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精神,給語文課堂帶來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許多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強調“自讀自悟”,即在學生讀書思考的基礎上,通過教師指導,能圍繞重點展開討論和交流,大膽發(fā)表獨特的見解。這樣,使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那么如何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實實在在地體現這一精神,讓學生的自主更有生命力呢?
一、營造氛圍,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培養(yǎng)學生獨立自主閱讀的能力,首當其沖就是要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諸如創(chuàng)設情境、開展競賽、電教手段的運用等等。一旦強烈的求知欲被激發(fā)了,學生很快便能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去自主地學習。教師要相信學生能學好,用欣賞的目光去看待學生,尊重學生的意見,熱情地鼓勵、積極地啟發(fā),讓學生有足夠的心理安全感。其次,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的智慧火花,不失時機地給予積極評價,使學生時時有一種愉悅的心理體驗,感受到思維勞動的樂趣。當一個人的才能為他人所承認時,就會產生一種發(fā)揮更大才能的心理期待。
教師有意識地營造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有助于減輕學生學習上的精神負擔,在教師給予關愛、尊重、期待的情感氛圍中,師生進行平等地對話,學生的學習欲望能被最大限度地激發(fā),促使他們積極地學習、主動地探索。
二、教給方法,訓練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學習是通過學生的主動行為而發(fā)生的。學生的學習取決于他做了什么,學會了什么。教給學生學習自主學習的方法,是使學生的學習興趣長盛不衰的關鍵所在。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遇到一些不懂、難理解的問題,是感知過程中的障礙。教師在指導閱讀中要啟發(fā)引導,幫助學生發(fā)現問題。當學生有疑而發(fā)時,往往會遇到表述方面的困難,教師可以教會學生一些提問方法,如直接提問、比較提問、矛盾處提問等等。學生了解了提問方法,逐漸就敢于提問、善于提問。
“歸納課文主要內容”是閱讀教學中的一個難點,教師可以教學生先反復閱讀課文,初步了解文章講的是什么的基礎上,再給文章分段,歸納段意,最后連接段意;也可以根據課后提出的問題進行回答,再想想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最后組成一段話。
就“理解詞語”來說,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查字典”“聯系上下文”“組詞”“找近義詞”“找反義詞”等方法來理解。
為了豐富課程資源,擴大教學外延,教師還應教會學生收集資料、整理資料的方法;為了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還應教會學生鑒別賞析的方法等等。
學生一旦掌握了學習方法,更會無時無刻地投入學習,從而也真正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
三、拓寬領域,提供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
教師應提供足夠的機會,給學生更多的自由學習空間和學習主動權,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地研究學習內容,力爭自己獨立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也可以學生合作學習或師生共同研究的方式各抒己見。
1.把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法的權力交給學生
教學要以學生為主,把獲得知識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消極被動的地位。結合教材的特點,教師組織學習活動時,可以設計可選擇性的活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和興趣愛好,選擇喜歡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進行學習,使學生的自主權得到淋漓盡致地體現。
2.把解決疑難問題的機會交給學生
學貴有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出的疑問,該由誰來解答呢?顯然,學生應該是學習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最大限度地引導學生進行討論、爭辯,使學生在自主閱讀、思考、交流、探討中求得知識的深入,得到發(fā)展。有自我觀點的辯論能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智慧,使他們自主地投入學習活動中,讓思維迅速地發(fā)散和集中,擴大了信息交流和思維容量。把解決疑問的機會交給學生,對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有顯著的作用,促使了學生更好的自主學習。
為了使學生的自主性更有生命力,教師在組織學習活動的時候還應避免形式主義,學生的自主學習要有價值,教師的引導要有目的,重視學生學習過程的真實展現。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應該提供足夠的機會,給學生的“學”更多的自由空間和自主權,讓學生親自經歷學習過程,獲得學習方法,在求知中“自主”,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實實在在、扎扎實實地進行,使學生的自主性獲得旺盛的生命力。
(作者單位 常州市覓渡教育集團冠英校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