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名字是電影奪取觀眾的第一步,人們在電視廣告中,報紙廣告中,影院海報中,對于電影首先接觸到的是片名。生活中,人們常說,一件事情,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在電影制作的全部過程中,名字在影片中顯示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電影是藝術,片名也是藝術。電影藝術的創(chuàng)作有種種美學原則,觀眾對電影片名的命題也有種種審美要求。
電影片名的審美要求,可以從三個層次理解:一是要切題,這是影片名字的最基本要求;二是要鮮明;三是要有意味,這是電影片名的最高境界。本篇提到的《沉默的羔羊》屬于典型的有意味的電影片名。
隨著國民整體素質的逐年提高,觀眾的審美感受變得越來越敏銳、生動、豐富。標題成了影片藝術魅力構成的有價值的部分,它是講究的,因而它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
標題的好壞,雖然不足以說明影片的好壞,但卻可以傳達出一些藝術家們的創(chuàng)作風格和藝術修養(yǎng)的信息。
在這里,我們就曾經在奧斯卡獎項中大放異彩的經典影片《沉默的羔羊》為例,從幾個密碼的破譯中,尋求一下西方電影中,文化內蘊是如何與故事緊密融合卻又顯得順理成章的。
在《圣經》舊約篇中的《撒母耳傳》中記述:以色列最后一代士師撒母耳,遵守上帝的旨意讓掃羅作為以色列的第一個王,同時,給他下達了攻打亞瑪力城的任務,并要求他毀滅該城所有的一切,包括男人、女人、兒童、牛、羊、駱駝和驢子,要片甲不留。掃羅果真打敗了亞瑪力人,他們把其他所有的人都殺死,卻保留了值錢之物和健壯的牛羊。掃羅這么做直接違背了上帝的命令,于是上帝命令撒母耳撤銷掃羅的王位。
掃羅見到撒母耳就說:“我已遵守耶和華的命令?!?撒母耳卻說:“那為什么還有羊的叫聲?”掃羅辯解說:“我要把他們獻祭給上帝?!比瞿付f:“耶和華是喜歡你的獻祭,還是喜歡你順從聽命呢?聽命勝過獻祭,順從勝過最好的羊脂。背叛之罪與行巫術之罪等同,驕傲之罪與拜偶像之罪等同。”于是,掃羅失去了以色列王的地位與身份。因此,在西方的文化中,羔羊的叫聲往往會代表犯罪的意思。
在影片中,女主人公克拉麗絲自從父親去世后在姨母家生活,在農場曾經想拯救將要被殺死的羔羊,卻以失敗告終,這直接構成了她在童年記憶中無法原諒自己的罪惡淵藪,所以有時候睡覺會有類似惡夢的情況,為她后面極力想要解救議員女兒做了重要的動機鋪墊,她想通過解救議員女兒,趕走在自己腦海中響了多年的羊叫聲,從而讓自己不要因這種噩夢而備感困擾,這個從她和漢尼拔博士交流的過程中得到了解釋,這是一種來自潛意識的沖動。
說到犯罪心理,必然要和心理學關聯(lián),提到心理學最熟悉的人莫過于弗洛伊德。提到弗洛伊德的話我們便會想起人格理論中的意識、潛意識和無意識。意識指的是人們正意識到的想法,而我們在顯示生活中大量的可再現(xiàn)信息構成了潛意識。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則認為我們內心想法的主體位于無意識當中。這是無法接觸的東西。理解無意識對行為,特別是對變態(tài)行為的影響,是理解精神分析思想的關鍵。
佛洛依德認為,人生來會有三種“心理情結”:一是向異性轉變的情結;二是俄狄浦斯情結,也就是戀母弒父情結;三是厄勒克情結,即戀父弒母情結。這些情結人生而有之,但大多數(shù)時候這些情結都潛藏在人的內心深處,乖乖地保持沉默。
在本片中大量的影片內容顯示了意識、潛意識和無意識的內容。片中罪犯野牛比爾本是個男兒身,卻一直向往著變成女性。為了實現(xiàn)這一變態(tài)愿望,他曾經向三家整形中心求助過,但都遭到拒絕。而本片女主人公克拉麗絲在這三種情結中,具備了其中兩類,本是女兒身的她,卻偏偏選擇了一個男性職業(yè):警察。暗示了其內心向往男性世界的潛意識需求。另外由于從小失去父親,所以對年長的異性有著一種天然的依附心理,這種需求在他與她的教導老師,以及漢尼拔博士的相處中可以感受到。從存在主義的角度看,又帶有一種薩特意義上的自我懷疑、自我否定的焦慮狀態(tài)。
而這些心理情結,在佛洛依德看來是與生俱來的,每個人心中都有這些情結,只是有些人因外界的刺激,所以表現(xiàn)出來了,有些人沒有受到過份的刺激,所以這些“定時炸彈”可以相安無事地存在于每個人的心里。
