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輝榮
(集美大學圖書館,福建 廈門 361021)
時常聽到一些圖書館員說“寫論文難,難于上青天”。對他們而言,發(fā)表論文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撰寫并發(fā)表論文真的很難嗎?在此,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寫作與審稿經歷,就如何寫好圖書館學術論文談些粗淺的認識。
選題是論文撰寫的第一道工序,是論文寫作成敗的關鍵。有人說:“題好文一半”,擬定一個好的選題,文章也就完成了一半。也有人給不恰當?shù)倪x題作過一個比喻:“種下的是不會發(fā)芽的種子,付出的必然是無價值的勞動”[1]??梢?只有選好了主題,隨之而來的材料搜集、觀點的提煉以及研究成果的書面化才是有價值和有意義的。
選題本質上就是提出問題。很多人之所以不知如何選題,最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問題意識,提不出問題,因而就談不上研究。如何提出問題?在寫作實踐中,問題的來源可以說是多方面的,應從多種途徑去發(fā)現(xiàn)問題。這里,筆者歸納了問題來源的六個方面,以供大家參考。
(1)在工作實踐中發(fā)現(xiàn)問題。在工作實踐中發(fā)現(xiàn)問題是論文選題的重要渠道。北京大學的吳慰慈先生曾經指出:“圖書館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是一門致用的科學”[2];武漢大學的肖希明教授也曾指出:“圖書館學作為一門致用的科學,其價值就在于它能夠不斷發(fā)現(xiàn)、正確解釋、并最終解決圖書館實踐發(fā)展中的問題”[3]。因此,我們在工作中要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并進行研究,從而解決問題。從事圖書館不同崗位工作的館員都可以結合自己的崗位工作寫出一些心得體會,如果能把它上升為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經驗做法,那就可以成為一篇好文章。比如《圖書館全開放服務的實踐與探討——以大連醫(yī)科大學圖書館為例》,又如《隨書光盤的管理與信息服務實踐——以陜西師范大學圖書館為例》等,都是來自于工作實踐中的文章。
(2)在閱讀中得到啟示。閱讀期刊是發(fā)現(xiàn)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通過閱讀,不僅能了解本領域的學術動態(tài)和熱點問題,還會發(fā)現(xiàn)由于歷史的局限性,前人的研究或多或少會存在不足之處,如果能抓住他們的不足之處作為研究的突破口,或修正,或補充,或從新角度去論述(同樣的材料,由于切入角度不同、組織方式不同,就能說明不同的問題,從而產生新意),就可能得出更完善、更全面的新見解、新結論。因此,我們應通過瀏覽閱讀,積累知識,捕捉線索。
(3)從科學的研究方法中激發(fā)靈感。在學術研究中自覺地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圖書館學屬于社會科學,而社會科學研究存在著兩種方法范式:一種是實證研究。主要論證“是什么”的一類文章,用“假設—演繹”模式來檢驗理論,一般采取定量分析的方法,如論文《高校圖書館文獻信息服務需求調查分析》就需要采取問卷調查的實證研究方法。另一種是規(guī)范研究。主要論述“應該怎樣”的一類文章,強調對被研究對象的理解、說明和詮釋,一般采取定性分析的方法,具體包括歷史研究法、思辨法、比較分析法等。比如,時下區(qū)域性信息資源共享問題正成為圖書館界的熱點,研究者可運用“比較分析法”去探討圖書館聯(lián)盟和圖書館集群管理的共性和區(qū)別,通過比較往往能寫成一篇具有新意的學術論文。
(4)通過學術交流發(fā)現(xiàn)選題。時下,圖書館界的學術會議、學術講座等各種學術交流活動日益頻繁,每次學術交流往往都是針對某些特定主題而展開的學術對話,如果能經常聽一些學術講座或者參加學術會議,及時了解學術信息,掌握學術動態(tài),那么就能發(fā)現(xiàn)和選定有意義的選題。如數(shù)字圖書館、開放存取、機構庫建設等都是研究者目前關注的問題。
