的狗?!焙髞?,“冠狗”戴帽的狗——就成了不知禮義的人的代名詞。
三、瘋狂賣官
歷史上第一位把買賣和官職聯(lián)系起來的是韓非,他將戰(zhàn)國時期的君臣關(guān)系歸結(jié)為“主賣官爵,臣賣智力”。
漢初,惠帝和文帝曾經(jīng)因瘟疫、災難和戰(zhàn)爭而賣爵鬻爵,使國家度過危機,可是,真把賣官當成買賣做的還是東漢的靈帝。
靈帝愛做買賣。他在皇宮開辦跳蚤市場,讓宮里的美女都來練攤,靈帝自己扮成商人,陪她們痛飲宴樂。
靈帝還愛蓄私房錢,收受天下之貴重物品,每郡國、地方都要“貢獻”。同時,“貢獻”的人還得先給皇帝身邊人送禮,名為“導行費”。
靈帝不把官員當回事,他在西園之內(nèi),給狗戴上進賢冠、佩戴上綬帶,官爵成了他盈利的手段?!独m(xù)漢志》記載,靈帝通過親信小人作中介拉皮條,公開賣官,一個具有高級官員性質(zhì)的顯赫爵位關(guān)內(nèi)侯,當時起價是500萬。
靈帝還打發(fā)人分赴全國處地,向官員們公開要錢索賄。刺史、二千石和茂才、孝廉任命升遷時,命令他們贊助“助軍錢”、“修宮錢”;人口和土地多的大郡的郡守一職要出價二三千萬,其它職務(wù)等級都是看貨論價。
官員們買官到手,在上任之前,都得先到西園談價成交,然后才能上任。有的郡守清廉,出不起價,就請求不再當官,靈帝立即逼迫他們遣散。鉅鹿太守司馬直因久負清廉盛名,靈帝就給他打折,減價300萬。他得到任命時悵然長嘆:“為民父母而反割剝百姓以稱時求,吾不忍也?!本头Q病辭職,朝廷不予批準。他赴任途中,行至孟津,上書陳述賣官之禍后,服毒自盡。而這年,關(guān)內(nèi)侯的價碼已經(jīng)達到5000萬錢,比四年前上漲了整整10倍。
四、吳主孫晧的雷人之舉——給植物封官
魏晉時期,吳天紀三年(公元279年),吳國手藝人黃耉家院子里,長出一種叫“鬼目菜”的蘿蔓狀植物,纏繞在棗樹上,一丈多長,莖中直徑四寸,厚三分;手藝人吳平家里長出一種叫“買菜”的植物,高四尺、厚三分,形狀像枇杷一樣,兩邊長著綠色葉子。吳主孫晧聽說后,特別感興趣,就讓宮廷畫家前去工筆寫生、畫影圖形。孫晧給這兩種怪物分別起了名字,把鬼目菜叫“芝草”,把買菜菜叫“平慮草”,更出雷人之舉——竟然封黃耉為“侍芝郎”,吳平為“平慮郎”,賜給銀制官印和青色綬帶,相當于皇帝身邊的高官的待遇。
五、仆役、平民、外國小孩、狗、馬、鷹……都能封官
還有時,不花錢也能當官,無功也能受祿,不僅是厚祿,而且是高官顯爵,謂之“干祿”。
武平六年(575年),北齊后主高緯大肆封官,他舊時的“蒼頭”,奴仆劉桃技等皆開府封王,其余宦官、外國小孩、歌手、舞妓、巫師、奴婢等都能隨意得到高官和富貴的,接近萬人,庶姓“賤民”封王者也要數(shù)百人,開府千余人,儀同無數(shù),領(lǐng)軍一時至20人,侍中、中常侍數(shù)十人。狗、馬、鷹等寵物都能冊封中央高官和地方大員的官職,還給一只斗雞開府建衙,并且嚴格按照級別發(fā)給這些寵物們俸祿,叫做“干祿”。兩年后北齊亡國,后主高緯身死。
六、小吏沒權(quán),就賣“假官”
皇帝授官,是因為皇帝有授官的權(quán)利,可是,小吏竟然能偷偷給人“運作”成官,而且多達數(shù)萬人之眾,好像就有點離譜。
