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飛
(赤峰學院 體育學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0)
赤峰市城區(qū)居民休閑體育開展現狀調查研究
王彥飛
(赤峰學院 體育學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0)
休閑體育主要是以娛樂、健身、游戲為目的的一種體育活動,屬社會體育范疇.本文主要運用文獻法、問卷調查法來調查研究赤峰市城區(qū)居民休閑體育的開展情況,對于了解赤峰市居民休閑體育的開展情況和全民健身現狀有一定意義.
赤峰市;居民;休閑體育;現狀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人類進入現代化社會,腦力勞動工作不斷增加,體力勞動工作不斷減少,人類逐漸由運動狀態(tài)的體力勞動者向安靜狀態(tài)的腦力勞動者轉化,在享受機器文明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我們也不得不接受體重越來越大,體質越來越差的社會現實.然而國家不可能去指導和組織我們每一個人去鍛煉,普通民眾自身體質的增強更多的還是需要其去鍛煉、去活動、去休閑.
“休閑”是外來語,源于英文的Recreation,可翻譯為娛樂、消遣等.在中國“休閑”多指與勞動或工作相對立的一種心境和狀態(tài),是一種非強迫性的自由.休閑體育主要是以娛樂、健身、游戲為目的的一種體育活動,屬社會體育范疇.
本文主要采用文獻研究的方法,通過專著、中國知網的檢索,收集并整理了有關休閑體育學、社會體育學、社會體育學基礎、社區(qū)體育等專著;淮安市民參與休閑體育現狀的研究、桂林市居民休閑體育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等文獻,作為本文的研究基礎.對相關文獻資料做了重點閱讀和分析,并注意不同文獻之間的相互補充,所獲取的文獻資料為本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嚴格按照《體育科學科研方法》所要求的內容和形式,通過閱讀相關資料及訪問一些赤峰市體育局主管社會體育鍛煉和全民體育開展的領導和老師,設計滿足本文研究所需要的問卷,并將問卷發(fā)放給調查對象.
擬定問卷:《赤峰市城區(qū)內休閑體育開展情況調查問卷》,問卷調查對象為赤峰市城區(qū)內進行休閑體育鍛煉的普通市民,主要是針對赤峰市城區(qū)內休閑體育的開展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參與時間、次數、項目、感覺等情況).發(fā)放時間為2011年6月5日到27日,共發(fā)放調查問卷600份回收587份,回收率為97.8%,其中有效問卷556份有效率為94.1%.
表1 赤峰市城區(qū)休閑體育參與的動機分析表
“體育動機是促進一個人參與體育活動的內部動因.”[1]良好的體育動機對于體育鍛煉的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由表1可知赤峰城區(qū)內居民參與休閑體育的動機相對分散,呈多元化方向發(fā)展,其中占調查比例最高的動機是是增進健康,有213人占被試調查總數的38.3%;其次為興趣需要,有127人,占被試調查總數的22.8%;再次為避暑有87人,占被試調查總數的15.1%;以及緩解壓力和其他等選項,分別有84人和45人占到被試人數的15.1%和8.1%.從中可以看出,赤峰市居民參與休閑體育的動機呈分散狀態(tài),與以往的單一的增進健康和減肥等體育鍛煉目的來看,對體育功能的認識更加深刻,這也有利于居民更好的參與體育鍛煉.
表2 赤峰市城區(qū)居民休閑體育參與的頻率分析表
由表2可以看出赤峰市城區(qū)居民每周參與休閑體育的頻率所占人數最多是每周參與3-4次,有317人占被試調查總人數的57.0%;其次是每周1-2次,有160人占被試總人數的28.8%;再次是每周參與5次及以上的,有79人占被試調查總數的14.2%.從中可以看出赤峰市城區(qū)居民每周參與休閑體育頻率最高的是3-4次,這已經達到了體育人口所應具備的三個條件之一——鍛煉頻率的要求.
表3 赤峰市城區(qū)休閑體育參與的時間分析表
由表3可以看出,赤峰市城區(qū)范圍內居民休閑體育每次參與的時間相對較長,30分鐘及以下的有42人,占被試調查居民總數的7.5%;30-60分鐘的有180人,占被試居民總數的32.4%;占調查比例最多的是60分鐘及以上的居民有33人,占被試居民總數的60.1%.可見赤峰市城區(qū)居民休閑體育的參與時間相對較長,在體育人口的定義中,將鍛煉的持續(xù)時間設定為30分鐘左右,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赤峰市城區(qū)內居民休閑體育參與時間基本上都在30分鐘以上.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筆者分析為,赤峰市城區(qū)居民做所采用的休閑體育項目,多為有氧運動項目,如舞蹈,秧歌、太極拳、散步等項目,這些項目讓人在練習的過程中感覺非常輕松、愉悅,疲勞感出現相對較晚,所以持續(xù)的時間相對較長.