(5)從圖書館課題申報指南中尋找選題。為促進圖書館事業(yè)的發(fā)展,政府職能部門、社會團體以及學會組織往往會制定出某一時期圖書館學研究的課題指南。例如,中國圖書館學會和各省圖書館學會每年年會征文時都會擬定出圖書館學術研究的若干重要選題,每年國家社科基金或者學會資助項目申報指南中也會給出一些重要選題。此外,一些圖書館專業(yè)刊物在每年的第一期也會發(fā)布重點用稿選題等。研究者可以從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主題。
(6)從圖書館學與其他學科之間尋找“結合點”。俗話說“功夫在詩外”。在學術研究中,如果只沉浸于本專業(yè)文獻的閱讀,往往會造成思路的狹窄。而適當?shù)亟佑|其他學科,往往會迸發(fā)出新的思路。因此,應學會在圖書館學與其他學科之間尋找“結合點”,從中找到好的選題。比如,將經濟學中的信息不對稱原理運用于讀者服務工作研究,將博弈論運用于圖書館聯(lián)盟合作研究,將二八定律與長尾理論應用于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人力資源管理以及讀者服務中等,均會形成新的認識。
當然,除了上面介紹的 6種選題方法之外,還有許多尋找選題的途徑。由于篇幅關系,在這里就不一一列舉。
通過上述途徑,研究者或許已找到某個選題,但所找的選題有價值與否,最主要還是看這個選題是否有新意,為此需通過查新來檢驗。如果通過查新檢索,發(fā)現(xiàn)此選題已研究很充分,沒有發(fā)展余地,就要敢于自我否定,另行選題。如果此選題雖有相關研究,但仍不夠完善,就可考慮自己能否對這一選題提出新的見解,或者從新的角度來切入,或者采用新的論證方法,或者提供贊成某個觀點的新論據。如果研究得很充分了,那么最好不要寫,否則寫出來的文章只能是“炒舊飯”。
通過各種檢索,研究者也許搜集到了許多材料,但需對這些材料進行篩選,取有用之材。為此,首先要閱讀材料。對搜集到的論著要進行略讀,大致了解每一篇文章的內容;然后對需要進一步細讀的論著再進行重點閱讀,從中選取對自己有用的材料,并把有用的內容加以摘錄。這里需強調的是,閱讀材料要講究科學性:注意先后順序,最好是先讀中文資料,后讀外文資料;先讀綜述性資料,后讀專題性資料;先讀近期資料,后讀過去資料。閱讀材料之后,要對可能用到的材料進行分類。具體可按材料內容的屬性分項歸類,一般可把材料分為理論類、事實類、隨想類等。每一類下再分若干項目,如理論類下面再分為名言、概念、定義、本人觀點等。這樣在寫作時就很方便地根據需要提取所需材料。
論文寫作可以說是文無定法、形式多樣。最主要的就是要力求做到邏輯清晰、結構合理、詳略得當。就寫作步驟而言,一般是先擬提綱,然后按照提綱來行文。
引言是論文的開頭語,一般要寫清四層意思:一是簡潔介紹論文的寫作背景和前人研究的歷史與現(xiàn)狀;二是研究的目的和意義;三是要交代“采取什么方法研究”;四是要說明論文將“解決什么問題”。在寫作規(guī)范方面,引言前面的序號可寫 “1”,也可不寫,有時“引言”二字也可省略。當然,學術論文不一定都要有引言,既可直入主題,也可以略有鋪墊。
正文屬于論文的主體,一般是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一邏輯來寫。為了做到層次分明,正文可分成幾個大段,每個大段又包含幾個小自然段,每個段落可冠以適當?shù)膶哟螛祟}。層次標題應簡短,并能準確反映該層次的內容,一般以 15個字以內為宜,最多不超過當行字數(shù)。此外,同一層次的標題應盡可能采用“排比”句型。
結語是論文的歸結,一般應包含以下內容:一是研究結果的價值,包括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二是研究結果與前人研究成果的異同點;三是研究的遺留問題、建議和展望。當然,并不是所有的結語都要具備上述內容,可視具體情況而確定,但第一點是必不可少的。結語要求簡潔明了、收束有力。
寫論文與蓋房子相類似,房子蓋起來之后僅僅是個毛坯房,要讓房子看起來漂亮,還需裝修。同樣,文章初稿完成后,并非萬事大吉,即使論文選題有新意、內容翔實、論證有力,但如果論文的寫作規(guī)范被忽視,就會影響到論文投稿的命中率。編輯審稿時一般是先看一下文章的題目、摘要、引言和結語。看完后覺得哪篇文章有價值,才會認認真真地從頭至尾看一遍。因此,作者應特別重視論文題目、摘要、關鍵詞以及參考文獻的寫作規(guī)范。
許多家長在小孩出生后,一般都會翻閱字典,希望能給自己小孩起個好聽的名字。有的家長甚至在小孩出生前就已經在反復斟酌了。論文題目就如同人的名字,它是論文給出的第一個重要信息,是編輯拿到文章后最先看到的東西。按照《爾雅釋言》的解釋 ,“題 ”就是 “額 ”,“目”就是 “眼睛 ”。也就是說題目之于一篇論文,就像額頭、眼睛之于人[4]??梢?論文題目非常重要,好的標題確實能起到畫龍點睛、先聲奪人的作用。所以我們一定要很重視論文的起名,盡量做到:準確得體、簡短精練。
