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息技術與高中思想政治綜合探究課整合是新課改的迫切要求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材除了在每框教學活動中設置了大量的探究活動外,每個單元后都安排了綜合探究課。這些探究課題體現了對學生主體獨立性、自主性和能動性的重視,但由于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信息技術知識水平不高等原因,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和綜合探究課的整合也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供借鑒,因此探討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就成為迫切需要探索的問題。
二、信息技術與高中思想政治綜合探究課整合實施的一般方法
1.教材角度:全面分析、理解、把握教材,確定教學目標。
高中思想政治綜合探究課的目標在于培養(yǎng)學生搜集資料、篩選信息的能力;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并在此基礎上使其認識國情,更好地理解并認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具體到每個單元的綜合探究,其具體的目標各有所側重。因此,教師在組織教學時要以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學生實際為根據,要在對教材進行全面分析、理解和把握的基礎上確定教學目標,從而更好地實現信息技術與綜合探究課的整合。
2.教師角度:以信息技術為載體,巧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動力,是獲得知識的前提條件,而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往往離不開生動形象的教育素材。正因為信息技術具有形聲合一等優(yōu)點,所以在營造氛圍方面它比其他媒體更直接、更有效。那么,如何巧設情境呢?首先,要明白創(chuàng)設情境的目的是激發(fā)和開拓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提升發(fā)展?jié)撡|。其次,要根據探究主題選擇合適的情境。如利用信息技術獲取、處理新聞報道、社會觀察、時事熱點等題材來創(chuàng)設情境;借助直觀形象的小品、音樂、漫畫、錄像等來渲染情感,引起學生的共鳴;通過體驗式活動情境如辯論、社會調查、個別訪談等引導學生自主發(fā)現問題、主動探究。例如:在《政治生活》第二單元探究課《政府的權威從何而來》的教學中,我設計了以“伸手?!”為題的討論課,以“吉林省的馬德因‘伸手’賣官被判刑”和“湖南省某些派出所干警因為不伸手使青年張衡生凍死路邊而受到法律懲辦”兩段視頻為背景,組織學生就這一話題展開對是否要“伸手”的討論。通過視頻這種直觀形象的情境創(chuàng)設引出問題,能使學生很快地進入探究情境,產生求知欲望和探究樂趣。
3.學生角度:以信息技術為手段,圍繞主題開展多種活動進行自主探究。
?。?)圍繞主題,搜集、整理資料。
計算機作為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可采用的方式之一,具有較強的信息加工能力,利用它的這一功能可以讓學生對信息進行重整、加工和再應用,使他們在大量信息中快速提取到有用的信息,達到對大量知識的內化作用。例如:在學習《文化生活》之前,可要求學生搜集文化專題資料(如飲食文化、茶文化、服飾文化、西方文化、建筑文化等),制作成小冊子、PPT文件或光盤等。在每個單元探究活動中讓學生以自己搜集整理的專題為背景,運用學過的知識,分別對以上專題展開論證。實踐證明,學生通過查詢資料,不僅加深了對書本知識的理解、擴展了知識面,而且還培養(yǎng)了學生資料搜集、處理和分析資料等多方面的能力。
?。?)小組合作、相互交流、資源共享。
從搜索信息到傳輸信息再到合作學習,資源共享使綜合探究課學習有了極大的吸引力。學生在資源共享、相互交流的過程中,相互啟發(fā)、相互競爭,使課堂交流呈現多維化、多元化的發(fā)展趨勢。例如:在《政治生活》第四單元綜合探究課《中國走和平發(fā)展道路》教學中,根據教材的思路,我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他們利用網絡資源、廣播電視、新聞媒體等工具,在查找資料的基礎上,就具體問題展開討論,并根據小組討論的結果整理歸納寫成發(fā)言稿,最后展示本組討論的結果。這種合作學習既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團隊意識和集體觀念,也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fā)展和提高。
?。?)開展社會調查和研究性學習活動。
開展社會調查和研究性學習活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使其獲得親自參與研究探索的積極體驗,提高其溝通與合作能力。例如:在《經濟生活》第二單元綜合探究課《做好就業(yè)與自主創(chuàng)業(yè)的準備》的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到不同崗位上搜集崗位成才、創(chuàng)業(yè)成功人士的事例,同時根據本地區(qū)實際寫一份模擬創(chuàng)業(yè)方案。
三、對信息技術與高中思想政治綜合探究課整合的思考
信息技術與高中思想政治綜合探究課的整合,不是把信息技術僅僅作為輔助教學的工具,而是強調用信息技術構建一種理想的探究環(huán)境,以實現學生自主探索和自主學習的目的。這就要求教師更新觀念,以學生為中心,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要求教師積極參加教育技術和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培訓,掌握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方法;要求教師研究自己所教學科的特點,熟悉網絡上的資源分布情況,以便幫助學生進行研究型、資源型學習。[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