東魏孝靜帝時,吏部令史張永和、崔闊等人弄虛作假,給人簽授“偽官”,案發(fā)后,一次被揭出和自首的假官就多達六萬余人。
在東魏這樣的荒亂之世,吏治腐敗、官員邪惡,出現(xiàn)偽官現(xiàn)象還可以理解。誰想在隋文帝時,天下治平,也有假冒官員的現(xiàn)象。陳州人向力道用偽造作假等手段,竟公然作上了海陵郡太守。任期滿后,他又假冒再任高平郡太守,赴任途中,被一個叫薛胄的官員碰上,對他產(chǎn)生懷疑,派主簿立案查問。他的部下有個叫徐俱羅的人,先前本來是他擔任海陵郡太守,可是卻被向道力冒名頂替,徐俱羅還勸阻薛胄說:“向道力已頂替我一個任期,怎么還能引起您對他的懷疑?!毖﹄辛ε疟娮h,馬上把向道力收押審問,向道力果然認罪。
七、“斜封官”
唐朝官員的任命十分嚴格,必須由吏部考核、中書門下上報,經(jīng)宰相集體審議并簽署,再經(jīng)皇帝審簽方能任命。中宗之后,出現(xiàn)了不經(jīng)吏部和宰相,而由皇帝直接簽署任命官員的方式,叫“斜封”,得官者就被稱為“斜封官”。
唐中宗神龍二年(公元706年),安樂公主恃寵驕恣,賣官鬻獄,經(jīng)常自己偽造皇帝的制敕,并提前寫好名單和官名,將內(nèi)容用手捂著,留個空白處讓中宗簽名。由此出現(xiàn)的“斜封官”兩省宰相沒辦法過問,只好承認既成事實,向各部公布。兩年之后的景龍二年(708年),僅吏部員外郎李朝隱一人就揭穿了1400余名“斜封官”。丑聞一出,立即在朝野掀起軒然大波。
景云元年(710年),姚元之、宋璟及御史大夫畢構(gòu)上書:“先朝斜封官悉宜停廢?!眲倓偟腔念W诨实哿⒓磁鷾剩淮瘟T黜“斜封官”數(shù)千人之多。
八、60多個薛性全部加官
武則天的面首張昌宗的弟弟張昌儀為洛陽令,圣歷三年(公元700年),一次早朝時,有個姓薛的向他求官,攔住張昌儀的馬頭,把50兩黃金和一份簡歷一并交給他。張昌儀上到朝堂,把那人的簡歷交給了天官(吏部)侍郎張錫。
過了幾天,張錫丟失了那份簡歷,就問張昌儀請托求官的是誰,遭到張昌儀痛罵:“真不懂事!我也不記得了,只記得是個姓薛的給我的。”張錫驚恐慌萬分,慌忙回去,馬上在檔案里找出所有姓薛的人,總共有60多個,全部加官。
九、到明朝,太監(jiān)也能直接任命官員啦!
到了明代,竟然出現(xiàn)了直接由太監(jiān)任命的官員。
這種既不由吏部選取任、也不經(jīng)大臣推薦、更不經(jīng)皇帝簡選,而是通過宦官“傳奉圣旨”的方式任命官員,被稱為“傳奉官”,這一方式也被稱為“傳奉升授”,或簡稱“傳奉”、“傳升”。
天順八年(1464年)二月十七日,明憲宗成化皇帝即位的第26天,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牛玉“傳奉圣旨”:升工匠姚旺為文思院落副使。這是明代由“傳奉升授”做官的第一人。
亂門始開,泥沙俱下。
經(jīng)過23年,到成化二十三年八月,傳奉官數(shù)量已突破4700人?!皞鞣钌凇甭恿?0多年,導致冗員泛濫、政治腐敗,國力虛耗,民不聊生?!?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