譜牒記載:世居黃陂,生于黃陂
關(guān)于湖北黃陂與湖北大悟的區(qū)劃沿革,可追溯到1933年。當時的湖北行政當局,為了憑借黎元洪的威望,加強對湖北的統(tǒng)治,突出自己的政績,就報請南京國民政府批準,將湖北黃陂、孝感兩縣北鄉(xiāng),湖北黃安縣(今紅安縣)的西鄉(xiāng),以及河南省羅山縣南鄉(xiāng)劃出一部分,新設(shè)立了禮山縣(今大悟縣)。當時黃陂劃給禮山的有河口十會、夏店五會,黎元洪的世居地之一黎家河以及曾牧牛過的田家河屬于夏店五會中的石滾會。時任湖北第五戰(zhàn)區(qū)行政督察專員程汝懷還專門建議:把新縣城設(shè)在緊靠田家河的新城,其理由是故總統(tǒng)黎宋卿公寒微時曾在此牧過牛。
為弄清黎元洪的身世問題,筆者先后到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廣州、江西、安徽,以及臺灣、越南等地,拜訪黎氏宗親和專家學者,搜羅資料,旁征博引,終于撩開了其神秘面紗:黎元洪祖籍江西豫章(今南昌),世居湖北漢陽府黃陂縣西鄉(xiāng)重鎮(zhèn)中和鄉(xiāng)(今祁家灣街道張店一帶)、黃陂縣城小西門外大板橋、東鄉(xiāng)與北鄉(xiāng)(包括北黎家樓與黎家河),生于湖北黃陂縣灄源鄉(xiāng)(今武漢市黃陂區(qū)木蘭鄉(xiāng))東廠畈。
1982年5月,筆者借赴上海探親之機,前往徐匯區(qū)太原路六十四弄一號三樓,訪問了黎元洪的長子黎紹基先生。他拿出曾經(jīng)其父審定、于1925年用英文發(fā)表的《黎元洪的一生》,其中有這樣一段文字:“長江流域的中游,要找到一個文風甚盛的縣份,這便是我的祖籍地黃陂,我的祖先并不是當?shù)赝林?,而是一個外來戶……”
這里所說的“祖籍地”與“外來戶”,與現(xiàn)存于湖北大悟姚畈鄉(xiāng)黎家洼黎文東《黎氏族譜》(八卷)(民國三年秋纂修)相吻合。《黎氏族譜》云:“在明洪武年間,黎家的兩兄弟黎旭、黎旦住在江西豫章(今南昌)碎瓦墩。黎旦生有五個兒子,長子黎舜臣和三子黎舜元后隨伯父黎旭遷往湖北,先在黃陂中和鄉(xiāng)黎旭處短暫落腳,后黎舜臣遷往黃陂縣城小西門外大板橋定居,數(shù)十年后遷東鄉(xiāng),不幾年遷居北鄉(xiāng)黎家河(今大悟)。黎元洪即是黎舜臣的后裔。由黎舜臣傳到黎元洪的曾祖黎世義已歷九代……”
關(guān)于現(xiàn)存《黎氏族譜》的編纂,則得益于黃陂黎氏名宿黎大鈞。黎大鈞于1883年在癸未科會試中中舉為進士后,官運、財運亨通,先任清廷度支部主事長達三十年之久,繼任山東兵備道、大清銀行監(jiān)督四年。到了民國三年秋,針對社會上對黎元洪的身世眾說紛紜,黎氏決定正式向黃陂黎氏認祖歸宗,委托黎大鈞組織族人修編了現(xiàn)存的《黎氏族譜》。