表4 赤峰市城區(qū)居民休閑體育參與的項目分析表
由表4可知,赤峰市城區(qū)居民休閑體育參與的主要項目依次為散步慢跑、舞蹈類、其他以及球類等體育項目,分別占到被試學生總數的42.1%;25.4%;18.8%和13.7%.由此可見赤峰市城區(qū)居民休閑體育參與最多的項目是散步和慢跑,出現這一結果的原因筆者分析可能是,赤峰地區(qū)近年來雖然經濟發(fā)展較快,城市的規(guī)模和面貌有了很大改善和提高,但和其他城市相比,群眾體育設施的基礎建設相對落后,在市區(qū)范圍內可供居民鍛煉的體育設施少之又少,只有幾個較大規(guī)模的小區(qū)興建了部分體育設施,其他相對較小和修建較早的社區(qū)均沒有建設配套的體育設施.筆者在調查中發(fā)現雖然部分小區(qū)興建了小規(guī)模的體育設施,但存在著鍛煉人群和時間相對集中的特點,大部分居民均選擇在晚飯后天氣相對涼爽的時候出去鍛煉,所以有限的體育設施不能滿足大多數居民的體育鍛煉需求,致使大部分居民選擇散步和慢跑的鍛煉方式.
舞蹈類也是相對很少赤峰市區(qū)居民喜愛的一項體育鍛煉項目,在赤峰地區(qū)大家都非常熱寵秧歌,每到黃昏時候,大家就會相聚在較寬闊的空地上,一邊吹吹打打一邊忘我的扭著秧歌,秧歌從某種角度來說已經成為赤峰地區(qū)傍晚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再就是在廣場和公園還有以部分居民在從事這現代健身舞蹈的練習,一邊聽著動人的音樂一邊跳著優(yōu)美的健身舞蹈,也為赤峰市增添了許多動感和活力.
表5 赤峰市城區(qū)居民休閑體育參與的場地分析表
由表5可知,赤峰市城區(qū)內休閑體育參與的場地有186人選擇廣場、公園占被試調查總人數的33.5%;107人選擇在馬路旁進行休閑體育活動,占被試調查總人數的19.2%;有103人選擇在小區(qū)空地進行休閑體育活動,占被試調查總人數的18.6%;有61人選擇其他,占被試調查總人數的10.9%,只有39人選擇去健身房進行休閑體育鍛煉,占被試調查總人數的7.0%.從中可以看出赤峰市城區(qū)內居民進行休閑體育活動參與最多的場地是廣場和公園,隨著赤峰市經濟的快速發(fā)展,近年來又大力發(fā)展新城區(qū)和橋北新區(qū),使城區(qū)面積的不斷擴大,公園、廣場等可供普通居民進行休閑體育活動的場所越來越多,使赤峰市城區(qū)內的居民進行體育活動有了更多選擇的地方.值得一提的是有39人選擇去健身房進行休閑體育鍛煉,從中不難看出,部分居民已經非常關心自己的身體,已經選擇花錢進行相應的休閑體育活動.
表6 赤峰市城區(qū)居民休閑體育居民的體育需求分析
由表6可知,赤峰市城區(qū)居民休閑體育居民的體育需求中,最為迫切的是組織活動,有205人,占被試調查總人數的36.9%;有130人選擇了場地設施,占被試調查總人數的23.4%;有128人選擇了體育指導,占被試調查總人數的23.0%;有93人選擇了其他,占被試調查總人數的16.7%.從中可以看出赤峰市城區(qū)休閑體育居民的最主要的體育需求是組織活動,選擇的人數遠遠的超過其他選項,在調查的過程中也了解到,赤峰市城區(qū)居民自己的體育組織相對較少,很多居民鍛煉往往是自發(fā)且無組織的進行體育鍛煉的,如在馬路上進行健身走的練習者,往往行走的路線和速度均由自身來組織,很少有體育社團和體育俱樂部來將居民組織起來集體進行體育活動.
由圖1可以看出當前制約赤峰市城區(qū)居民參與休閑體育活動的因素第一位的因素是時間因素,占被試調查總人數的43%;其次是興趣因素,占被試調查總人數的23%;再次是其他因素,占被試調查總人數的21%;最后為場地因素,占被試調查總人數的13%.通過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看出,制約赤峰市城區(qū)居民參與休閑體育活動的最主要因素是時間因素,由于工作、家庭、社交等活動所需的時間與體育活動所需要的時間相互矛盾,居民參與休閑體育活動的時間,自然會受到影響.
赤峰市居民最主要的休閑體育鍛煉動機是增進自身健康;有57%的人能夠每周堅持3-4次休閑體育鍛煉;參與最多的體育項目是散步和慢跑,占到被試調查人數的42.1%;每次進行休閑體育鍛煉的時間有60.1%的居民均在60分鐘以上;進行休閑體育活動的最主要場所是廣場和公園,占到被試調查總人數的33.5%;最主要的體育需求是組織活動,占到被試調查總人數的36.9%;制約赤峰市城區(qū)居民參與休閑體育活動的最主要因素是時間,占到被試調查總人數的43%.
4.2.1 政府應指導社區(qū)建立更多的以體育為特色的社團或者是俱樂部,以更好的組織居民進行體育鍛煉.
4.2.2 在市區(qū)范圍內興建更多的體育場地和設施,使更多的鍛煉者,從馬路轉移到真正的體育場地和設施上來.
〔1〕馬啟偉.體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84.
〔2〕朱祥明.現代大都市與體育休閑公園[J].上海建設科技,2004(2).
〔3〕王必琪.論社區(qū)公園的體育鍛煉功能[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1(1):455-457.
〔4〕胡春旺.城市休閑體育消費調查及發(fā)展對策分析[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3(29):6-9.
〔5〕司亮.開發(fā)我國休閑體育市場初探[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1(3):74.
G812.4
A
1673-260X(2011)11-02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