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眴栴}設置可以在教師的啟發(fā)下由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維、自主提出,并通過動手活動和思維辨析得出最后答案,使其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課堂導入階段中的問題設置
1.“問”要由淺入深。如在講《看得見的手》設問:上節(jié)課我們講到了市場經(jīng)濟的運行機制,想一想市場機制是不是十全十美的?為什么在有了“看不見的手”之后,還要有這只“看得見的手”呢?為什么會“菜賤傷農(nóng)”呢?這比直接問為什么市場需要政府干預,由淺人深的提問更容易讓學生接受。
2.“問”在發(fā)展區(qū)。如講《國家的主人》可先播放歌曲《走進新時代》:“我們唱著東方紅,當家做主站起來;我們唱著春天的故事,改革開放富起來……”提問:中國人民何時當家做了主人?現(xiàn)實生活中哪些事情表明人民當家做了主人?這個主人是通過什么形式來當家做主的?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今天的新課。由學生已知的知識進入,讓學生覺得有一定的難度,從而引起學生的興趣。
二、課堂授課階段中的問題設置
1.關注生活實際,體現(xiàn)聯(lián)系性。如在講授九年級《看不見的手》時,講“當某樣商品供不應求——價格上漲——獲利增加——生產(chǎn)規(guī)模擴大——價格下跌——獲利減少——生產(chǎn)規(guī)模縮小——供不應求……”的循環(huán)發(fā)展方式后舉例:“早園筍在過年的時候價格非常高,而在三四月份的時候很便宜”,茭白、蘋果、新鮮蔬菜剛上市的時候價格都比較高,而過一段時間后價格都降低等等。
2.關注認知沖突,體現(xiàn)探索性。如在學習《國家的主人》這一節(jié)時,學生對人民代表大會、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兩個概念上經(jīng)常會搞混淆,做題時常常弄錯,可引導“制度對應制度”,就只能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而人民代表大會,從字面意思上看,它是一次會議,應該是一個組織,一個機關。學會了這一方法,學生在這類題上的錯誤率就大大地降低了。
三、課堂練習小結(jié)階段中的問題設置
1.進行典型設問,注重考點落實。如找好近三年的與本堂課所學的知識有關的中考題目,讓學生掌握中考中本知識點的一般出題方式,并讓學生明白,中考不過如此,也是非常簡單的,讓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
2.進行遞進設問,注重基礎拓展。如2010年3月14日,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的選舉法修正案,決定城鄉(xiāng)按1:l的比例選舉人大代表,即城鄉(xiāng)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實行“同票同權”。設問這是依據(jù)什么制訂的?體現(xiàn)了全國人大怎樣的性質(zhì)和職權?“同票同權”的歷程說明了什么?
總之,課堂提問是一門研究不完的學問,是一門永無止境的藝術。我們作為工作在第一線的教師,要力求把這門學問做得更深,研究得更透,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獲得最大的進步和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