同時,黎紹基先生還說,這一問題,上海文史館薛民見先生早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經(jīng)過多次到黃陂、天津、北京等地考證,采訪辛亥革命參與者,寫成了較為系統(tǒng)的年譜,可作依據(jù)。后來,我向武漢大學蕭致治教授請益時,蕭教授交給我一封黎紹基的信,所言類似。于是,我又趕到上海文史館,哪知薛民見先生已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就駕鶴西歸了。不過,這一趟我沒有白跑,將薛先生1961年寫成的《黎元洪年譜》復印了一份回來。其中記載道:“黎元洪1864年10月19日生于黃陂木蘭鄉(xiāng)東廠畈(沙地崗),且一直居住到八歲才離開……”賀覺非先生著《黎元洪》與魯永成主編《民國大總統(tǒng)黎元洪》,均采用此說。
那么黎元洪之母為何從黎家河來到木蘭鄉(xiāng)分娩呢?這是因為1864年,太平天國軍與清軍在湖北進行了幾場惡戰(zhàn),地處交通要沖的黃陂,自然成為兵家的必爭之地。當?shù)乩习傩詹皇潜尘x鄉(xiāng)躲“清妖”(清軍),就是“跑反”(逃難到深山)避“長毛”(太平軍),搞得人心惶惶。到了初夏,病重臥床的黎朝相聽說黎家河的人大都外出避難去了,便把身懷六甲的妻子陳氏叫到床頭,要她到宗教圣地木蘭山去避難,為黎家傳承血脈。其次,木蘭山后雷家細灣的雷老漢,曾是黎朝相之父黎國榮的救命恩人。
再說黎朝相之妻陳氏,于1864年10月初,揮淚告別了相濡以沫的丈夫,先雇了一輛獨輪車,夜以繼日地趕到河口渡口。然后,換乘木筏順河而下,來到木蘭山麓一個叫東廠畈(與雷家細灣田地相連)的地方。她覺得這個地方風水真的不錯,開門見山(即木蘭山),門前還有一條小河(名日一里河),與木蘭山下的仙河相通,是生活、逃難與避災(zāi)的一塊寶地。在這里生活,柴方水便,還可上山做點小生意;要逃難可直接從一里河到仙河乘船,走水路通南北;要避災(zāi)又可上山,向佛教、道教長老求援。當?shù)乩仔兆彘L也是一位佛教信徒,得知一位“雙身客”(俗稱孕婦)逃難至此,就讓她在該村祠堂棲身。
1864年10月19日即清同治三年農(nóng)歷甲子年九月十九,這天一大早,陳氏起來燒香拜佛一番后,突然感到一陣腹痛。少頃,在雷氏族人的幫助下,二十四歲的陳氏順利地分娩了一個肥頭大耳、頗有福相的男嬰,她根據(jù)臨行前丈夫的交代,為兒子取名秉經(jīng),后學名元洪,字宋卿。恰巧這一天正是木蘭山廟會之日,即傳說中的觀世音菩薩的生日,于是,鄰居們尤其是那些佛教信徒有的拿來雞蛋、有的拿來油面、有的送糖水,紛紛為難中的母子道喜,并說這小孩子與觀音菩薩同日降生,將來必成大器。陳氏對鄉(xiāng)親們的盛情感激涕零,欣喜之余,也將她初抵在木蘭山時抽簽許愿的事說了一番,大家更是說得神乎其神。尤其是黎氏當了首義大都督與大總統(tǒng)以后,社會上紛紛傳言:黎氏的出世與出山,都是“菩薩”先天的安排。
不僅如此,筆者還與黎世炎先生采訪過對黎氏早有研究的年屆九旬的退休教師李漢東先生,他說:“黎氏家族曾居住在木蘭山與夫子山中央地帶——東廠畈,門前有一里河流經(jīng),不遠處可見木蘭將軍墓。雖然房屋已荒廢,但至今原基仍清晰可見,面積約三于平方米,進出三大重,有天井、堂屋、廂房、廚房等。黎元洪任湖北都督與副總統(tǒng)后,還專門到東廠畈拜謝昔日的恩人雷老漢,并帶雷氏后代到都督府做事……”
真是無巧不成書。我們一行到黎家河探訪時發(fā)現(xiàn),黎家河與東廠畈一樣,門前均有一條小河。官方檔案:黃陂縣人。寄籍江夏 對于黎氏身世的“河南說”,這與黃陂的歷史沿革相關(guān)。早在漢代時,黃陂以木蘭山為界,區(qū)劃一分為二:南部屬荊州,北部屬豫州。因黎氏最后落籍黃陂北部,故上面所謂“河南人”,即是指的豫州。