影片中無論是犯罪分子野牛比爾,還是選擇男性職業(yè)的克拉麗絲學員,都有著比較坎坷的人生體驗,野牛比爾無限向往變成異性卻被正規(guī)整形中心拒絕,克拉麗絲從小失去雙親,拯救小羊失敗,這些都給他們的心理帶來過巨大的刺激與傷害,因此他們在這些心理情結的需求方面就比一般人要多很多,并外化在他們的生活行為中。
因此,我們可以這么理解:佛洛依德的心理情結存在于每個人心中,“沉默”是犯罪心理的無意識存在方式。
但是,這種情結只要被刺激外化了,就一定要得到轉變,而不能被強制消滅。佛洛依德認為,人的心理情結與心理情結之間的這種轉變是有一定方式的。
具象物在影片中的恰當運用,使得象征手法很好地發(fā)揮了它應有的作用。我們知道,在現(xiàn)實主義的作品中,象征仍然僅僅是其總體創(chuàng)作方法中的次要補充而存在的。那么象征要想在這類作品中成功運用,就需要此具象物能夠成功地負載創(chuàng)作主體的主觀思考結論。當然,這樣的話,具象物的使用就必須是有條件的,而不是無條件的。但是,影片在這方面也作了充分的準備。
影片中,野牛比爾一直在養(yǎng)殖一種亞洲昆蟲,在影片中這個具象物是有一條明顯線索的,剛開始在野牛比爾所殺害的死者嘴里發(fā)現(xiàn)了亞洲的昆蟲蛹,在克拉麗絲對野牛比爾追蹤調查的進程中,野牛比爾卻正在家中與他的幼蟲親密接觸,克拉麗絲剛調查到野牛比爾的家中時,發(fā)現(xiàn)了亞洲昆蟲的成蟲飛來飛去,從而引起了克拉麗絲的懷疑與警戒,成為了克拉麗絲逮捕野牛比爾非常重要的戲劇性元素。蛹——幼蟲——成蟲,這樣一個轉變過程,與影片中的克拉麗絲的成功轉變、劇情進展幾乎同步完成了主題與視聽元素的敘事任務。
在片末,克拉麗絲成功解救議員女兒,并逮捕罪犯野牛比爾時,出現(xiàn)了一個充滿整個鏡頭畫面的以拓撲圈的方式旋轉著的蝴蝶。而這種旋轉的方式,也正暗合了人的心理情結轉變的方式:拓撲圈旋轉的方式,一種情結被激發(fā),必須要通過適當途徑轉變,一種情結被轉變,另外一種情結隨之會生成。
上面我們提到,人的心理情結一旦被激發(fā),必須要轉變,而這種轉變可以有兩種途徑:一種是官方的途徑,也就是正當?shù)谋环伤J可的方式。例如影片中的克拉麗絲,盡管她也有著和野牛比爾相似的心理情結,但她選擇的是被官方和主流社會認可的方式,去釋放自己的心理需求,她選擇當警察這樣一個男性職業(yè),滿足了自己想向異性轉變的心理需求。而小時候救小羊失敗的痛苦記憶,也通過順利拯救議員女兒而得到轉變與釋放,于是她成為了人們心中的英雄。
另一種是個人途徑,即不被法律及官方認可的方式。如影片中犯罪分子野牛比爾,一直覺得自己應該是個女人,他也曾試圖想以官方途徑去解決自己的心理需求,并付諸行動,與當時的三家正規(guī)整形中心求助,但卻遭到了拒絕。前面我們提到,人的這種心理情結一旦被激發(fā),是不可以被強制消滅的,所以野牛比爾開始了他瘋狂的個人解決旅程,不斷地殺死人,不斷地截取死者的皮膚,給自己做女人的服飾……因此,他成為了為人們所唾棄的罪犯。
同時,佛洛依德認為當人的一種心理情結得到滿足或得到正當轉變后,另外一種心理情結便會隨之生成。這一點在影片女主人公克拉麗絲身上也有所體現(xiàn)。在片末,克拉麗絲成功畢業(yè),成為了FBI的正式員工,在慶功宴上,當克拉麗絲和她的指導老師握手表示感謝時,我們看到克拉麗絲無名指的一個特寫鏡頭,手指上分明帶著一枚戒指,無名指戴戒指表明克拉麗絲想要戀愛和結婚的又一心理情結已經產生。
李安曾經在拍完《斷背山》后說過一句話:人人心中都有一座斷背山。那么我們借用李安導演的話,是不是人人心中也有一只沉默的小羔羊呢。
總之,一部電影作品是好是壞,有無感人的力量,其決定因素還是要看影片通過視聽元素提供的銀幕形象和思想內涵。觀眾的一切思索和情緒波動都從這種視聽的刺激開始并延伸下去。假如這種連續(xù)放映在銀幕上的時空形象不能構成一種刺激因素,從而無法引起觀眾的生動聯(lián)想、思考和感染。那么,再響的名字也沒有用。因此,作為電影藝術整體組成部分之一的片名,應該從一開始就納入編導者的整體構思中。而《沉默的羔羊》不難看出,在整個編導構思的過程中,都是相當精細而縝密的,情節(jié)內容和電影片名緊密結合,既做到了鮮明,又有深刻的寓意和內涵,可謂電影優(yōu)秀片名的典范。
1.殷琦.圣經故事[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5.
2.黃琳.影視藝術——理論?簡史?流派[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1.
3.姜敏.怎樣欣賞電影——電影審美系列講座[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