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習的終極目標是使人獲得精神的滋養(yǎng)、文化的浸潤和語言能力的生成。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與教材(文本、與作者)的對話。隨著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面向全體學生,為了所有孩子的全面成長,已成為新世紀對教育的要求。作為課程的具體落實者——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活動中,應該如何落實課程標準,努力為這些孩子的全面發(fā)展服務呢?筆者認為,在閱讀教學中,閱讀主體(學生)和閱讀行為(閱讀教學活動)都必須是愉悅的!
一、“以情導入”,激蕩學生進入“悅讀”的熱望
要讓學生進入“悅讀”的境界,就要進行平等、友好的對話,就要有適合這樣對話的平臺,這就要求教師充分發(fā)揮自身角色的作用,精心設(shè)計課堂教學,創(chuàng)造出師生都喜聞樂見的話題,努力構(gòu)建師生對話的平臺。想一想,如果我是學生,我會……教師需以童心去閱讀、去感悟,與文本(作者)進行心靈對話?;蚓脑O(shè)計導語,誘導學生進入文本世界;或以設(shè)激趣,喚起學生主動探究——與作者對話;或以童眼看世界,以童心(這一起點)讀(體味)課文,領(lǐng)悟出閱讀教學中師生交互活動的親和力,尤其珍視自我閱讀的“第一感”,將心(師)比心(生),以情(師)喚情(生),找出閱讀教學對話的話題。這樣,學生有了閱讀的熱望,就為師生對話奠定了最直接的切入點,如導讀《草原》,對《草原》中那“藍天白云、小丘碧草、駿馬大牛,一碧千里”草原的美。如果我們不能感悟、不能體會,情感不能隨文而動,又怎能指導學生去感悟、去體會祖國山河的優(yōu)美呢?我們?nèi)绻芙柚F(xiàn)代教育手段,將草原之美“物化”成“多媒體課件”,為課堂對話提供具體可感的平臺的話,課堂閱讀教學時,師生就能進行平等、友好的對話,在教師的積極指導下,學生的情感隨文而動,就會愉快地去感悟、去體會草原之美、祖國山河之美!
二、“情隨境移”,伴著學生體驗“悅讀”的過程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特別細心地關(guān)注孩子的發(fā)展來創(chuàng)設(shè)教學情境,落實教學目標,進行聽、說、讀、寫、口語交際等訓練。有時,在熟讀課文,知曉課文主要內(nèi)容后,有意安排讀寫與口語交際的綜合訓練。例如,教學《草船借箭》時,我與學生商量,師生自選角色(有時也有意安排某一孩子擔任某一角色),進行人物對話;教學《田忌賽馬》時,我組織學生召開答辯會,評點文中人物,熱情鼓勵這些孩子所述的意見;教學《迷人的張家界》時,我有意啟發(fā)并指導這些孩子將文中的美景以導游詞的形式向大家進行宣講(讓這些孩子享受尊重與成功的感覺)……總之,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能力的訓練,在不拘一格的形式里,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在心情舒暢的心境之中得到落實。
三、“緣文會友”,實踐“悅讀”的交流與升華
學生閱讀一篇課文,不應是接受型的同構(gòu)解讀,而應是批判性的異構(gòu)解讀(張慶《小學語文教師》2001年第11期)?!盀檫w移而教”,就是要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習的遷移能力,教會他們將習得的語文知識和技能獨立地、廣泛地應用于新的學習情境,從而達到提高學習能力的目的。教師倡導學生實踐批判性的異構(gòu)解讀,應積極地鼓動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因為“想象是人生的血肉,若沒有想象,人生只不過是一堆骸骨(貝魯泰斯語)”。
表演為閱讀教學創(chuàng)設(shè)了很好的情境。讓學生自編自演,自演自說,這樣才能說出真情實感。當然,可表演的題材很多,例如教學《新型玻璃》(人教版)時,我讓這些孩子自選某一“玻璃”(角色),在弄懂這一玻璃特點的基礎(chǔ)上,舉行“招商會”,以我是某某“玻璃”、我有某某特別的性能來介紹玻璃特點;教學《學會做客》、《學會道歉》、《說話要注意姿勢》(蘇教版)等,這些都是可以自演自說的內(nèi)容。除此之外,還包括一些課文內(nèi)容,尤其一些童話故事,也是一些很好的表演和說話題材,例如:《狐假虎威》《狼和小羊》《狐貍和烏鴉》等等。這些題材,還可以讓學生進行續(xù)集表演和說話訓練,以此來促進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和說話水平是很有必要的。
“兒童的情感就像‘小河水’,要它漾起波紋,蕩起浪花,就需要外力的作用。”(李吉林語)我們的教學實踐必須落實“情感”,將文中之情、課中之情盡可能地,如蜻蜓點水、似微風輕拂的交流、對話……教師的任務就是要不斷地發(fā)展學生從閱讀中得到滿足的良好情感。正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閱讀時,教師啟發(fā)學生根據(jù)自身的生活積累,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擁有“伴著孩子去遠航”的心境,在課堂上引導一種精神振奮、生氣勃勃的“情調(diào)”,創(chuàng)設(shè)出師生心靈交流的和諧的境界,積極落實課程標準,努力地為孩子的全面發(fā)展服務——創(chuàng)設(shè)自由寬松的課堂情境,激發(fā)學生智慧的波瀾。在教學《鄭和遠航》時,倡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寶船),用自己的腦袋思考(友好交往與國家的強盛),用自己的嘴巴表達(講述:出航的場景、海上的歷險,表演:友好交往的場面),獲得自我滿足(品嘗:戰(zhàn)勝兇險的喜悅、勝利返航的快樂……)。學生雖身處有限的空間(課堂),心靈卻在高遠地飛翔——激情泛起的才智與探索生成的快樂不斷噴涌。教學目標不僅能愉快地完成,兒童的身心也能健康、愉悅地發(fā)展!
(作者單位 江蘇省儀征工業(y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