所謂“安徽說”與“黃州說”,則出自1911年lO月16日《神卅1日報》——署名鄂中武士的《革命軍總統(tǒng)黎元洪小史》一文,文中說:“黎氏先祖為皖之宿松人氏,自其祖與父經(jīng)商于湖北,遂改入黃州府……”同年10月21日出版的《民國報》之第一號《黎元洪》一文,以及1980年8月由中華書局出版、李新等主編的《民國人物傳》第二卷,載有張振鶴撰寫的《黎元洪傳》,也因襲了“安徽說”與“黃州說”:黎氏“祖籍原系安徽宿松,自祖父起即經(jīng)商湖北,遂入黃陂籍”。
為了揭開謎底,筆者1990年、1998年、2004年三赴北京,查閱了一批珍貴史料。其中故宮檔案兵部武選第0020(7)號案卷之《呈迭三品頂帶盡先補用都司黎元洪履歷清單》,里面明確記載:“黎元洪系湖北漢陽府黃陂縣寄籍江夏縣人。”
這是當年官方的第一手資料,應(yīng)該說是最可靠的,這一資料說明黎是黃陂人確實無誤。而“寄籍江夏縣”(此處是指今武漢市武昌區(qū))指的是,黎隨張之洞從南京回湖北任職后,開始是靠租借黃陂籍知名人士黎大鈞在武昌的房屋居住,后來自己在武昌中和門建了別墅。由于黎大鈞的老家與黎元洪的出生地僅隔著一條河(長堰河,今木蘭湖),且二人很談得來,交往了一段時間后便結(jié)拜為兄弟。
他們締結(jié)金蘭時,黎大鈞的太太曾認為,黎大鈞比黎元洪年齡要大一截,結(jié)拜兄弟不恰當。于是,她到處張揚說,黎大鈞頂多只能和他叔侄相稱,不應(yīng)謙讓為兄弟。但是,在夫權(quán)思想至上的社會里,身為家長的黎大鈞一言既出,那就是家庭的“圣旨”。黎夫人盡管心里不情愿,但還得按照夫君的要求,讓子女們畢恭畢敬稱黎元洪為叔叔。
有道是吃小虧占大便宜,黎夫人做夢也沒有想到,黎元洪日后競一步登天,作為本家兄弟當然沾光不小。在黎元洪當上了民國大總統(tǒng)后,黎大鈞之子黎澍北京師范大學畢業(yè)后,成為他的親信和四大策士之一,不僅可自由出入黎大總統(tǒng)公館,還先后被任命為總統(tǒng)府參議、副秘書長。
至于李根源著《雪年生錄》,稱黎氏“生于漢陽”說。竊以為,李氏的“生于漢陽”中的“漢陽”應(yīng)該是漢陽府之黃陂縣?!饵S陂縣志》載:“黃陂從漢朝到明朝分別屬于荊州府、豫州、郢州、司州、光州和黃州府管轄,到了清朝雍正七年(1729),改屬漢陽府管轄?!彼?,前面“人黃州府”也是指黃州府之黃陂縣,而且當年的有關(guān)出版物也曾稱黃陂人為漢陽人,如武昌首義女子北伐隊長吳淑卿等。
在紀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的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上,原來持“漢陽說”、年逾古稀的蕭致治教授,聽了筆者的發(fā)言后,也認為李根源的黎“生于漢陽”,也許就是指的漢陽府黃陂縣。
同時,筆者的這一觀點也得到了享譽國際的辛亥革命史權(quán)威、著名史學家章開沅教授和皮明庥研究員的首肯。其中皮先生在拙作《首義都督》序言中說:“這部作品的另一成就是,對黎氏行狀中之諸多謎團進行了解讀。關(guān)于黎氏的一生,尤其是其籍貫身世,歷來聚訟紛紜,各言其是。作者比較諸說,廣事求證,為揭開謎底,進行深入考索,認定黎氏祖籍江西,世居黃陂,生于黃陂木蘭鄉(xiāng)東廠畈,是頗有說服力的?!?br/>
