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課程標準規(guī)定“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薄伴喿x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痹谶@種理念下,閱讀教學應該遵循閱讀的認知規(guī)律,做到“逐步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蓖ㄟ^培養(yǎng),讓學生具有“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并且“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那么,應該如何根據學生的個體情況,全面提高學生的閱讀層次呢?
一、閱讀的初級階段——理解
理解性閱讀既要微觀理解,更要宏觀理解。微觀理解指對讀物詞語、句子、句群、段落、章節(jié)的局部理解;宏觀理解指對讀物整體內容、篇章結構、寫作方法、社會價值,乃至作者的全面理解。只扣字詞句、見樹不見林不是真正的微觀理解;撇開字詞句、天馬行空地架“分析”,也不是真正的宏觀理解。理解性閱讀包涵文字—意蘊—文字和整體—局部—整體這樣兩個雙向運動過程。理解是閱讀的核心部分,不理解讀物的含義,就不可能從中吸取科學文化知識、交流信息,無法通過閱讀來提高認識、陶冶情操,更不必談學習語文表達技巧、提高寫作水平。
1.理解性閱讀以認讀為起點
“用眼睛辨識文字,了解文字所表示的語言意義叫認讀”。作者從客觀事物中獲得認識再用文字符號編碼,過程是外物—意蘊—文本;讀者則要解讀文字密碼,獲取意義,從中加深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過程卻是文本—意蘊—外物。閱讀用漢字書寫或印刷的讀物,首先要正確辨識漢字的音形義,即“解碼”。識字是“培養(yǎng)閱讀能力的一個起點和基點”,閱讀教學要把識字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學的識字教學亟待加強”是非常中肯的。
2.感受是理解性閱讀的前提
葉圣陶強調對語言的敏銳的感覺是語文教學“最要緊的”“首要任務”。王尚文同志據此提出了“感受重于理解”的觀點,在教學實踐中,常常讓“學生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已成為一個重要的教學程序,反映了中學語文教學界對培養(yǎng)語感重要性的共識。這也和我們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是一致的,如陶淵明的讀書態(tài)度“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談的也是這個道理。
3.情感的共鳴是理解性閱讀的重要閥門
眾所周知,“文章本是有情物?!钡钦n堂的多邊活動均以教材為載體。倘若教學中缺乏情感投入,那么所謂的語言文字訓練將是冷冰冰的,機械的純技術訓練。如此作業(yè),學生的主體性根本不能體現(xiàn),學習積極性無法調動,這豈不是僵化了教學過程,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來自教師的熱情,學生動情基于教師傾情。當我投入地朗讀時,發(fā)覺學生都在端詳著我,也許是榜樣作用吧!學生更多注意的是表情,實際上被調動的是全方位的感官。由“聽讀”到“看讀”,他們的感受更廣,更深了,師生達到情感的共振,對文章的鑒賞也就有情可依了。
二、閱讀的第二階段——賞識
中學閱讀教學應該培養(yǎng)欣賞性閱讀能力。2003年的課程標準提出“閱讀優(yōu)秀作品,感受藝術和科學的美,提升審美境界?!薄白⒅貍€性化閱讀,發(fā)展獨立閱讀的能力”。
選作課文的古今文章,內容上含有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科學美等美質,形式上則具有結構美、語言美、節(jié)奏美等美的因素,閱讀時在理解的基礎上還應引導學生去欣賞、品味。這些文質兼美的課文許多并非文學作品,或者不是安排在文學作品單元里教學的,但都應培養(yǎng)欣賞閱讀能力。
1.中學生的欣賞性閱讀目的在于借鑒
成年讀者欣賞優(yōu)美有趣的讀物,從中獲得身心愉悅,閱讀本身可能就是目的的。但中學生除此之外,還要借鑒作者觀察問題的角度,認識事物的方法,謀篇布局的思路,表情達意的技巧,從中學習運用語言文字的門徑。為我所有,成為以后讀書、作文的良好借鑒。
比如:讀詩時,常常教導學生從詩歌的景物描寫、意境、情感抒發(fā)、關鍵字等角度思考,并總結出一定的答題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作為高中生,最現(xiàn)實的問題,還是要面對試卷上的閱讀鑒賞題,也算是學有所考、考有所用吧,無形中培養(yǎng)了能力,借鑒的目的也算達到了。
2.欣賞性閱讀的潛在功能是提高中學生閱讀的品位
課文經過精心篩選,多為名家名篇,時文大都文質兼美,中學階段學生閱讀400來篇課文,無形中為他們選擇讀物樹立了一個高標,有一種“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的感覺,有助于他們課外閱讀時舍棄或抵制那些觀點偏頗、結構凌亂、故事雷同、文字拙劣、品位低下的粗制濫造的文字垃圾。
三、閱讀的第三階段——研讀
1.研究性閱讀的核心是質疑,即提出疑問
在閱讀課上,學生能提出疑問,老師就會引著他們進一步理解課文,若不斷質疑,問題就會引導學生達到深入理解課文的彼岸。愛提問題的人,往往是積極思考、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讀有所疑,方能讀有所思;讀有所思,方能讀有所得。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但要鼓勵學生質疑,標新立異,而且還要善于抓住課文中那些富有創(chuàng)意的地方對學生進行積極思維訓練,變單一定向的僵化思維為逆向或多向的活躍思維,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面地觀察、認識事物,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現(xiàn)、想象事物的未知領域,想象事物的運動和發(fā)展趨向,培養(yǎng)學生敢于和善于質疑的能力。
2.研究性閱讀還要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化
長期以來,教師或以自己的心強加于學生;或用教參的答案固定教學的方向,限制學生的自由;或強調閱讀技法,而忽視學生個體情感的體驗;或以群體閱讀代替?zhèn)€性閱讀;或以作者的感受來人為提升學生的領悟。
(作者單位 江蘇省灌云中等專業(y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