4.1.1 準確得體。在平時的寫作中,論文題目常見的毛病有兩種:一種是題目太大或題目太小。題目太大只能大題大做或大題小做。大題大做可能要寫成一部書,但這并不是期刊論文的容量所能承載的;大題小做則只能是蜻蜓點水,泛泛而談。比如《試論新形勢下高校圖書館的建設》,顯然該論文標題太大,因為圖書館的建設涉及資源建設、管理制度建設和服務建設,等等。當然,如果題目太小,小題小做,就沒有普遍意義,價值也不大。另一種常見的毛病是題不對文。如有一篇論文題目為《圖書館信息檢索課教學質量初探》,該文本該重點分析哪些因素影響信息檢索課的教學質量,需要采取哪些教學方法來提高教學質量,但全文探討的卻是信息檢索課的重要性,這樣一來就犯了題不對文的錯誤。
4.1.2 簡短精練。就是要求論文題目的字數(shù)要少,用詞要精練。至于多少字才算是合乎要求,并無統(tǒng)一的“硬性”規(guī)定,一般來說,題目不要超出 20個字,不過,如果簡短題名不足以表達論文內容,則可用加上副標題的方法加以解決。常見的毛病是標題冗長或易產生歧義等。
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名片可以簡單地了解一個人的身份。同樣,在論文寫作中,摘要就是論文的名片,是論文的導讀,反映了論文的質量和作者的學術功底,通常在初稿修改完成后才寫。摘要的寫作應注意以下兩點:第一,摘要字數(shù)不宜太短或太長,其字數(shù)一般限定在 200字左右,最長不超過論文字數(shù)的 5%;第二,摘要中不要出現(xiàn)“本文”“我們”“作者”等第一人稱,不要進行自我評價,應用第三人稱的寫法。
關鍵詞的選取可從論文標題和內容中去尋找和篩選。應注意的是:1)關鍵詞的詞性必須是名詞、名詞性詞組,動詞、形容詞、副詞都不能選為關鍵詞。2)關鍵詞須專指標引[5],不要將常用詞當作關鍵詞使用。像“論述”“研究”“分析”等常用詞在大多數(shù)學術論文中都可使用,缺乏特指,也就失去了關鍵詞的價值。3)不能把短句當成關鍵詞。比如《大學生的群體特征與圖書館信息素養(yǎng)教育》一文的關鍵詞如果寫成“大學生群體特征;圖書館信息素養(yǎng)教育”是不規(guī)范的,應將其改為:大學生;群體特征;信息素養(yǎng);圖書館。4)關鍵詞選取數(shù)量一般是 3~8個,如果數(shù)量太少難以反映論文的主題內容,太多則容易模糊論文的主題內容。此外,多個關鍵詞之間應用分號或空格分隔。
嚴格地說,沒有任何參考文獻的論文不能算作是一篇規(guī)范的學術論文。我們通過論文的參考文獻可了解作者的學術視野,了解作者參看了哪些已有的研究成果;也可以通過參考文獻的出版時間,了解作者對新材料熟悉的情況。凡是一條參考文獻信息都沒有的論文很難稱得上是學術論文,無非是一些工作總結、體會、讀后感之類的東西。當然,參考文獻切忌過多、過濫,如果參考文獻過多,通篇內容都是引文,讓人感覺到文章都是別人的觀點,唯獨沒有自己的見解。這種文章只能算是一篇綜述性的文章,僅有資料價值,談不上有學術價值。一篇學術論文的參考文獻信息一般不少于 4條,以 8~10條為宜。此外,參考文獻要引經據典,也就是說參考文獻應該是引用比較有代表性的文件、經典著作及比較權威的專家、學者的話語。但有的人為了增加參考文獻的數(shù)量,什么名不見經傳的小雜志甚至地攤讀物都引用,這樣的引用反而降低了論文的檔次,毫無價值。最后,參考文獻最好是引用最近 5年的文獻,并采用國家規(guī)定的標準化著錄格式。
論文寫完后,不要急于投稿,而應當把它“晾晾”,以便進行反復的修改。有條件的話,還應請教有關學者、專家對自己的論文作專門指點。論文的修改過程是論文趨于完善的過程,可從以下方面著手:一是觀點的錘煉與修正;二是論據的補充與改換;三是結構的重新安排;四是語言文字的加工與潤色等。
[1]楊一瓊.圖書館學情報學論文選題漫談[J].情報雜志,2003(4):103—104.
[2]吳慰慈.回顧過去 展望未來 開拓前進——建設 21紀圖書館學學科體系[J].中國圖書館學報,1998(5):3—6.
[3]肖希明.關注現(xiàn)實問題:圖書館學研究永恒的方向——賀《中國圖書館學報》創(chuàng)刊 50周年[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7(5):36— 67.
[4]劉曙光.學術期刊編輯視角中的論文寫作[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88.
[5]鄭曉茜.淺談學術論文摘要和關鍵詞的寫作與標引[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3(4):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