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質是學生社會化成熟程度的標志。人無論是認識世界,還是改造世界,都必須以正確地反映客觀世界為前提。學界對心理素質重要性的看法較一致,但對心理素質內涵的理解分歧頗大。筆者認為,心理素質是與身體素質相對的概念,兩者的有機結合構成了人的整體素質。本文將心理分為應對自然界、社會生活和自我發(fā)展的反映三種。相應地,教育應培養(yǎng)學生的這三類素質。
一、應對自然界的反映,培養(yǎng)學生遵守技術規(guī)范的素質
可將這部分內容細分為數學、宏觀科學和微觀科學三部分。數學分層次教學內容可分為:小學的數和形的四則運算及變化;中學的數量關系、空間形式及其應用等。有關宏觀科學素質,主要讓學生從了解諸如熱氣升騰、河水下流等自然現象入手,分析背后隱藏的科學原理及應用之可能,培養(yǎng)學生遵循科學、勇于探究的精神。有關微觀科學素質,可以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象入手,引導學生在分子、原子、電子等水平上理解同化異化、有機合成等變化原理,培養(yǎng)科學探究精神。
培養(yǎng)學生應對自然的素質,類似于傳統(tǒng)的科學文化教育,對應于數、理、化、生、地等自然科學課程,但應注意:(1)理論性較傳統(tǒng)課程淺顯。我國現行文化課程理論性過于艱澀,已成為學生學習負擔過重的主要原因,理應作相應調整。(2)注重與學生成長、社會生活相結合,引導學生自主研究探索,既彌補了傳統(tǒng)課程研究性成分不足的問題,又為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留下空間。此“素質”正是我國教育所缺的,做這樣的處理更有助于減輕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提高學生研究創(chuàng)新的能力。
培養(yǎng)青少年科學文化素質的途徑是通過游戲、生活、實驗等實踐活動在其幼稚空白的大腦皮層上形成行之有效的應對外部世界的態(tài)度和科學方法,養(yǎng)成合乎技術規(guī)范的行為習慣,為逐步架構自己的思想體系作準備。用黃全愈博士的話說是解決“好不好”的問題,而不是去練習徒勞無益的“像不像”的問題 [1]。
二、應對社會生活的反映,培養(yǎng)學生遵守社會規(guī)范的素質
人的本質在于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2],素質教育必須培養(yǎng)青少年應對社會上的各種人際關系,實現培養(yǎng)現代人的目的。之所以提出應對社會生活的素質,是因為這方面的素質太重要了。“社會關系實際上決定著一個人能夠發(fā)展到什么程度”。人非生而知之,傳統(tǒng)課程中沒有相應的教學內容?,F實生活中,絕大多數青少年雖然摒棄了傳統(tǒng)“不合作”的陳腐觀念,而在實際情景中,大多數青少年仍囿于“小而全”、“不求人”的行為之中。在學校,學生只要“得分高”,評價體系就顯示他素質“高”。而現實中,這個同學可能很少有朋友,一點兒也不會與人相處,甚至與鄰居都不會相處。這種人除會做死題目外,見人臉就紅,張嘴就得罪人,融入社會都困難,何指望他建設社會?許多治安、刑事案件往往是因為學生之間不寬容、不會相處引起的,有的手足相殘,有的弒母犯上,甚至有的博士也處理不好簡單的人際關系。至于因此造成的效率低下、資源浪費等損失,統(tǒng)計起來絕非是小數,如果將此解釋為“突發(fā)事件”而束之高閣,顯然是無所作為的消極思想。如果聽之任之,“突發(fā)事件”必將繼續(xù)發(fā)生而成為“必發(fā)事件”。所以,加緊研究及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素質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社會素質包括:(1)與個人的關系。培養(yǎng)誠實、守信的品質,讓學生學會互相幫助、互相關心,與人友好相處。(2)與群體的關系。培養(yǎng)學生勤于溝通、熱心合作、樂于助人、善于競爭的品質,提高調動對方參與、團結互助、共同進步的活動本領,深刻理解集體對于個體的意義,使人性在集體生活中得到鍛煉、升華。(3)與社會的關系。培養(yǎng)學生具有良好的社會道德品質;引導學生關心社區(qū)、政區(qū)、國家大事,關心社會事件對自己未來生活質量的影響,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幫助學生形成與時俱進的人生價值觀,促進直至引領社會進步。
三、應對自我發(fā)展的反映,培養(yǎng)學生自我反省的素質
人反映外部客觀世界必以對自身內部主觀世界的正確認識為前提。隨著現代社會的發(fā)展,現代社會的成員盲目對待人生的時代已經結束,嚴格自我管理、挖掘自身潛能、邁向人生輝煌的時代已經到來。現實社會生活中,有些青少年迫于日益嚴峻的競爭壓力,往往自暴自棄、自殘自戕,價值觀的改造落后于社會發(fā)展的步伐,在紛紜復雜的社會變革面前不知所措,意志鈍化、理想泯滅,以致美好人生剛剛起步而方寸之心卻已先亂,以這樣的素質怎能適應現代社會呢?而許多學校又整天忙于教學生機械做題,沒有時間幫助學生整理思緒,造成許多學生厭學、逃學。這些迷失人生努力方向的學生,往往以制造“突發(fā)事件”為能事,給社會帶來一定危害。從心理學角度看,啟迪學生的自我意識,既可避免許多“突發(fā)事件”,又能使許多肇事者通過自我管理、自我激勵而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
自省素質包括:(1)自我肯定。解決學生生存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正視自己與現實的關系,冷靜處理身邊的各種矛盾,理智調適負面情緒,努力達到適應環(huán)境、悅納自己。(2)自我激勵。激發(fā)上進心,謀求主動發(fā)展。作為學生的引導者,教師必須幫助學生建立與社會發(fā)展相平衡、相協(xié)調的與時俱進的現代價值觀,引導學生正確審視現狀,激發(fā)學生的高層次需要,幫助學生設定人生目標,激起學生希望滿足的動機,鼓勵學生采取有效的行動,最終達成希望的目標。生存與發(fā)展是學生必須學會的兩項自我管理的本領,培養(yǎng)學生的自省素質,是落實“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的具體體現。
參考文獻:
[1]黃全愈.“創(chuàng)造性”能不能教.中國青年報·冰點.2000-04-0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18.
(作者單位 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qū)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