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激流勇退
劉伯溫是浙西南地區(qū)歷史上最著名的高官,也是最關(guān)心家鄉(xiāng)百姓疾苦并為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作出重要貢獻的好官。劉伯溫,于元末的1311年出生于處州府青田縣南田(今文成縣境內(nèi)),名基,字伯溫,以字行。他自幼聰穎異常,天賦極高,29歲考中進士,并被任命為江西高安縣丞,后又任元帥府都事。由于難以施展才華,劉伯溫非常失望,先后3次憤然辭職,回故鄉(xiāng)青田隱居。
劉伯溫隱居青田期間,潛心著述,將自己的思想和對社會、人生的見解進行了一番總結(jié),撰寫了著名的《郁離子》一書。當時,全國各地反元起義風起云涌,元王朝的統(tǒng)治已搖搖欲墜,劉伯溫靜觀天下大勢,經(jīng)過一番分析,認為在眾多的起義軍中,貧苦農(nóng)民出身的朱元璋所率領(lǐng)的紅巾軍是一支最有希望代元而起的部隊。因此,當1360年朱元璋兩次向隱居青田的劉伯溫發(fā)出邀請后,劉伯溫終于決定出山。
初次相見,劉伯溫就向朱元璋獻出了“時務(wù)十八策”,正中下懷的朱元璋興奮不已,猶如當年劉備聽了諸葛亮的“隆中對”,將劉伯溫視為自己的心腹和軍師。朱元璋得到劉伯溫的輔助,如虎添翼。他根據(jù)劉伯溫“先滅陳友諒,再滅張士誠,然后北向中原,一統(tǒng)天下”的戰(zhàn)略方針,于1368年在南京登基稱帝,正式建立大明皇朝,改元“洪武”。為大明王朝平定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劉基,作為開國元勛之一,被任命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弘文館學士,賜封誠意伯,食祿241石,并授予“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稱號。
洪武三年(1370年),是劉伯溫一生最榮耀的歷史時刻,他所獲得的榮譽如日中天,達到了光輝的頂點。就在這一歷史性時刻,劉伯溫恰到好處地把處州的香菇推薦給開國皇帝朱元璋。相傳明太祖朱元璋做皇帝時,有一年久旱無雨,劉伯溫觀氣識象,斷定近期無雨,非開決河堤,放水救災不可。見皇上終日悶悶不樂,遂趁機將家鄉(xiāng)處州香菇進獻,特命廚師做一道“香菇盒”,“盒”的諧音為“河”,寓意開河救災。太祖食之甚喜,不但悟出了劉伯溫獻盒之意,下令掘開河堤,放水救災;還連連夸獎香菇為“山珍之冠,素中之王”,命令處州菇農(nóng)年年朝貢,從此,香菇成了處州貢品,不但立時身價百倍,而且由于宮廷的需要,品種不斷開發(fā),產(chǎn)量不斷提高,劉伯溫為處州香菇的發(fā)展和質(zhì)量的提高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作為智者,劉伯溫深知“狡兔盡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后,就毅然選擇激流勇退,于洪武四年(1371年)主動辭去一切職務(wù),回青田隱居起來。
劉伯溫在青田僅僅過了2年隱居生活,就被時任左丞相(相當于今內(nèi)閣副總理)的政敵胡惟庸所陷害。說他想霸占一塊有王氣的土地作壽墳,圖謀不軌。而早就對劉伯溫放心不下的朱元璋,聽到誣告后便趁機剝奪了劉伯溫的爵祿。于是,惶恐不安的劉伯溫,不得不表明心跡,親自上京師(南京)向朱元璋謝罪,并留在京城不敢回來。后來,胡惟庸升任右丞相(相當于今內(nèi)閣總理),劉伯溫更加憂慮,終于一病不起。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派使者護送重病纏身的劉伯溫回青田老家?;丶也痪?,內(nèi)心憂郁不已的劉伯溫便離開人世,終年65歲。
劉伯溫死后5年,胡惟庸垮臺;又過了10年劉伯溫的冤案被平反,朱元璋還賜給劉氏家族金書鐵券,憑券可免家族犯死罪者一次死。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年),重新受到皇帝重視的劉伯溫被追贈為太師,謚號文成,因而后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縣是1946年12月,國民政府割瑞安、青田、泰順三縣邊區(qū)農(nóng)村析置而成,縣名就是劉伯溫的謚號,也是浙江省唯一以名人謚號為縣名的縣份。
翁禮華,1945年生,畢業(yè)于原杭州大學化學系,“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批省勞模。20世紀80年代從政后歷任奉化、鄞縣縣長,浙江省政府辦公廳副主任、省政府副秘書長、浙江省財政廳廳長兼省地方稅務(wù)局局長及國資辦主任。2003年從財政廳卸任后,改任浙江省政府經(jīng)濟建設(shè)咨詢委員會副主任,財政部中國財稅博物館館長,浙江大學特聘教授、財經(jīng)文史研究中心主任。