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中如何注意文史知識的聯(lián)系與貫通呢?對此筆者略談一點粗淺的看法。
一、適量引用歷史文獻中的相關資料
如講“戰(zhàn)國時期諸侯國都城的興盛”內容時,可引用《戰(zhàn)國策》中的“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來說明新興封建城市的繁華;講“秦的暴政”內容時,可引用《漢書·刑法志》中的“赭衣塞路,囹圄成市”以說明嚴刑酷法是農(nóng)民起義爆發(fā)的原因之一。古人記史講究用詞造句,力求精練、形象、深刻,寥寥數(shù)語就能逼真地再現(xiàn)歷史、說明問題,如唐太宗重視隋亡教訓,對太子所說的“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教學中適當選用片言只語(配合板書),并不會增加難度,反而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讀史的興趣,何樂而不為?
二、適量引用反映史實的詩詞和其他文學作品語言
近幾年高考試卷中引入文學作品語言以考查歷史知識的試題屢見不鮮,因此中學歷史教學中引入文學作品語言很有必要,更重要的是在教學中恰當引入文學作品語言,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時代背景或敘或評、或描或畫,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1.用文學作品語言導入新課,可渲染氣氛、引人入勝。如用“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導入三國時期歷史的教學;如結合“大躍進”時期一張內容為“農(nóng)田里一個小姑娘坐在稻浪上,不遠處農(nóng)民正熱火朝天地在收割莊稼”的典型照片,將毛主席《七律·韶山》中的“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lián)Q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與彭德懷的“谷撒地,薯葉枯,青壯煉鐵去,收禾童與姑。來年日子怎么過?我為人民鼓與呼”對比引入《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前進》的教學,就能夠激發(fā)學生進一步探究的興趣。
2.在教學過程中引入文學作品語言,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增長學生學識。在《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教學中引入“太后不識國事險,危亡猶籌萬壽典,挪用軍費修頤和,此戰(zhàn)豈能不失敗”、“內無相,外無將,不得已玉帛相將;天難度,地難量,這才是帝王度量”等,就將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慈禧太后、李鴻章等人賣國求榮的嘴臉暴露無遺;而“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則使林則徐、譚嗣同等為了民族和國家的利益不計個人得失,甚至不怕犧牲的高尚情操躍然紙上。
3.教學總結時引入文學作品語言,言簡意賅、意味深長,可發(fā)人深思。如講完三國時期的政治史后,引用《三國演義》的開篇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結尾,使“英雄”、“歷史”、“人民”的關系耐人尋味。
三、利用成語、典故、詩詞等生動具體的語文材料,幫助學生加深對歷史事件、歷史概念、歷史理論的理解
1.運用典故、成語、俗語來加深學PgxN5Li78xs5FEkwQp/B5ZddmtljJXTMu6a1O00Zsw0=生對抽象歷史概念的理解。如講“封建專制主義和皇權主義”內容時,可以引用“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伴君如伴虎”、“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請君入甕”等俗語來加深學生的理解。
2.用詩歌和歌詞等語文材料來加深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如講“焚書坑儒”內容時可引用唐人章碣的《焚書坑儒》中“竹帛煙消帝業(yè)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一詩來說明焚書坑儒對秦王朝本身的危害性。歌詞如《大風歌》、《國民革命歌》、《義勇軍進行曲》、《在松花江上》、《游擊隊歌》等也可運用到有關歷史內容的教學中。此外還可以引用詩歌來烘托歷史背景,如用曹操的“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來反映東漢末年軍閥混戰(zhàn)給人民帶來的悲慘生活;用杜甫的“三吏三別”說明安史之亂時期唐朝階級矛盾的尖銳;講“岳飛抗金”時,引用名聯(lián)“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講“蔣介石政權橫征暴斂”時,引用“民國萬稅,天下太貧”加以說明,這都可以加深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
四、引入影視歌曲等活化歷史
反映歷史的影視歌曲類文學作品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更有利于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活化歷史事實和人物形象與情感,有利于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如在《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教學中引入電影《甲午風云》中關于黃海海戰(zhàn)的片段即可使學生更深切地感受到鄧世昌等清朝愛國將領的愛國熱情;在《長征》的教學前播放《長征》電視劇的主題曲《十送紅軍》,能使學生很快進入關于長征的學習氛圍等。
總之,以文活史、以史實文、文史結合既是中國史學也是中國文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還是現(xiàn)代教育賦予的要求,構建“綜合科目觀”是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的理念。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我們不但要“文史結合”,還要“政史結合”、“哲史結合”、“史地結合”乃至“數(shù)史結合”等,以利于人才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和學生健康情感的全面塑造。[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