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莉,指 導:張 震
(云南省中醫(yī)中藥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223)
張震研究員是云南省榮譽名中醫(yī),我國知名的中醫(yī)證候學研究的先驅者,曾在“證”的層次結構及疑似病癥的鑒別理論等方面提出過創(chuàng)新性的見解,并獲國內外有關同道的認可。張老從事中醫(yī)醫(yī)療、科研50余年,思維敏捷,精通醫(yī)理,學術造詣精深,臨床經驗豐富,勤于著述,建樹良多。吾有幸隨師臨診,深感導師對疾病的診治有其獨特的經驗,遣方用藥,獨具匠心,其治學貴在融會貫通,廣研經典。在長期的科研和臨床實踐中,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尤其在中醫(yī)證候的層次結構等方面提出過系統(tǒng)的創(chuàng)新性理論見解,為中醫(yī)學的發(fā)展作出了一定貢獻。
筆者作為國家人事部、衛(wèi)生部、中醫(yī)藥管理局批準實施的第四批全國老中醫(yī)學術經驗繼承工作繼承人中的一員,感到無比自豪與榮幸。隨師應診,深感導師治療艾滋病見解獨到,收效顯著?,F僅從導師運用扶正祛邪理論治療艾滋病的特色經驗,初步整理報告如下。
艾滋病是新發(fā)疾病,臨床癥狀復雜,祖國醫(yī)學中未見該病的具體記載,其癥狀散見于“疫毒”、“疫病”、“伏氣溫病”、“虛癆”等范疇中。吾師張老親自到紅河、昆明等地調查本省HIV/AIDS患者的發(fā)病特點,認為艾滋病整個發(fā)生發(fā)展過程貫穿著邪正抗爭的動態(tài)變化,因此根據其自身病理演變規(guī)律,在確定分期基礎上,運用扶正祛邪理論進行辨證論治。
《內經》首先指出治病必須“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素問?標本病傳論》云:“知標本者,萬舉萬應,不知標本,是謂妄行?!薄端貑?湯液醪醴論》:“病為本,工為標,標本不得,邪氣不服。”艾滋病發(fā)病初期,由于正氣未虛,艾滋病病毒侵入人體為外邪(溫疫之邪)致病,辨證多屬于邪實,故治療上重在祛邪,即以祛邪為主。張老認為此期臨床上沒有明顯的正氣虛衰之象,但就其發(fā)展規(guī)律來看,日后逐漸形成正氣虛弱,因此,在辨證時應予祛邪以扶正。此時雖或“無證可辨”,但病因既明,用藥上自當針對抑制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以免日后出現氣虛、血虛、陰損、陽弱等損正現象。
艾滋病潛伏期無明顯特征性艾滋病臨床表現,從邪正虛實辨證著眼為邪實正亦未虛,即邪毒(HIV)侵入損害機體,人體正氣尚盛,還能支持機體正常生命活動,病情進展緩慢。但張老認為此期正氣已處于逐步削弱之境地,治療原則多采用扶正培本,以扶正(提高免疫功能)藥物組成的固定方進行治療,提高機體免疫力,從而延緩發(fā)病和延長患者生命。
張老根據“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之古訓,擬定“扶正抗毒方”,藥物組成以人參黃芪、靈芝、黃精、白術、女貞子、仙靈脾、菟絲子、甘草等具有益氣養(yǎng)陰,滋腎健脾之品,制成丸劑或膠囊,治療429例艾滋病潛伏期患者6個月,以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積分評定,有效252例,占58.7%;穩(wěn)定50例,占11.7%;無效 127例,占29.6%;總有效 272例,總有效率為70.4%。對乏力、自汗、頭痛的改善情況較為明顯,治療后積分統(tǒng)計有顯著性差異(P<0.01);對咳嗽、盜汗、惡心、腹痛、胸痛亦有明顯的改善(P<0.05)??梢娕R床治療中運用扶正培本能改善臨床癥狀、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從而提高生活質量、延緩發(fā)病時間、達到延長生命的治療目的。
