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先生是一位為人生而藝術(shù)的積極擁護者,他十分重視感情對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作用;感情沖動是先生創(chuàng)作的緣由,濃濃的愛是先生散文不受時間、空間限制,感動一代又一代人的根本原因。
朱自清先生將他對人生的感悟融進(jìn)了自己的作品里,所述之情,發(fā)自內(nèi)心,是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在他那些以家庭生活為素材的作品中,尤以《背影》所反映的舐犢之情最為撼動人心。
一、危難之時見真情
《背影》是父親在逆境中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guān)愛,那種偉大的愛感動著千千萬萬的讀者。
當(dāng)時祖母去世、家道中落、父親失業(yè)、變賣典質(zhì)還了虧空、借錢辦喪事、還要供“我”上學(xué),在如此慘淡的光景中,父親一如既往地愛護著兒子,為兒子做了一件又一件事,像這種事情,有的并不需要他親自去做,如送兒子上火車,因為兒子已經(jīng)二十歲了,北京已來過兩三次了;有的不是他非去做不可的,也不是他能力所勝任的,如爬過鐵道去買橘子這件事,但他非做不可,而且竭盡全力地做了,做得還那么認(rèn)真,那么仔細(xì),那樣艱辛。而這些事都是在失去親人、家道中落、失去職業(yè)而又債臺高筑的逆境中為兒子所做的,這要比平常,特別是父親心情舒暢、喜笑顏開時的所作所為不知要可貴多少倍。父親在這禍不單行的日子里依舊一如既往地呵護著兒子,真是危難之時見真情。
又如“紫毛大衣”是“他給我做的”,聯(lián)系到父親對兒子的“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涼”的囑咐,可以看出父親把兒子的冷暖時刻記在心上,所以盡管家境慘淡,還是為兒子添了一件紫毛大衣。
讀過《背影》的人,可能還會注意到父親的穿戴是這樣的:黑布小帽、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與此相對照的是:兒子卻帶著一件較為華美的紫毛大衣。當(dāng)時,一方面為服孝,一方面是由于把所有貴重的衣物全部變賣了,但父親卻在這種情況下,給兒子定做了一件紫毛大衣,并親自為他鋪在座位上,以期抵御北國的風(fēng)寒。一黑一紫、一布一皮的對比描寫,凸顯在文中的是父親對兒子無限的深愛,具有極大的感染力。
二、憐子如何不丈夫
在《背影》中,最具有感染力的要數(shù)“買橘子”一事,而在這個情節(jié)中,父親爬過月臺的動作更傾注著離別時深沉的父愛。文中寫到:“父愛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他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大難??墒撬┻^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個特寫鏡頭沒有音響,沒有色彩,完全由動作構(gòu)成:蹣跚地走,慢慢地探身、手攀、腳縮、身傾等一系列動作,勾勒出了一副淡淡的背影輪廓圖畫。從父親努力掙扎攀上月臺的背景中,人們不難想象父親當(dāng)時吃力的神態(tài):或咬牙使勁,或汗溢面頰。不讓年輕力壯的兒子去,而自己勉為其難的形象,正是中國慈父形象的定格,能為孩子盡心盡力,心里就會感到滿足、舒心,不是么?這段文字,字字珠璣,敘述中滲透著感人肺腑的愛子之情。真正做到了“至情言語即無聲”,一切都在描寫中,人們讀到這里,會受到強大的沖擊和震撼,深深的為父親那博大的愛所折服,也深深的為作者那了不起的“情致”所打動。
三、字字句句總關(guān)情
從文中可以感覺到,“我”的父親和許多父親一樣,也是一個不善言辭的人,文中記述了父親的幾句話,平常樸實,但把一位身處逆境、老態(tài)蹣跚的父親的愛子之心刻畫的淋漓盡致。
1.“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這是為了寬慰簌簌流淚的兒子說的,“如此”二字句子里包含了第二段里“死、禍不單行、狼藉”和第三段里“變賣典質(zhì)、虧空、喪事、慘淡、賦閑”等詞語的全部內(nèi)容。此時,父親的愁苦之狀可想而知,但當(dāng)“我”禁不住流淚時,父親卻反過來安慰“我”,勸兒子“不必難過”,話語短促而有力,心胸豁達(dá)而樂觀。為了讓兒子安心求學(xué),不受家庭境況的影響,父親的肩上擔(dān)起了所有的家庭重?fù)?dān)。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