口頭談資:“越南說”與史實不符
不僅如此,一位自稱是黎元洪侄女的東北人黎金風(又稱黎君)則說:“黎元洪原籍越南,后首遷湖北黃陂,再遷湖北黃集,我父輩兄弟三人,即長為黎元洪,次為黎元皇,三為黎元坦?!辈⒄f黎氏三兄弟曾一起到越南祭過祖。
此話在社會上不脛而走,頓時傳言滿天飛,有人說:“越南姓黎的多,在前越南領(lǐng)導人中就有黎筍、黎德壽等,說不定黎元洪真是越南人……”
的確,中越兩國黎姓都是唐堯的后代。在姓氏源流上,黎氏族譜引用了《元和姓纂》、《風俗通義》和《路史》所說——黎氏“出自帝堯的后代”。黎姓最早繁衍于古黎國之地,即今山西省黎城縣一帶。戰(zhàn)國時“黎氏之族或因官而處,或避難而居,于是西入梁(今屬陜西)、益(今云南晉寧縣),東向青、徐(今屬山東、江蘇),南遷交、廣(今屬廣西、廣東及越南北部一帶),北徙燕、冀(今屬河北)''。到漢朝時,黎姓遷居江西、湖南等地。據(jù)《元和姓纂》與《史記·南越列傳》載:“黎姓主要郡望有三處:一是京兆(今陜西西安),二是宋城(今河南商丘),三是九真(今越南清化、河靜一帶)?!?br/> 為了求證,筆者于2001年4月專門前往越南考察,查閱了越南學者所著《安南志略》和《越南社會發(fā)展史研究》等書,都與中國史書記載吻合。筆者在拜訪越南黎姓人家時,他們說,天下黎姓是一家。黎姓在越南算是大姓,目前排位前三名。
問題是,黎金鳳所說的黎元洪的兩個弟弟與史料記載大相徑庭,黎氏嫡系子孫也矢口否認。而蘭i時越南正處于法國統(tǒng)治之下,黎作為大總統(tǒng)不可能到越南祭祖,即使去,也應(yīng)有記載。且黎金鳳乃一字不識,說此話時已是暮齒華發(fā)的老人,故此說沒有說服力。
前兩年,中央電視臺《孫中山》劇組執(zhí)行導演李黎先生來陂,采訪了筆者及木蘭鄉(xiāng)東廠畈,又赴美國、加拿大以及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臺灣等地采訪、求證,他給筆者來電說:“黎氏祖籍江西,世居黃陂,生于黃陂木蘭鄉(xiāng)東廣畈最為可靠?!?br/> 按照《辭海》上對“故里”的解釋,首先指的是出生地,還包含故居和原籍等幾層意思,將“故鄉(xiāng)”解釋為“家鄉(xiāng),自己出生的地方”。而不少西方國家的法律,大都是以出生地來確定個人籍貫的。由此看來,不論是從黎元洪出生于黃陂木蘭鄉(xiāng),還是其始遷祖率先落戶黃陂縣城,其后相繼落籍黃陂西鄉(xiāng)、東鄉(xiāng)與北鄉(xiāng)看,黎元洪是地地道道的“黎黃陂”。當然,黎元洪的祖輩也曾在原屬黃陂、今屬大悟的黎家河繁衍生息,黎元洪還在今大悟田家河放過牛。從某種意義講,黎元洪也可稱為“黎大悟”。但是,我們不能將民國期間的總統(tǒng)政書與文告,以及黎元洪在書法作品上的“黎黃陂”與“黃陂黎氏”印章,都改成“黎大悟”吧。故筆者在即將面世《首義都督》里,根據(jù)最新研究成果,還原歷史的本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