AIDS相關綜合征期、艾滋病期出現艾滋病特征性臨床癥狀、體征,如淋巴結病、發(fā)熱、腹瀉、乏力、盜汗等。張老認為此期屬虛實夾雜,正邪交爭。正虛以氣虛、陰虛或氣陰兩虛為多見,涉及臟腑主要在肺脾腎。邪實情況比較復雜,可見氣滯血瘀、濕熱壅盛、痰濁內盛、熱盛痰蒙等證;有許多臨床表現,有皮膚黏膜表現,有神經系統(tǒng)表現,有呼吸系統(tǒng)表現,有消化系統(tǒng)表現等,病情復雜,呈現病原體(HIV)對多系統(tǒng)多器官的復合損害。治療原則為扶正與祛邪兼顧,攻補兼施。張老根據臨床實踐,擬定康愛保生方,藥物組成以紫花地丁、黃芩、桑白皮、人參、白術、茯苓、女貞子、旱蓮草、姜黃、夏枯草、紫草皮、甘草等。具有清熱解毒活血,益氣健脾養(yǎng)陰之功,治療446例艾滋病期患者半年,以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積分評定,有效288例 ,占64.6%,穩(wěn)定 74 例,占 16.6%,無效 84例,占18.8%。單項癥狀發(fā)熱、咳嗽、乏力、腹瀉、氣短、盜汗、惡心、脫發(fā)、頭痛、胸痛、腹痛、關節(jié)痛、腰痛等均有明顯好轉,治療后積分統(tǒng)計有顯著性差異(P<0.01)。治療前后患者CD4細胞計數有顯著性增加,治療后增加率統(tǒng)計有顯著性差異(P<0.01)。
張老強調此期臨床癥狀復雜,表現多樣,治療時可靈活多樣地針對不同病情進行辨證施治,處方用藥。
隨著抗艾滋病病毒化學藥物的不斷涌現,接受化學治療的患者越來越多,大多數化療藥物有較大的毒性和不良反應,攝入體內后往往敵我不分。張老經過多年臨床實踐,對中醫(yī)藥治療腫瘤化療毒副反應積累了一定治療經驗,亦可用于已接受服用抗病毒藥物的AIDS患者的治療。治療原則為辨證辨病相結合,綜合施治。對化療后消化道反應,多采用化濕健脾和胃等法;對長期使用AZT所致骨髓抑制,采用氣血雙補等方法;對神經系統(tǒng)反應,采用養(yǎng)心安神或活血通絡法等,一般都取得了較好療效。
扶正祛邪是中醫(yī)治療免疫性疾病的基本理論和方法,中醫(yī)認為任何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是由于正邪相爭導致陰陽失衡、氣機失常的結果,人所以身體健康是由于“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人所以生病是由于“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張老強調邪氣致病,必在正氣不足的情況下,才能侵擾人體發(fā)生疾病,可以說致病的原因雖在于邪,發(fā)病的關鍵卻在于正,而且人體在既病之后的發(fā)展變化和轉歸預后,正氣的盛衰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邪勝正則病進,正勝邪則病退。因此導師運用扶正祛邪法治療艾滋病,根據臨床辨證,扶助正氣,驅除邪氣,促使疾病向痊愈方向轉化,以達到目前治療該病的初步目的。
張老認為HIV/AIDS是人類疾病譜中新出現的病種之一,對人類健康威脅很大?,F代醫(yī)學對其病原體及發(fā)病機制的研究已相當深入,達到了分子水平,但至今仍無滿意的治療方法,所用化療藥物毒副作用較大,雖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HIV但對人體損傷巨大,這是西醫(yī)的短處。中醫(yī)復方用藥,旨在全面調節(jié)人體之氣血陰陽,扶正祛邪較為全面,此為中醫(yī)之所長。但仍有不少問題尚待通過大量的長期的臨床實踐去發(fā)現并逐步加以解決。導師不斷勉勵筆者要戒驕戒躁,應潛心研究深入探索,永無止境。須知對于該病之治療任重道遠,認識尚待深入,不可滿足于目前所獲得的點滴成績,這已使學生銘記在心。
以上所述,既不全面,也欠深入,懇請各位師長批評指正,以使學生獲得更多知識,在今后的征途中少走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